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止體育暴力】運動是有道理可說的科學──專訪謝伸裕教授

【終止體育暴力】運動是有道理可說的科學──專訪謝伸裕教授
圖源:photoAC3
note.detail.update
2021-06-01
note.detail.writer
朱慧雯
教學

◎朱慧雯

 

柔道事件在新聞上沸沸揚揚,網路社群裡大家痛罵那個無照教練、道館負責人、柔道協會,有關緊要或無關緊要的統統都罵。原本,我也想當個鍵盤俠,把所有過去體育課不愉快的經驗都拿來說一輪。但看到人本記者會【孩子是穿過很多漏洞才摔傷的】現場的一段發言,我腦袋裡突然出現了一個疑問,手就離開了鍵盤。

有位教授在記者會表示「這個階段的小孩子,不應該給他有什麼很嚴格的訓練,如果小孩子覺得不舒服,應該是馬上停止的。」不舒服就應該馬上停止,有這麼好的事?這位教授沒聽過嚴師出高徒?從小我們就被教,訓練不痛苦,怎麼會進步,合理的要求是訓練不合理的要求是磨練。難道我們過去體育課、運動社團學的都是錯誤的方式?為了找到解答,我寄信給教授,邀請他接受訪談,他爽快地回應,就像他記者會上的發言那樣直爽。

 

體罰不是運動訓練

這位教授就是前師大體育所謝伸裕教授,柔道事件並不是他第一次在記者會上發言,二〇一五年,在國北教大實小體罰記者會上(註),謝老師就從運動科學的角度,提供專業意見:「好的教練應該知道訓練的上限,而且每個訓練都應該有足夠理由」對於實小學生被桌球教練要求爬樓梯事件,老師說「這是很明顯的,就是體罰。」

學運動科學的人很多,但指出運動與體罰不同的人很少,謝老師的說法非常珍貴且重要。

這次訪談,我原本預期老師會講很多專業術語,但出現頻率最高的是「他才7歲欸!」甚至特別點出「7歲就是一個國小二年級的孩子」,面對7歲的孩子,不需要談什麼運動生理學、運動心理學、能量利用……我們不會要求7歲的孩子抬重物、不會要求7歲的孩子跑步一小時,不需要專業的運動知識或相關背景,把7歲的小孩過肩摔27次,我們都知道是不適宜的。

柔道事件剛上新聞時,那位何教練以及台中柔道協會主席李成顯都說過「我以前也是這樣訓練來」,謝老師反問:「你7歲的時候有接受這種訓練嗎?」。謝老師接著說,就算這位教練7歲時受過這種訓練,也得尊重個別差異,「有的人可能英文、數學非常好,可是音樂或是其他的非常差,這個就是個別差異,人都有百態啊。」就像是有人體能訓練時,沒辦法在限制的時間內跑完,可能是因為很喘以至於沒辦法達到標準,不了解學生狀況就先貼上「偷懶」的標籤,這是不對的。

 

浸淫在運動裡比訓練重要

講到這,我才發現謝老師說話的口氣與音調,一點都不像國中時期在操場上大吼叫的田徑教練:只會怪學生不夠努力,不看學生的個別差異與身體狀況,直接判定學生不盡力。

談到這,老師說他以前是練田徑的,進入師大後才開始學游泳。曾經在師大開設泳訓班,本來是為了提昇學員游泳的技巧。但課程有外系甚至是非學生人士來報名,有些人從來沒接觸過游泳,甚至怕水,他就把泳訓班改成了游泳課。

「以前都叫游泳訓練班,可是我發現學員不是小孩子就是社會人士,都是不會游泳,要來學游泳的。所以後來我就把它改啦,就叫游泳班。要他會游泳後,再學基本的捷泳或是仰泳的基本技巧,訓練就等於是強化,讓他的動作更好。」原來,學習跟訓練是不一樣的,學習是讓一個人有基本能力,訓練則是精進一個人的技術。「學習就是他要會,他能夠游,可能速度也不快動作不漂亮也沒關係,他會了以後你再給他訓練,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觀念」。

「我想這個小孩子應該要學的是,柔道的一些基本動作。」他說7歲的小孩要的是學習,不是訓練。訓練不只要排在「學習」之後,也有年齡上的限制。

 

把運動變好玩比訓練重要

當年謝老師在加拿大專攻碩士,那時台灣少棒與青少棒得了多座世界冠軍。「那你知道我們的那個青少棒,他們有很多運動傷害,為什麼?(因為)訓練太早了!」在世界冠軍的光環下,老師看到的是一群孩子接受不合理的訓練,選手們在童年時期就葬送運動生涯。他說「人家美國棒球那麼流行,他們為什麼都輸給我們?他們主要的理念就是讓小孩玩好玩的,讓他們有參與的機會(學習)團隊的精神、有運動的的機會,而不是用成人的訓練的方法訓練」。

聽到這,我丟出最好奇的疑問:「難道所有的訓練都得很痛苦才有收穫嗎?」老師笑著說其實有一句英文就叫No pain, no gain.我才突然想起,這句在生活中出現的頻率真是不少。

老師說:「我不同意No pain, no gain. 這句話很漂亮,但不完全正確」。我追問:「難道有訓練是輕鬆的嗎?畢竟輕鬆就感覺沒訓練到…」。老師解釋:「所謂的運動科學就是用最快速、最合理的方式,(透過對)人體的生理、力學啦,還有心理,來做適當的訓練,那你不一定有pain啊,當然還是會有所謂的肌肉痠痛,這是正常的,會呼吸急促,會覺得很累,這是正常的。」

 

