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劃】問一個沒有正解的問題,從「知」走向「智」

【特別企劃】問一個沒有正解的問題,從「知」走向「智」
note.detail.update
2023-11-01
note.detail.writer
廖佩汝

◎廖佩汝

人本愛智之旅行之有年,最引以為傲的,就是我們熱愛「問問題」。

什麼?出門在外要沿路解決問題都來不及了吧?還能問問題?有必要這樣無事生非、自找麻煩,讓旅途加倍艱辛嗎?

「解決問題」是被動接收外來危機,經常都是手忙腳亂只求回歸平靜:不小心搭錯車到了荒郊野外、走到一半才發現錢包不見了、因語言不通而無法順利表達需求……等,人生地不熟,意外有時無可避免,只能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很難有餘裕思考與學習。

這時,要是心中有自發性的問題,便不必只就著兵和水的情勢「給出反應」,而能「主動出擊」,在瑣事間保有求知慾,享受追尋的過程。唯有如此,身處異地的我們才得以不被擔心害怕佔據了腦袋,轉而以興奮好奇的眼光,去擁抱所有的主觀認知與客觀事實碰撞的瞬間。

我喜歡想像知識系統是心中的一棟建築。這棟建築由「知」與「智」組成:「知」是穩扎穩打的鋼梁,「智」是講求思辨與人文涵養的室內設計。鋼樑是舉世皆準的背景知識;室內設計則貼合每個居住者的需求,與人們如何使用空間息息關關,它需要攀著硬體生長,卻能長出各異的模樣。

「知」容易習得與理解;「智」卻仰賴主動的提問與思索。

先行區分「知」與「智」之所以重要,在於愛智之旅是一趟欲將知轉化為智的旅程,需要大量的主動提問;且問的絕不是關於固定在那裡的鋼樑,而是關於有機的個人與空間、環境、社會、世界的關係。

換句話說,比起問What(什麼),我們更喜歡問Why (為什麼):我們不問某個國家是在西元幾年建國、不問哪個歷史人物說了什麼名言;我們問的是,為什麼有些政權能順利建國,有些爭取至今還未成功?說了某句名言的歷史人物,是在什麼背景下說的,他的話又為何受後世推崇?

「大英博物館有許多館藏是以前從別國掠奪來的,它們應該被歸還嗎?」

這正是愛智之旅會提出的問題。你不能只「知」道大英博物館裡大多文物都是被掠奪而來,卻不往下思考,時至今日,它們有沒有必要被還回去?小孩可能會直觀地答道:當然不要還啊!這些文物放在博物館裡給大家免費參觀,會有更多人了解他們的文化,不是比較好嗎?
這時,我就想追問:所以這些歷史文物在博物館展出所帶來的公共利益、教育意涵,可以被拿來與當年各地遭到殘酷擄掠的際遇相比較,然後前者的價值勝出了,因此文物應該繼續保存在博物館,是這個意思嗎?

我想,小孩大抵是會啞口無言,內心震盪。他們從來沒有想過,「歸還與否」的問題,居然不只關於「大家能不能看到這些來自世界各地的文物」,而是關於曾經有好幾個角落,措不及防地被一大群持槍持刀的士兵入侵,奪走了世代傳承下來的寶物,可能還傷害了一些人。而既存的館藏,經過幾個世紀,依然作為「戰利品」被展示在玻璃箱裡,像是端端正正地坦言暴行,毫無悔意。

但這也只是其中一種觀點,不是所謂的正確答案。除此之外,我們還會問更多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

「在路上被中國人搭訕,硬是逼問你支不支持兩岸統一,該怎麼辦?」

有些較激動的小孩可能馬上跳腳:當然不支持。接著磨拳擦掌準備以中國有嘻哈參賽者的姿態怒飆對方一波。

要是我,我不會跟他吵架,但也絕不會委屈自己。我可能會說:統一沒問題啊,但現在不行,因為我最在意的是民主,是人身自由、言論自由,如果哪天中國也成為了民主國家,再來談統一也不遲。再說,這並不是我一人的表態能決定的,在台灣,這必須得要兩千三百萬人的同意才行。

這一題需要我們好好思考,自己的意圖究竟是什麼?是辱罵、羞辱、爭對錯,還是接納、理解、溝通?前者的動機啟動相當容易,卻只會引發更多的仇恨;後者或許無法在第一時間打趴對方,卻能體現出深層的體貼與柔軟,讓對話的漣漪在心裡更底層的地方蕩漾。

「因為亞洲人的外觀,在國外遇到了種族歧視時該如何反應?」

「達爾文發表演化論後受教會撻伐,為什麼?如果是你,當時會發表嗎?」

「為什麼有些創作是高高在上的無價展覽品,有些卻一文不值?」

在愛智之旅中,還有很多、很多,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到這裡,有人已經開始懷疑,如果沒有答案與標準,我們為什麼還要回答?

