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昀修
人本的校安組抵達殯儀館時,四下張望了一下。但此行的目的地並不難找──看見青少年最多的地方就是了。
只是,當看見許多年輕的臉孔聚集在殯儀館時,人本校安組的內心還是忍不住沉重了起來。對這群不過十六、七歲的學生而言,死亡本該是更加遙遠的事情,然而冰櫃正發出運轉的轟隆聲響,而躺在裡面的,是自己的同學。
死亡的少年D於2月18日在家中被發現輕生,生前就讀豐原高中的他遭到學務主任與主任教官的長期針對,在一年半的期間內共被記1大過、4小過及18支警告,且極端地集中在最後的半年。然而,其中七成的記過被該校的「不當管教調查小組」認定有瑕疵而必須撤銷。可惜的是當小組做出認定時,D已經聽不見了。
此事在一個月後因人本召開記者會,並被媒體冠以「台版黑色榮耀」之名而廣為人知。
然而在躍上媒體之前,此事已在「靠北豐中」臉書粉專炸開,D輕生的隔日,許多發文直指學務主任與主任教官逼人走上絕路,還有人寫道「豐中認同哥(註)你趕緊下台好嗎,我不想再看到我同學走了」。
此時,人本的校安組也得知D輕生的消息,開始在一則則貼文底下尋找D的同學,希望能了解他生前的遭遇,過程中得知有一群同學正在殯儀館為D哀悼,便趕往現場,而朝夕相處的同學口中吐露了更為詳盡的事實。
例如,D曾幫同學拿外套,主任卻以看起來怪怪的為理由就把D手上的外套抽走,而外套中有同學的電子菸。但任憑同學如何說明電子菸並非D所有,主任還是將他們一同記過。
例如,有位同學遺失了五百塊,由於D曾坐過那個位置,於是教官便直接打電話給少年爸爸,指控D偷了五百元,並把D視為重嫌疑人帶去約談一個多小時,並多次提及要送到少年法庭等語。
再例如,有次上課鐘響後教室吵鬧,而D在前往教室的過程中頭露了出來被主任看見,主任便懷疑D帶頭吵鬧,記了他一支警告。
再例如……總之,D被針對的事例不僅僅如此,有時主任教官甚至毫不遮掩,直接告訴同學們離D遠一點:「講難聽一點,D就是垃圾一個,在我們那個時代連痞子都不如,是個垃圾。」
主任、教官、校安們的行徑,就連長年校園申訴案處理的人本校安組也不禁驚訝。畢竟豐原高中亦是台中赫赫有名的國立學校,在縣市合併前也是原台中第一學府,怎麼會用這樣的方式對待學生呢?
D固然非乖乖牌的學生。他會抽菸,也會蹺課,然而細觀D被記過的理由,幾乎都是蹺課與午休在外遊蕩。除卻在被指稱是偷了500元的重嫌疑人幾日後,因為在學校灑奠儀而又被記了一支小過與一支警告外,他不糾眾鬥毆、亦未曾威脅恐嚇他人。學校對D的針對程度卻明顯超出常理,也難怪生前D忍不住向朋友抱怨:「我甚至什麼都沒做欸,幹我上高二,就也沒幹嘛,也沒有像那群白癡在學校囂張抽菸,然後還整天搜我身。」
在與同學們了解詳情的同時,人本台中辦公室的主任芳苑也曾考慮是否要聯繫D的家長。然而在D出殯後不久,D的父親先自行聯繫上了芳苑。
與D父的初次見面,芳苑回憶道,那天兩人從下午三四點長談到晚上十點,而透過D父的口,芳苑證實了她翻閱少年的相關資料時一個模模糊糊的猜想──D其實是資優生,只是,豐原高中或許不知道。
國小時,D沒補習便考上資優班,但由於不適應集中管理的教育方式,便回到原學校做個人的資優教育。
「而且他會反擊,就是他自己去找學生代表求助的啊。整件事情處理下來我覺得這孩子真的不太簡單。爸爸才說他孩子不是壞,是資優生。」芳苑語氣中帶著無限惋惜:「如果學校知道他是資優,應該就不會這樣吧。」
