突破隧道視野 回歸以人為本的經濟發展思維

突破隧道視野 回歸以人為本的經濟發展思維
note.detail.update
2024-01-01
note.detail.writer
洪財隆

◎洪財隆

公平交易委員會委員,奧地利茵斯布魯克(Innsbruck)大學經濟學博士,著有《隱藏的說客:一名經濟學家與台灣經濟安全、公平、成長的探索之旅》、《邊緣戰略:台灣和區域經濟整合的虛與實》

我在前一期《台灣經濟轉大人》提到,台灣經濟發展至今,早已擺脫物質匱乏的限制,未來應更有意識地回到以人為本的發展思維,並充分體現在各種經濟政策。

以人為本這個概念幾乎無所不在,特別是在教育、醫療、企業經營,甚至交通安全政策,都各有詮釋和應用,但在經濟領域究竟應該如何看待?在進入政策思辨之前,容我先從19世紀英國歷史學家卡萊爾(Thomas Carlyle, 1795-1881)開始談起,希望有助於呈現經濟學的本來面目,並作為討論基礎。

古典經濟學:濃厚的人道主義精神

「金錢支付不應該是人和人連結的唯一方式」、「一種被上帝遺忘、討論利潤與虧損的野蠻哲學」,在卡萊爾筆下,經濟學不僅成了一門教人「憂鬱的科學」(dismal science),更對當時的傳統價值造成重大威脅。經濟學的這個綽號,從此廣為流傳。

不過,卡萊爾之所以如此大酸經濟學,據說真正的動機並不是出於多麼高貴的情操,而是因為遷怒。當年卡萊爾力主恢復奴隸買賣制度,以善用非洲當地豐沛的人力資源,但遍尋經濟學理(那個時候叫做政治經濟學)卻找不到任何支持說法。

另一方面,同時代包括彌爾(J. S. Mill, 1806-1873)等古典經濟學者,基於人應被平等看待並擁有自由意志的理念,對卡萊爾的主張更是大加撻伐。早年的經濟學,的確曾明白站在弱勢和進步價值的一方。

話說回來,雖然現在仍不時有人把經濟學和「憂鬱的科學」相提並論,但用法早已和卡萊爾當初的埋怨大不相同。主要原因出在經濟學的使命(宿命)就是和資源匱乏或「稀缺性」(scarcity)奮戰、周旋,所以必須做出選擇和取捨,亦即魚與熊掌往往不能得兼。畢竟,經濟現實並不是童話故事。

邊沁(J. Bentham, 1748-1832)所提倡,經彌爾修正補充的「效用主義」(Utilitarianism),後來成為經濟學衡量福祉和判斷政策的重要準則。邊沁眼中的「效用」(utility)是一種「流動的幸福」。主要因為效用主義的衡量標準大抵只看結果、不問動機和過程,所以另有功利主義之稱。這在道德哲學的光譜上,剛好和康德「即使天塌下來也要做好事」,用義務(為所當為)而非結果好壞來評判行為對錯的主張,截然對立。

效用主義的首要原則在於謀取「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在當時的英國社會,更隱含把所有的貴族和平民都一視同仁,堪稱前衛。效用主義並非毫無爭議,但在協助公共政策判斷上卻非常實用。沒有熱情和信念固然走不遠,但完全不考慮代價和後果的主張,往往也會帶來災難。

就價值觀而言,我自己比較偏好美國哲學家羅爾斯(John Rawls)的「弱勢者利益最大化原則」(maximin principle)。唯有社會最底層、最弱勢階級的福祉獲得改善,整體社會福祉才能視為有所提昇。換言之,只有在社會中下階層(the bottom half)的利益被優先考慮之後,才能容忍任何經濟或社會不平等。

更重要的是,這個倫理判斷準則不僅和重視經濟成長的論述相容,因為有了經濟成長才更有資源照顧弱勢族群,更能直接處理經濟不安,以及緩和因為全球化、技術進步或社會變遷所引發的所得(財富)分配不均問題。

