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咿咿呀呀到能言善道──兒童語言的發展

從咿咿呀呀到能言善道──兒童語言的發展
圖源:canva
note.detail.update
2023-11-01
note.detail.writer
葉理豪
教養

◎作者/葉理豪(中原大學心理系副教授。專長:認知心理學、語言心理學)

 

語言的特性

語言是一種包含語法和詞彙的結構性溝通系統,是人類傳達意義的主要方式,可以透過口語、文字或手語的形式表達。根據Ethnologue(註)網站的統計,全世界現存的7168種語言中,有3593種穩定使用中,其他則瀕臨滅絕(如台灣與美洲原住民的語言),或只有在特定領域中使用(如拉丁文與梵文)。另外,現存的七千多種語言中,只有四千多種可使用文字書寫,而且僅靠數十種文字系統書寫。

一般來說,人類自然語言都具有以下幾項重要特性:

1. 任意性(arbitrariness):語言是一種符號系統,這些符號(無論是口語、文字或手語)與其指稱的對象之間通常沒有必然關係。例如:早晨升起的星體在中文裡約定俗成地稱為「太陽」,但想稱為月亮也沒有不行。任意性在跨語言的情境中更為明顯:中文的「太陽」、英文的「sun」、蘇格蘭蓋爾語中的「ghrian」與史瓦希利語的「jua」都指稱相同對象;而相同符號在不同語言中,卻可能指稱不同對象或意涵,如fin在英文中是指「魚鰭」,在西班牙文中卻是指「結尾」。

2. 創造性(productivity):目前已知的人類語言都只包含數量有限的語音與語法結構,而且每種語言的主要使用者,都無法通曉該語言的全部語法與詞彙,卻還是能持續創造與說出新語句。

3. 置換性(displacement):人類語言與許多動物的溝通系統有項很大的差異:動物的溝通常是用來表達當下情境中的訊息,像是告訴同伴「有敵人或獵物接近」;但人類的語言也常描述其他人、事、時、地、物的事情,這造就了人類文明代代相傳的民族神話、宗教哲學,以及詩詞、戲曲、小說散文等文學創作,並且累積科學、地理與歷史知識。

既然語言對整個人類文明的進展這麼重要,那語言是如何產生的呢?

 

語言的起源

在許多民族的神話中,都提到語言的創造以及語言的多樣性。印度神話中,智慧女神妙音天女(Sarasvati)被認為是梵文的創造者。希伯來文聖經中,上帝要求亞當為祂創造的生物命名,語言因而產生。此外,聖經《創世紀》中提到,人類原本只有一種共同語言,但人類受到野心驅使,想建造高聳入天的巴比倫塔,因此遭到上帝懲罰,人類之間產生語言混亂(confusion of tongues),使得彼此溝通產生障礙,再也不能團結合作。

在現代科學的研究中,語言的起源也是眾說紛紜,其中兩個比較具代表性的,是連續理論(continuity theory)與非連續理論(discontinuity theory)。

連續理論主張:人類的語言是如此複雜,不太可能是突然無中生有,而是從人類祖先早期的非語言系統逐漸演化而來,如伊布.烏爾貝克(Ib Ulbæk)主張:語言演化是伴隨著靈長類動物認知功能的演化而來。

而非連續理論的著名學者諾姆.喬姆斯基(Noam Chomsky)則主張:人類祖先在一次偶然的突變中,將語言能力近乎完美地安裝到大腦中,這是人類獨特的特徵,與其他動物有很大的差別。

還有其他學者主張:人類第七對染色體上FOXP2基因的突變,是人類能夠演化出語言的原因,但這個假設仍然需要更多的研究與探討。

無論演化的方式為何,從時間軸來說,語言發展大約與智人(homo sapiens)的分化同時期。學者約翰娜‧尼科爾斯(Johanna Nichols)主張:人類祖先從非洲大陸遷移到其他地方時,遷徙越遠,語言就變得更多元。她利用統計的方式回推,發現現今人類語言是從10萬年前開始分化。

除了生物演化的角度,也有學者從社會情境的角度切入,認為具有穩定與信任的社會結構是語言出現的先決條件──只有聽與說雙方都有共同理解的基準,溝通才能發生作用。

了解人類語言的發展後,接下來,讓我們看看個人語言的發展。

 

個人語言的發展

早期的行為主義學者認為:語言學習就像其他技能學習,幼兒是透過模仿主要照顧者講的話,以及照顧者刻意教導與獎賞而學會語言。但其實,大部分孩子只要生長在具有語言的環境中,即便環境中的語言訊息不豐富或是有錯誤,他們也能自然地理解與重複他人話語,並創造出自己沒有聽過的語句。