而D父是位堅強,卻也艱辛的人,幾乎一肩扛起了替小孩討公道的責任。與D父見面後,兩方在短短時間內互相交流手上僅有的資訊,一條條確認事實、努力釐清各種爭議點。終於在3月22日召開了【要是非!要公道!死了一個孩子之後,教育體系不能置身事外!】記者會,公開了少年在校時遭受的對待,更質問學校及台中市教育局為何無視靠北豐中等匿名發言版上揭露少年遭到針對的留言,甚至還發布新聞稿將甲生自殺原因歸咎於個人行為及家庭因素。
記者會公布的案情令輿論沸騰,學校終於召開霸凌會議並啟動調查。而緊接著在四月中,校事會議的調查報告出爐,認定主任與教官等人涉有不當管教,並且情節重大。
雖然就芳苑而言,這份調查報告並不算糟。但對D父而言,當他看見報告裡同學對少年有利的證詞數度未遭採信時,依然非常的生氣。
於是,當八月中得知霸凌調查報告的結果是不成立霸凌時,芳苑也苦惱了好久要不要告訴D父,畢竟這結果連她都無法接受,何況是D父呢?
但越來越多人都得知霸凌不成立的消息,大家都在等待人本有下一步動作,最終,芳苑還是得告訴D父這個消息。而理所當然的,D父完全無法接受這樣的結果。
「啊就陪著啊。」芳苑笑笑,只是「陪著」兩個字裡,也是歷經一番苦心,包含同理D父的難過,分析給他聽這件事對社會的影響,也盡量讓D父知道人本與立委、議員們的討論內容。
遇到了困難,那就一面陪伴,一面再往前走一步。只是,人本校安組一面擔任D父的陪伴者,另一面卻同感憤怒。他們氣教育體系在報告裡玩文字遊戲,也氣教育局明明無所作為,卻總用宣傳來粉飾太平。於是,不甘止於霸凌調查報告中各種因「係管教作為」、「係執行生活教育」、「難認有固定針對」等說法,人本協助家長迅速地於8月30日提出霸凌申復書,並召開《以管教之名掩護霸凌之行,這份調查報告乃不義現址!》要求重新調查。
這份申復書中一一指名調查報告中的錯誤,但更重要的,是指出形成錯誤的思考。霸凌調查報告的重大謬誤,是拒絕看見在「管教目的」的大旗下,依然可能存在貶抑、排擠、欺負等目的。並且,不應當藉由把每一個侵害行為都視為個案,來無視D的長期受迫。
校安組的意倫直言:「如果每次學生被欺負的手法方式都不一樣,可是他被欺負了一個月,那就是不符合持續性。所以只要行為人夠有創意,每次手法不一樣,就不是霸凌?但他確實有被霸凌啊。」
「多次不當管教也可能構成霸凌。」意倫再次強調。認為是個別事件而不予認定,是霸凌成案率很低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因此很倚賴調查委員的觀念。然而,這正是為何人本必須持續去講、去溝通,去讓社會看見這件事情。因為倘若連這種事情都不明白,又怎能理解D的痛苦呢?
然而幸運的是,針對霸凌調查報告提出的申復成立了──豐原高中必須重新對整起霸凌案件進行調查。
這條路走來,有父親的堅持、有校安組不懈的追蹤、有律師義務式的給予法律見解,最終在社會的關注下,讓原先的認定產生了動搖的可能。而這一切的關切,是出於台灣社會能對於一個生命的逝去感到不捨。雖然對於少年來說,過去的一切已然無法改變。然而,他的死亡倘若未曾為世界留下痕跡,那麼,又怎能憑弔呢。
註:時任該校學務主任。
編按:
2024年2月17日,在事發一年後,豐原高中案霸凌成立。人本教育基金會多次強調:不可用管教掩護霸凌行為。終獲本次霸凌調查委員認同
然而,本案中部分關鍵真相仍待釐清,詳細內容可上人本教育基金會官方網站見完整新聞稿
https://hef.org.tw/20240222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