總的來說,古典經濟學有其道德基礎,而且充滿人道主義精神,其思想的共同始祖則是「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

經濟期待與社會關懷

在所有的經濟活動當中,以勞動市場和人的關係最密切,更是政策核心。亞當‧斯密在《國富論》就曾提到:「如果國家在法規政策上總是(always)傾向支持勞工,但偶爾(sometimes)也支持一下老闆,算是符合公平正義」。(註一)這個脈絡下的「總是」和「偶爾」,同時具備立場和彈性,用詞可謂精妙。

就台灣來說,從2002年開始,整體生產力和實質薪資的走勢,彼此逐漸乖離。一方面生產力持續且穩定增長,大致可用每年平均有3%到4%的經濟成長率(即實質GDP的變化)作為代表;另一方面,不少行業的實質薪資卻長期出現停滯。詳言之,台灣這段期間的名目薪資每年平均成長1%到2%,但扣除每年大約1%的通貨膨脹之後,可說所剩無幾。

這隱含很多勞工的貢獻、價值和薪資待遇都被嚴重低估,以致大部分的所得都流向企業或資本主手中。如何透過制度改革,有效提升勞動者的集體議價能力和薪資水準,讓經濟成長的好處雨露均霑,應是釜底抽薪之計。

此外,「有人敲鐵、有人磨針,而不是一個人做完所有的工序」,亞當‧斯密的別針工廠,向來是經濟學教科書的著名案例,用來說明何以勞動分工將大幅度提昇生產力。但比較少人知道的是,亞當‧斯密更據以主張,政府應出面支付或提供公共教育。

理由在於,日益徹底的分工固然會產生經濟效益,但也意謂著必須要有人去執行這些「單調乏味」的任務,以致出現「才智消磨」等負面效應。而教育除了在過程中為個人帶來「學習的驚奇」之外,也會為國家社會帶來繁榮,甚至彌補上述分工的後遺症,所以費用主要還是應該由國家來負擔。

大家可能會很好奇,何以亞當‧斯密在1776年的經濟論述,無論是在談勞資關係或教育,至今仍歷久彌新。秘密無他,就是以人為本,也就是把視角從經濟產值等冷冰冰的數據,轉移到人的身上。尤其是必須不停地提問,如何賦予或擴大人的自由和能力(capability)?

以人為本的經濟、產業政策如何可能

根據199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沈恩(Amartya Sen)的看法,經濟發展並不只是和所得、價格、生產有關,更在於積極增進人的實質自由。使人除了免於匱乏和飢荒、克服不安全感和差別待遇之外,並進一步擁有過更充實人生的可能性。例如:參與經濟交易或政治活動等能力。

就經濟意義而言,自由可視為機會。發展過程即在減少各式各樣的不自由,尤指被排除於各種機會之外。重點在於,這些不自由會限制人們發揮「能動性」(agency)。

沈恩認為經濟發展的核心應是人的發展。這和傳統經濟學主要從物質角度出發,強調效用滿足或資源使用並不相同。除了擴大自由的內涵之外,此一發展視角也隱含新的責任。例如:如果真的要談永續發展,人們也應該作為未來世代福祉的守門員。

最後來談談以人為本的產業政策如何可能。

國家大力發展高科技這件事,可說舉世皆然。但仔細想想,構成整個經濟社會向上提昇的瓶頸,往往不是高科技產業不夠創新,而是傳統產業的進步有限。例如:很多小型的個人服務業或自動化速度相對較慢的建築業。

拿當前正夯的「人工智慧」(AI)做為例子,如何讓這些技術擴散、外溢到傳統部門,亦即縮小高科技和傳統產業之間的技術與生產力差距(避免兩極化),往往更能夠普遍提昇人民的生活水準。甚至,技術進步的利益,也因此比較不會限縮在特定部門或歸於少數人所有。