確實,回答這些問題不會換來分數,但會反映出更重要的東西——思想。要答出考試裡的正確答案很容易,書死命地背、題目多刷幾次就得了;要真正洞悉自己的思想、覺察想法背後的邏輯,卻不是件簡單的事,這需要純粹的好奇、一顆開放的心,以及不怕麻煩地追問的勇氣。

從小到大,大人懶得、或沒有能力告訴我們的,那些乍聽艱澀的內容,實則是心中那棟知識建築的對外窗。要直到當我們主動墊起腳尖,攀上窗檯眺望時,才會發現:眼前世界的理工與人文並非二分法;信仰與各式主義錯綜複雜的光譜,也絕非幾個關鍵字標籤能分類;有些事在理論書上黑白分明,現實中卻長期處在灰色地帶;課本上的歷史正要重演,若回答不出當年悲劇為何發生,也就無法阻止它再次發生。

這些內容才真正讓冷冰冰的鋼筋水泥產生意義、連結,使之成為「人的居所」,讓我們得以持續向外展望。

「知」人人皆可得,在人手一台搜尋引擎的時代,真沒什麼了不起;「智」則關乎了我們身為一個人,獨立於社會中,如何看待從外部折射進眼底的世界、那幅獨一無二的光景。

所以,在愛智之旅中,或僅是身處異地時,儘管提出問題吧!正視內心的建築,並看見住在裡頭的自己,捧著一顆不甘被「知」所敷衍束縛的心,走出熟悉的環境,也走向「智」帶來的遼闊。
 

note.detail.more

看見我的需要,更看懂你的難
看見我的需要,更看懂你的難

從孩子來到這世界上起,我們亦步亦趨、小心翼翼地把孩子帶大

劉楚筠 2025-07-01

富饒的沙漠
富饒的沙漠

在學齡期,孩子開始走向社會,家庭不再是唯一的訊息或權威來源。

鄭谷苑 2025-07-01

讓自己「敢」和小孩說話
讓自己「敢」和小孩說話

所謂代溝,自古就有。

史英 2025-05-01

教室裡的「特殊」與「普通」
教室裡的「特殊」與「普通」

「你所謂的『特殊生』是什麼意思呢?」

鄧嵐心 2025-05-01

「停」!幸好,我沒打小孩
「停」!幸好,我沒打小孩

我跟體罰的「緣分很薄」,影響卻很大。

李慧貞 2025-05-01

英文文法也能幫到中文的閱讀理解
英文文法也能幫到中文的閱讀理解

請小孩先讀讀附錄的課文(見P.62),再試試以下的題目。

史英、武宜佳 2025-05-01

小樹到底說了什麼?—讓他用中文和英文都說說看!
小樹到底說了什麼?—讓他用中文和英文都說說看!

有了課文與原文對照,就容易看出兩種語言的差異,也就自然會…

史英、武宜佳 2025-03-01

海綿與章魚
海綿與章魚

在討論小孩的學習歷程時,常常會用海綿做比喻。但去年十二月…

鄭谷苑 2025-03-01

當小孩森氣氣
當小孩森氣氣

人們總說,有情緒是正常的、情緒不分好壞、要接納、要理解……

陳雅萍 2025-03-01

只是開玩笑而已?跟男生談性說性別
只是開玩笑而已?跟男生談性說性別

阿文看到建中校友會的菜單,覺得很噁心。她說:「以前都覺得

楊佳羚 2025-03-01

我們離那些影像中的孩子還有多遠?
我們離那些影像中的孩子還有多遠?

性影像犯罪,任誰聽了都會心頭一沉的五個字。究竟為什麼生發生?

鄧嵐心 2025-02-27

兒少照片外流事件,並不只是資安問題
兒少照片外流事件,並不只是資安問題

我們很難把這些事件的成因都歸咎於「兒少不懂資安問題的重要性」

李昀修 2025-02-27

照片外流的往後:傷害的停止,以及往後的故事
照片外流的往後:傷害的停止,以及往後的故事

「我每天都會到網路上搜尋自己的照片。」

李昀修 2025-02-27

爸媽的教戰手冊之七──網傳私照的問題
爸媽的教戰手冊之七──網傳私照的問題

網傳私照,絕對是所有爸媽都非常關心的問題。

史英 2025-02-27

小孩想當網紅──讓我們加入一點點教育
小孩想當網紅──讓我們加入一點點教育

幾年前,網紅還是罕見的職業,與其說不支持小孩想當網紅,事實更

鄧嵐心 2025-01-01

抗網保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