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匯流對傳統媒體造成毀滅性的衝擊,廣告收入已無法支撐營運,遑論獲利。近年來美國串流平台提供享用不盡的各國精彩戲劇和其他娛樂內容,使得國內電視台的角色幾乎變得無足輕重。
台灣的電視台從未認真承擔過提供兒童優質教育/娛樂內容的責任,而成人觀賞的戲劇與綜藝節目則長期偏向低俗與粗製濫造。在國外串流平台大舉入侵後,本國自製節目更顯得可有可無。
市場上唯一不可取代的,是本國新聞媒體必須扮演的守望社會的角色。但在台灣,新聞媒體品質日益敗壞,其程度在民主國家中或許是最嚴重的。
以人口比例而言,台灣可能是全世界新聞頻道密度最高的國家。頻道雖多,各頻道之間並無正常的品質競爭,只有共同的日趨下流。新聞淺碟化、綜藝化,大量放送毫不掩飾的政治洗腦,其背後隱然還有境外勢力的介入。
惡質的新聞環境成為假訊息被大肆操作的沃土,但政府對此無所作為,任其成為日益擴大的社會亂源與國安破口。本期札記邀請資深記者李志德評論政府該有的作為,以及對公共媒體的期待。此一期待雖難以實現,卻似乎是唯一解方。
沒有健康的新聞環境,就不會有體質健全的民主政治。主政者必須破除私心,為了國家長遠的利益而勉力促成公共媒體新聞的改革與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