著名的「鮑莫爾現象」或「鮑莫爾成本病」(Baumol’s Cost Disease)講的就是這件事。(註二)特別是如果消費者對生產力相對落後的部門依舊有需求,但由於這些產品或服務的成本較高,以致單位價格相對於高科技等創新產品也較高,最後反而佔據更多的GDP份額。或者說,相對落後的部門在經濟活動中卻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積極面思考則是,政府應該對這些傳統部門投入更多的資源,透過訓練、公共服務等措施來提高他們的生產力。因為整體而言,這不僅經濟上划算,而且符合社會公平。

台灣如果想要更上一層樓,不讓過往的物質匱乏經驗限制政策想像,甚至陷入隧道視野(tunnel vision),我們對經濟發展的目的和手段,乃至政府「拼經濟」的內涵和作法,目前確實都已到了全面反思的時刻。
 

note.detail.more

蝦毀?為什麼要唱愛國歌曲?
蝦毀?為什麼要唱愛國歌曲?

你認為的愛國歌曲是什麼呢?什麼才能稱作「愛國」?

郭品禎 2025-03-01

從土地長出來的思考方式
從土地長出來的思考方式

我先生說,小孩子是帶著前世的記憶來到此生的…

陳俐璇 2025-02-25

突破隧道視野 回歸以人為本的經濟發展思維
突破隧道視野 回歸以人為本的經濟發展思維

「金錢支付不應該是人和人連結的唯一方式」

洪財隆 2024-01-01

務農的美麗與哀愁 為孫種田的董事長農夫郭明賢
務農的美麗與哀愁 為孫種田的董事長農夫郭明賢

原本經營KTV的郭明賢十年前為一塊純米蛋糕而種田,友善耕作…

凃建豐 2024-01-01

【我們的台灣】主編的話
【我們的台灣】主編的話

《我們的台灣》本期有三篇文章:

劉進興 2023-11-01

【我們的台灣】台灣經濟轉大人:從物質角度(GDP)到以人為本
【我們的台灣】台灣經濟轉大人:從物質角度(GDP)到以人為本

台灣戰後發展至今,從威權走到民主,從貧困走到富裕…

洪財隆 2023-11-01

【我們的台灣】解析台灣經濟成長的密碼 ──《台灣經濟四百年》
【我們的台灣】解析台灣經濟成長的密碼 ──《台灣經濟四百年》

吳聰敏教授這本書野心很大,為了解析二戰後台灣的「經濟奇蹟」…

張烽益 2023-11-01

【我們的台灣】台灣歷史上的冬夜星空 依然燦爛!
【我們的台灣】台灣歷史上的冬夜星空 依然燦爛!

邁入冬季,仰望台灣歷史的夜空,依然繁星點點,目不暇給。

李筱峰 2023-11-01

台灣史的秋夜星空
台灣史的秋夜星空

九、十兩月的台灣歷史夜空中,依然鑲滿著星光的燦爛

李筱峰 2023-09-01

黃土水與他的時代
黃土水與他的時代

1920年,第一位進入東京美術學校就讀的台灣人黃土水,以作品

王文萱 2023-08-29

航遍五湖四海的台灣貨櫃船
航遍五湖四海的台灣貨櫃船

台灣開始進入貨櫃航運時代是在1969年,第一艘貨櫃輪「東方神

王御風 2023-08-29

自由之翼:台灣的賞鳥步道
自由之翼:台灣的賞鳥步道

台灣地形多變,特有鳥類即有32種,可說是賞鳥天堂

陳裕鑫 2023-06-21

叭噗古早味情懷及其二三事
叭噗古早味情懷及其二三事

技術層面而言,台灣叭噗在全世界冰品的獨特地位,值得說說。

黃鵬仁 2023-06-21

仲夏夜空中的台灣歷史星辰
仲夏夜空中的台灣歷史星辰

仲夏之夜,仰望台灣歷史的夜空,繁星點點,綜而觀之,有...

李筱峰 2023-06-21

【台灣與世界讀書會】—《晶片戰爭》
【台灣與世界讀書會】—《晶片戰爭》

「台灣有事,就是世界有事」

劉進興 2023-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