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昀修
彷若才剛發生不久,卻又好像是上輩子的記憶似的,在武漢肺炎造成全球紛紛限制出國的兩年時間內,身旁許多人紛紛出現了戒斷症。有些人甚至抱著自己的絨毛娃娃滿地打滾,兩眼無神地喃喃念著:「出國……出國……」
能出國就好!──這種心聲宛如火山爆發般傳來,我不由得對於這些出國戒斷症患者感到無比的尊敬!然而,有個小小的疑惑浮現……
「啊是要去哪裡啦?」
沒錯,比起換外幣、買機票、google在地美食……旅行的第一步驟,難道不是先決定地點嗎?
「總之先去日本,日本!」、「去英國啊,可以住朋友家。」、「哪裡機票便宜哪裡去,我是廉航小天才!」
靠著過往旅行的記憶,出國戒斷症的患者們紛紛提供了自己決定旅行地點的方式,而以上的答案當然通通都很對。不過,在此我們偏偏要對這些答案提出刁難!
因為當我們已經有了一個關於「你要去哪裡?」的答案時,常常就忘記可以再問自己另一個問題──「你為什麼要去那裡?」日本很安全、住朋友家可以省住宿費、搶到廉航機票可以用超高CP值飛到新的國家……這些理由仍然稍嫌外圍了一點,未能觸及到「想去旅行」這個龐大慾望的核心。
大部分人並不是為了抵達一個陌生的地點後無所適從的漂泊對吧?除卻上述的理由,面對你想去的國家,你必然,還帶有某種渴望,對吧?就像許許多多的人們前仆後繼地以「尋找自我」為名踏上了旅途,人們懷著連自己搞不太明白是什麼的渴望踏上了旅途,甚至希望透過旅途來替自己指點迷津。因為理解自己,永遠是人生的重要課題。
為此提供一個小小的建議吧。
我們,不妨回顧一下過往每次旅行的經驗吧?每次每次,當我們興致勃勃地挑選著旅行地點時,是不是都會查查那裡有什麼不同於故鄉的事物?查查想吃的東西、想見到的景點、想買的伴手禮、想透過漫步其中來身歷其境的當地氛圍?而在蒐集資訊方便的時代,我們早可以盡情蒐集各地的資料,但不正是因為區區資料已經無法滿足了,而我們曾問過自己「為什麼要去」後得出了「要」這個答案,才傾盡全副身心前往當地嗎?
所以,每次的旅行,都有著深層的渴望在推動著我們。只是人們太習慣用表面的理由去包裝了,掩蓋了自己為什麼想去的真心話。然而,在出發前多理解每一次的「為什麼想去」,將會使整趟旅行更有滋味。
就像我們曾僅僅只是想著「哇~我好想要去金字塔感受一下法老王的氣息喔。」到了埃及。雖然法老王本人已經沒氣了,而且金字塔周圍的設施可能充滿了一股現代感與安全感,甚至遠不如書中看到的莊嚴肅穆,讓我們不禁懷疑自己是不是花了筆冤枉錢……但吹過石間隙縫的陰陰涼風、狹窄的隧道帶來的閉塞感,眾人沙沙如同駝運岩石的走路聲……這些看起來不甚相關的資訊卻悄悄浸透我們的五感,在「想感受法老王的氣息」這一個看似空泛的祈願下悄悄地聚集起來,成為專屬於我們和法老王之間的嶄新連結。
雖然這樣的解釋可能聽起來有點牽強,畢竟就現實來說法老王與我們終究沒有任何關聯。不過,現在談的可是「我們與法老王」喔?即便外界的眼光看來不過是一趟落空的旅程,然而,尋找的時間、期盼的時間、落空的時間,正因為歷經了這一切,我們才能夠斷言這趟旅程依然有其意義──我們抱著渴望前去,然後收穫了渴望以外的事物,於是,我們再次被世界的龐大與嶄新所觸動,那即是智慧增長的過程。
即便只是抱持一個簡單的問題,甚至那問題可能還不是我們最核心的渴望,但我們偉大的頭腦仍然會幫自己將以前看過的「知識」,在旅行的過程中透過比對、拼湊、咀嚼、否定,來轉化為專屬於我們的「智慧」。因為,人類就是這樣不安於室,也不安於世的動物喔。
所以,下次就更有意識地做吧。我們又不需要拯救世界、不用有什麼高貴的目的,即便最開始僅僅只是「我想踏上宮本武藏與佐佐木小次郎決鬥的巖流島,聽聽那邊的浪潮」、「巴伐利亞肉排到底是什麼東西好想嚐嚐看」、「為什麼我在台灣喝的韓國燒酒都好難喝但韓劇裡面喝起來都很開心,我一定要去韓國試試看!」這樣的想法,也都能讓我們抱持著開放、愉快、卻又不忘記帶有好奇的心境來前往這次的旅途。
然後,或許我們根本踏不上巖流島、巴伐利亞肉排鹹到讓人感覺快洗腎、而韓國的燒酒就跟我們在台灣喝到的一樣難喝。但接受這樣的答案,接受與我們所知不同的世界然後放聲大笑,絕對是會很開心的喔。
所以,下次旅行前就再多問一句吧,問問自己要去哪裡?為什麼要去那裡?因為最棒的旅行,從起點開始就可以是最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