基於這些現象,喬姆斯基主張:人類天生就具有語言習得的機制,並假設所有幼兒的大腦中,都有通用於所有語言的「內建語言習得設備」(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只要將小孩放在具有語言輸入的環境中,孩子就能自動學會語言。

研究顯示:出生不久的嬰兒偏好母親的聲音,並且似乎能區別母親所使用的語言與其他語言,因此,幼兒的語言學習可能從出生前就已經開始。此外,嬰兒通常會先發展出「接受性語言」(receptive language),即對語言的理解;隨著語言經驗的增加,才開始慢慢發展「表達性語言」(expressive language)。

嬰兒約四個月大時,開始能將眼睛移動到聲音出現的方位,並對大人說話聲調的變化產生反應。到七個月大左右,嬰兒會開始理解常見人物或物品的稱呼,如「媽媽」、「果汁」;同時對簡單的單詞有反應,如「來」、「不」。表達方面,嬰兒進入牙牙學語階段,自發性地發出人類語言中存在的各種聲音,如「阿阿」、「歐歐」等。到了七個月以後,嬰兒逐漸會使用一些動作,像是揮手表示再見或搖頭表示不要,也能伸手指向人或物體。

到了一至兩歲時,幼兒就會遵循一些簡單的指示,如滾球與親吻;而且能在聽簡單故事時,當爸媽說到書中圖片時指著它們。一歲左右,幼兒會進入單詞期,開始能說「狗狗」、「媽媽」、「嗨」等最常見的詞彙。一至兩歲時,幼兒的單詞量會逐漸增加,開始為書中的圖片命名,並提出簡單問題,如「那是誰?」或「哪裡?」。

到了兩歲左右時,幼兒開始會把兩個詞放在一起,如「更多蘋果」。幼兒這時只會使用一或兩個詞代表整個句子,顯示他們的語法發展在表達方面並不完整,但已經理解基本的語法。

學者赫希帕塞克(Hirsch-Pasek)和戈林科夫(Golinkoff)在一項研究中,讓兒童看兩部卡通影片:一部是狗幫豬抓癢,另一部是豬幫狗抓癢;兩部影片唯一的差別是主詞與受詞的對調。實驗者詢問受試兒童:「哪部影片是在描述豬幫狗抓癢?」結果發現:17個月大的幼兒就能正確指認影片,顯示幼兒在很小的時候就掌握了基本的語法規則。

到了二至三歲時,幼兒會開始理解比較複雜的指示,像是「將湯匙放在桌子上」,也能理解語義相反的詞,如「快」與「慢」。在表達方面,他們會使用詞彙表示大部份生活周遭的事物,也會將三個詞放在一起,以及討論現在不在身旁的事物。

到了三至四歲時,幼兒會理解關於家庭成員、顏色與形狀的詞彙;回答有關「誰」、「什麼」、「哪裡」的問題;並使用四個詞組成的片語、句子,也會使用代名詞。

進入四歲以後,幼兒會漸漸理解與順序、時間相關的詞彙,也開始能理解複雜的指示,像是「先收好玩具,然後去刷牙、洗臉、上床睡覺」,以及表達超過兩個動作的句子,如「姊姊拿到兩個貼紙,但是我只有拿到一個」,並且根據聽眾和地點的變化,以不同的方式交談,例如:對比他更年幼的小孩使用較短的句子。

上述是大多數孩子會在特定年紀達到某些語言發展里程碑的參考。然而,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長步調,若你的孩子在某項語言發展上比其他人稍慢,不用太擔心;但如果很多項都發展比較慢,就要考慮尋求醫療協助。

 

語言發展與心智理論

語言發展和認知密切相關,有些學者主張:語言在很大程度上獨立於認知發展;其他學者則認為:認知影響語言發展的速度,或是語言先於認知並影響認知的發展。

探討語言與認知的關係時,一項很常被提及的研究主題是「心智理論」(theory of mind)──指個體評估他人心理狀態(信念、意圖、情感和思想)的能力,並且知道他人與自己的心理狀態有所不同。

測量心智理論的常見實驗是「錯誤信念作業」,典型的實驗方式是「莎莉與安妮測驗」(Sally-Anne test)──研究者向受試兒童呈現:莎莉與安妮在同個房間,裡面有一個箱子與籃子,莎莉將彈珠放進籃子後離開,隨後安妮暗中將彈珠移至箱子中。研究者詢問受試兒童:「當莎莉重返房間後,她會在何處尋找彈珠?」結果發現:四歲前的兒童多傾向於以自己所知的事實來預測莎莉行為,認為莎莉會去箱子中尋找彈珠;而大部分五歲兒童已能成功推測莎莉會去籃子找彈珠,他們曉得莎莉不會知道彈珠已被移至箱子。

