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葉理豪(中原大學心理系副教授。專長:認知心理學、語言心理學)
語言學習有關鍵期嗎?
關鍵期(critical period)是指人類在生命中某個階段,對於環境中的特定刺激特別敏感,若一個人在關鍵期接收到適當的刺激,就容易發展出相關的能力。目前的研究傾向支持人類的語言學習會受到關鍵期的影響,但是不同的語言能力受影響的程度並不相同。
從第一語言來說,由於大多數兒童都成長於豐富的語言環境中,無法突顯出關鍵期的影響;因此,相關研究通常以具特殊境遇的兒童作為研究對象。最有名的例子,是長期單獨囚禁在房間中的金妮(本刊五月號〈《叢林奇談》的毛克利與發展遲緩的金妮〉一文中有提及):當金妮於十三歲被救出時,她的語言、認知與人際互動等功能都落後同齡學童很多,經過蘇珊‧柯蒂斯(Susan Curtis)等學者的協助後,雖然她的詞彙量明顯增加,但還是只能掌握基本文法。
另一位學者伊莉莎.紐波特(Elisa Newport)以聾啞人士作為研究對象:有些人從嬰兒時期就開始學習美國手語,有些則要到五歲(甚至十二歲)以後。紐波特發現:十二歲以後才學習美國手語的人,詞彙構成(morphology)的表現明顯較差。
學者安德烈.維舍茨基(Andrey Vyshedskiy)則在整理有關受動物收養的兒童與聾啞人士的研究後指出:關鍵期可能與人在心中將已知物體組合成新配置的能力有關。語言中語意的處理牽涉到的心理歷程較為單純,不容易受關鍵期的影響;但是語言中文法的處理需要使用較複雜的心理合成能力,容易受到關鍵期的影響。
關鍵期的研究也從第一語言延伸到第二語言。首先,成人學習第二語言時,即便已精通該語言的文法與詞彙表達,卻幾乎都會有外國口音。口音很難調整的原因,可能是成人已過了學習新神經肌肉功能的黃金時間。
在文法方面,紐波特等學者對46名在不同年齡移民至美國的人(母語是韓文或中文者,移居美國3年至26年不等)進行研究,測驗他們的英語能力。紐波特等人發現:15歲以前就移居美國的人裡,移民年齡越晚,文法測驗的表現越差;15歲以後才移居美國的人裡,移民年齡卻與文法測驗的分數無關。
整體而言,目前研究傾向:若兒童能在青春期前開始學習第二語言,學習效果會比較好。值得注意的是,開始學習的年齡只是第二語言流利程度的影響因素之一,因為學習者本身的動機、學習環境(自然環境或教室)、使用範圍(只限日常對話,或包含學業、工作、宗教等面向)、使用時間(一週數小時或是沉浸式)等都是重要影響因素。
雙語者比單語者有優勢嗎?有哪些潛在優勢?
在全球化的風氣下,許多家長從小培養孩子學習外語。孩子能夠掌握多國語言,除了認識多元文化,吸收更多知識,還會帶來哪些優勢呢?
在20世紀中有很長一段時間,人們認為:學習第二語言對孩子的認知和語言正常發展是一種干擾,因為研究發現雙語兒童掌握的單詞量比單語兒童少。但後來的學者發現:這樣的結果是因為只計算雙語者其中一個語言的詞彙量。例如:一位會說中、英雙語的兒童知道200個中文與200個英文詞彙,而一位同齡的英文單語者知道350個英文詞彙;當研究只以該社會的單一主要語言計算,就會嚴重低估雙語兒童的詞彙量。
近20年的研究發現:雙語者比單語者更具有認知上的優勢,像是擁有更好的執行功能。執行功能是一種高階的認知能力,包含維持注意力於當前所做的事情、按照計畫完成既定目標、彈性處理事物等能力;因此一個人執行功能的高低,往往會影響學業或工作成就。
艾倫.比亞歷斯托克(Ellen Bialystok)與她的研究團隊曾做過一系列實驗,以證實雙語者在認知功能上的優勢。其中一項實驗:學齡前兒童會看到藍色圓形圖案、紅色方形圖案,以及藍色方形箱子、紅色圓形的箱子。
第一項作業中,要根據顏色分類──將藍色圓形圖案放到藍色方形箱子裡,將紅色方形圖案放到紅色圓形箱子;第二項作業中,改以形狀分類。雙語與單語兒童在第一項作業中的表現相似,但是到了第二項作業,雙語兒童的表現更為出色,顯示他們能更快適應規則的改變,並且採用新的規則作答。
雙語者的認知優勢,通常被歸因於無論當下他們採用何種語言,大腦裡的兩種語言系統都會處於激發狀態。為了有效與他人溝通,雙語者需要持續激發當下正在使用的語言,同時排除非使用中語言的干擾。這種持續性的內部衝突與化解,成為一項很棒的「腦力訓練」,益處可以從幼時一直延伸到老年,例如:比亞歷斯托克與塔瑪.戈蘭(Tamar Gollan)均發現,在日常生活中持續使用不同語言的雙語者,得到阿茲海默症的時間會比單語者晚四年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