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台灣》本期有三篇文章:
前AIT處長司徒文在2013年的演講中說:「台灣人往往覺得自己是小國,其實台灣是中等強國。」他說,台灣的戰略地位遠超過我們自己的想像。近年來,晶片產業更使台灣變成全球產業鏈中不可或缺的國家。本期的《台灣經濟轉大人:從物質角度到以人為本》,經濟學家洪財隆指出,台灣不但從威權走到民主,更已擺脫貧困,跨越「中等所得陷阱」,成為一個富裕國家。我們應該有正確的自我認知,從量的生產轉為質的提升,發展的視角從物質回到以人為本。中等強國要有中等強國的思維,才能更上層樓。
張烽益的文章介紹《台灣經濟四百年》。這本書從荷治、鄭治、清治的經濟史看台灣社會的發展,然後在日治時代,全面現代化,以米、糖兩大產業打下台灣經濟成長的基礎。戰後的台灣,一度因惡性通膨而陷入危機,幸有美援相助,加上經濟制度的改革,才有後來的「經濟奇蹟」。
李筱峰的《台灣歷史上的冬夜星空》介紹誕生在十一、十二月的歷史人物,特別是思想家胡適、殷海光,以及演藝家李國修。三位都是所謂「外省人」,胡適與殷海光,在戒嚴時代對民主、自由、人權思想的啟蒙,有很大的貢獻;李國修則落地生根,透過表演藝術,表達「對台灣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