學者凱倫.米利根(Karen Milligan)與她的研究團隊以104篇文獻進行一項分析研究,發現在上述「幼兒錯誤信念作業」表現越佳者,語言能力也越高。心智理論與語言能力高度相關的原因,可能來自於語言能傳遞在其他時空發生的事情,所以聽話者與說話者都要具備了解對方心理狀態的能力,這樣說話者才能以貼近聽話者的角度說話,而聽話者也才能推斷說話者意圖傳達的內容。

另一種假設認為:因為個體的心理狀態難以透過外在行為的直接觀察得知,因此可以藉由讓幼兒學習描述心理狀態詞彙(如「認為」、「相信」的意義),來幫助他們掌握心智理論。

腦科學的研究也發現:人類左半腦顳葉與頂葉交界處(left temporoparietal junction)與語言和心智理論有關。首先,左顳頂葉交界處包含了韋尼克區(Wernicke's area)與角回(angular gyrus),這兩個區域都參與了語言的理解與處理。其次,當個體要推斷他人的心理狀態(如說謊)時,左顳頂葉交界處會處於較高的激發狀態。上述語言和心智理論在大腦處理區域的重疊,為兩者功能相關提供有利的生理證據。

 

note.detail.more

從性格出發,展開人生的旅程
從性格出發,展開人生的旅程

當你對自己的特質足夠了解,就能在適當的情境與環境中發揮所長。

林瑋芳 2024-01-01

性格Q & A
性格Q & A

MBTI號稱援引榮格的人格理論,但科學實證尚不足

林瑋芳 2024-01-01

手足大不同──在《傲慢與偏見》和《孤味》中看見每個人獨一無二的模樣
手足大不同──在《傲慢與偏見》和《孤味》中看見每個人獨一無二的模樣

性格是孩子出生就帶出的種子,在成長路上長成獨一無二的模樣。

林瑋芳 2024-01-01

從咿咿呀呀到能言善道──兒童語言的發展
從咿咿呀呀到能言善道──兒童語言的發展

大多數孩子會在特定年紀達到某些語言發展里程碑……

葉理豪 2023-11-01

教養
語言Q&A
語言Q&A

近20年的研究發現:雙語者比單語者更具有認知上的優勢。

葉理豪 2023-11-01

教養
皮格馬里翁
皮格馬里翁

奧黛麗.赫本飾演賣花女,語音學教授想矯正她的發音。

鄭谷苑 2023-11-01

教養
晴時多雲偶陣雨──情緒是絢爛的彩虹,還是打翻的調色盤?
晴時多雲偶陣雨──情緒是絢爛的彩虹,還是打翻的調色盤?

情緒妝點我們的生活,在喜、怒、哀、樂中體驗著生命的不同面貌

梁記雯 2023-07-01

被封印的情緒──《杏仁》中被診斷為述情障礙的少年
被封印的情緒──《杏仁》中被診斷為述情障礙的少年

他自幼格外安靜,不哭不鬧也不笑,也無法辨識別人的情緒……

梁記雯 2023-07-01

情緒Q & A
情緒Q & A

情緒是需要去感受、接納並轉化,而非去壓抑與逃避……

洪福建 2023-06-21

我的孩子有發展遲緩嗎?怎樣預防與協助?
我的孩子有發展遲緩嗎?怎樣預防與協助?

早期療育的介入,將可減緩兒童的發展遲緩現象......

陳韻如 2023-05-01

發展遲緩Q&A 
發展遲緩Q&A 

我們永遠無法確知每個發展遲緩的孩子是否都是大器晚成

陳韻如 2023-05-01

《叢林奇談》的毛克利與發展遲緩的金妮
《叢林奇談》的毛克利與發展遲緩的金妮

《叢林奇談》以印度為背景,描述小男孩毛克利從小被狼收養

鄭谷苑 2023-05-01

睡覺時,腦筋轉了幾次彎?
睡覺時,腦筋轉了幾次彎?

為什麼要睡覺?為什麼會做夢?可以睡少一點嗎?

詹雅雯 2023-03-01

睡眠Q&A
睡眠Q&A

民間鄉野傳說「將夢遊的人喚醒會嚇死他」,是真的嗎?

詹雅雯 2023-03-01

睡眠生病了嗎? 《睡眠之屋》中的睡眠障礙
睡眠生病了嗎? 《睡眠之屋》中的睡眠障礙

他們經歷的不只是睡眠疾病,更是情感與理想的追尋與失落...

詹雅雯 2023-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