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鄭谷苑(中原大學心理系副教授。專長:認知心理學、語言心理學)
皮格馬里翁(Pygmalion)是愛爾蘭劇作家蕭伯納的作品。在希臘神話的重要經典,奧維德的《變形記》中,賽普勒斯王皮格馬里翁是一位技藝高超的雕刻家,他不可自拔地愛上自己的作品,一個完美女人的象牙雕像;維納斯很同情他,讓這個雕像變成真人。
蕭伯納的舞台劇,先以《窈窕淑女》(My Fair Lady)為名改編成音樂劇,音樂劇又拍成電影。1964年由喬治.庫克執導的版本,有好劇本、好音樂、好歌喉、好演員,讓這部作品叫好又叫座。
故事一開始,伊萊莎(奧黛麗.赫本飾演)在皇家歌劇院附近的柯芬園沿街賣花,她來自中下階層,說話有明顯的倫敦腔。語音學教授亨利.希金斯(雷.哈里斯飾演)在一旁偷聽她的發音,還一邊做筆記。希金斯相信說話的腔調和發音,會決定一個人的社會地位。他當場跟友人打賭,即使是伊萊莎這麼糟糕的情況,只要給他六個月,就可以將她矯正成一位發音完美的「淑女」。伊萊莎的夢想是開一家花店,這非常需要會「好好說話」。抱著希望,她第二天一大早來到希金斯家,開始接受訓練。
希金斯試盡各種方法和儀器,甚至叫伊萊莎口中含著好多彈珠來校正發音,都沒什麼效果。當伊萊莎不小心把彈珠吞下肚,希金斯也無動於衷,反而立刻補齊彈珠,繼續魔鬼訓練。正音課程始終沒進展,當所有人準備放棄時,伊萊莎卻突然開竅了。她歡唱起「西班牙之雨」(The Rain in Spain)這首繞口令歌,與希金斯和友人,三人共舞慶祝,伊萊莎從此學會完美的上流腔調。
希金斯帶伊萊莎去皇家舞會,成功的讓大家以為她是匈牙利公主。然而,所有人對伊萊莎的讚嘆,對希金斯來說都只是他能耐的證明而已,一切功勞都在他,伊萊莎只是個任務,不是有血有肉的人。伊萊莎因此受辱而憤怒出走後,希金斯才發現自己愛上她了(就像皮格馬里翁愛上自己的「作品」),故事就在他抱憾中結束(電影因為觀眾反彈,改成快樂的結局)。
希金斯用語言與發音來區隔人的階層與資質,這種想法至今也不少見,在英國社會尤其明顯。而在台灣,日治時代之後台灣人開始學新語言,各種因素讓「台灣國語」變成一個貶抑的概念,即使是現在,某些廣告和電視劇仍以腔調設定角色的社會位階。此外,有些家長也為了讓孩子說「道地」的英語,想盡辦法讓孩子從幼稚園就進入雙語教學的貴族學校。
問題是,語言並沒有「標準」的發音。當然,越早學任何語言,語音的敏感度越好,但以為學會某種標準發音,就自覺高人一等,是一個歷久彌新的歧視和迷思。發音和腔調會受到很多因素影響,不該是定義一個人價值和位階的指標。語言目的是溝通,精準細緻的用詞遣字與適當的語氣都有助於成功的溝通,這來自教養與努力。如果像希金斯一樣,過度強調腔調,忽略了人的其他面向(人格、或努力),反而本末倒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