合理的標準:以人為本

謝老師說:「合理的訓練就是,你不能訓練那個新手根本做不到的,他的年齡太小,做起來會可能有傷害的不能做,或是他的技巧還沒有達到這個地步,不能要求他能夠做到。」談到柔道事件,他還是強調「你看這個小孩子這麼小?他能夠做什麼?(你要看)他的骨骼發育,他能不能承受這樣的摔」。

老師說儘管他不是學柔道,但一個人要學過肩摔前應該要先懂防身術,至少要能保護自己才能學怎麼摔人或是被摔。而這其實也不算什麼專業知識,「這就是common sense普通常識」。就算不是教練、沒有運動知識的背景,也應該要知道國小的孩子是無法承受如此重擊的。

25年的教學經驗中,老師分享他教過最難教的學生,就是有溺水經驗的人。「他小時候有溺水的經驗,怎麼跟他講,他就是沒有辦法吃到水,沒辦法把臉沉到水中。大概半個學期以上,經過其他方法的幫忙,(讓他)慢慢地慢慢地,他才習慣水。如果說要讓他多喝幾次水(才能學好游泳),我覺得這是不對的。當然,我們過程當中,會偶爾喝到水,可是那不是故意的」。

 

運動是科學也是專業

我好奇的問老師:「究竟有什麼方法可以讓有溺水經驗的人學會游泳?」他說:「如果他真的有溺水的經驗,溺水幾乎快死亡的那種經驗,那是非常可怕,那看到水就會發抖。」而他的教法就是帶害怕水的學生讓他們在旁邊慢慢地碰水、慢慢地往臉上潑水;恐懼是會阻礙學習的,克服恐懼後學生慢慢地學,最後就算沒有游得很好,至少也不怕水了。

不是吃到水才能學會游泳,也不是有痛苦才能有收穫。老師強調,現在的小孩比以前還要早接觸運動,甚至國小就參加各種才藝、運動班。我們可以多鼓勵他們參與,但要抓緊一個原則:是學習而不是訓練。

我們不能忘記五十年前青少棒的孩子們,更不能忘記柔道事件裡那個想學柔道的7歲孩子。五十年前沒有運動科學,大家相信不合理的訓練就是磨練,許多金牌選手的運動生涯因此被斷送。五十年後的今天,還在醫院等待奇蹟的孩子能否教會我們,運動不是體能訓練,我們不能默許悲劇一再發生。

 


註:2015年5月25日,一名國立台北教育大學附設實驗小學二年級學生,在桌球隊練習時,被教練處罰半小時爬上下樓梯60趟(共2400階)導致筋膜發炎。人本同年11月5日開【假訓練、真體罰!】記者會。

 

note.detail.more

看見我的需要,更看懂你的難
看見我的需要,更看懂你的難

從孩子來到這世界上起,我們亦步亦趨、小心翼翼地把孩子帶大

劉楚筠 2025-07-01

富饒的沙漠
富饒的沙漠

在學齡期,孩子開始走向社會,家庭不再是唯一的訊息或權威來源。

鄭谷苑 2025-07-01

讓自己「敢」和小孩說話
讓自己「敢」和小孩說話

所謂代溝,自古就有。

史英 2025-05-01

教室裡的「特殊」與「普通」
教室裡的「特殊」與「普通」

「你所謂的『特殊生』是什麼意思呢?」

鄧嵐心 2025-05-01

「停」!幸好,我沒打小孩
「停」!幸好,我沒打小孩

我跟體罰的「緣分很薄」,影響卻很大。

李慧貞 2025-05-01

英文文法也能幫到中文的閱讀理解
英文文法也能幫到中文的閱讀理解

請小孩先讀讀附錄的課文(見P.62),再試試以下的題目。

史英、武宜佳 2025-05-01

小樹到底說了什麼?—讓他用中文和英文都說說看!
小樹到底說了什麼?—讓他用中文和英文都說說看!

有了課文與原文對照,就容易看出兩種語言的差異,也就自然會…

史英、武宜佳 2025-03-01

海綿與章魚
海綿與章魚

在討論小孩的學習歷程時,常常會用海綿做比喻。但去年十二月…

鄭谷苑 2025-03-01

當小孩森氣氣
當小孩森氣氣

人們總說,有情緒是正常的、情緒不分好壞、要接納、要理解……

陳雅萍 2025-03-01

只是開玩笑而已?跟男生談性說性別
只是開玩笑而已?跟男生談性說性別

阿文看到建中校友會的菜單,覺得很噁心。她說:「以前都覺得

楊佳羚 2025-03-01

我們離那些影像中的孩子還有多遠?
我們離那些影像中的孩子還有多遠?

性影像犯罪,任誰聽了都會心頭一沉的五個字。究竟為什麼生發生?

鄧嵐心 2025-02-27

兒少照片外流事件,並不只是資安問題
兒少照片外流事件,並不只是資安問題

我們很難把這些事件的成因都歸咎於「兒少不懂資安問題的重要性」

李昀修 2025-02-27

照片外流的往後:傷害的停止,以及往後的故事
照片外流的往後:傷害的停止,以及往後的故事

「我每天都會到網路上搜尋自己的照片。」

李昀修 2025-02-27

爸媽的教戰手冊之七──網傳私照的問題
爸媽的教戰手冊之七──網傳私照的問題

網傳私照,絕對是所有爸媽都非常關心的問題。

史英 2025-02-27

小孩想當網紅──讓我們加入一點點教育
小孩想當網紅──讓我們加入一點點教育

幾年前,網紅還是罕見的職業,與其說不支持小孩想當網紅,事實更

鄧嵐心 2025-01-01

抗網保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