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燕
十年過了,佳慧(註)走了,我老了,而你們來了。
我先生是麻醉科醫師,幾年前幫一位要來開刀的學妹麻醉,想說學妹應該認識我,便自我介紹:「我是李佳燕的先生。」沒想到學妹瞬間翻臉。先生回來問我:「妳是得罪過某某某嗎?」我回:「沒有,只是她是兒童心智科醫師。」
出新書本應該是一件歡天喜地的事,我卻出得膽顫心驚十分惶恐。讀完書的蘇鈺茹心理師說:這是一本充滿勇氣的書。是啊!我幹嘛這樣自找麻煩?我為什麼不就順應主流,孩子這樣那樣就是過動症,轉診兒心科去治療,行醫生涯也就平順無波。
因為我就是無法無視於周遭看到、遇到的大小孩子們。
一位非常聰明,又愛笑的女孩,每次看診總是帶給我許多意料之外的快樂。但是,上小學之後,考試寫作業出現困難。於是我轉診她去兒童心智科,開始了服藥的日子。
我告訴母親:「你知道嗎?如果你的孩子是在芬蘭,根本不必服藥,一樣可以學習得很好。」媽媽回我:「我當然知道啊!在台灣,有錢的家庭,就帶孩子出國,我們沒錢,只能留在台灣吃藥。」這位母親說這段話時,平鋪直敘,毫不帶感情,卻深深刺痛我心,無法忘懷。
幾年前,我到扶輪社演講過動症。講完,那三十多個大老闆問我:「李醫師,真的有這個病嗎?」「這個病健保有給付嗎?」我好訝異,竟然會有這種問題!這些大老闆大笑地說:「你們這些老師醫生啦!從小就是老師喜歡的乖小孩好學生、模範生,就把我們這些壞學生當作有病嗎?我告訴你,李醫師,你眼前這些大老闆從小都是被打、被罰、被記警告、記過長大的過動兒!」有一位大老闆直接站起來說:「我從小的綽號就叫尖屁股,因為我坐不住!」
這樣顛覆過去我的醫療主流思維的譏諷,我不但不覺得不悅,反而讓我回家思索多日,反省我們的醫療目的與行為。
這許許多多的衝擊,產生了我與醫療主流對過動兒不一樣的論述。
小孩如果上課動來動去、任意離開座位、不寫功課、愛講話、會忘東忘西、容易被外在刺激而分心、別人問題沒問完就急著回答……就是有病的嗎?大人自己在為小孩填寫注意力不足過動症量表時,自己不會心虛汗顏嗎?自己不也差不多嗎?尤其評估孩子是不是有這些狀況的是老師和父母,老師和父母是否應該先被評估,是不是有偏差?因為老師和父母也是凡人,也有個人的諸多偏執。我們誠實地面對這個診斷吧!有的孩子,父母認為是過動兒,老師卻不認為;有的孩子,甲老師認為是過動,乙老師卻不認為;有的孩子,王醫師認為是過動兒,李醫師卻不認為;有的孩子,在台灣是過動兒,到加拿大就不是……這本就不是一個有完全客觀的科學證據可支持的診斷。
就算真有這些被認為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行為的孩子,就是腦部生病了嗎?如果讓我們換一個角度重新去評價這些行為,可能反而成為孩子難得的亮點!
上課無法乖乖坐好的孩子,是不耐無聊的孩子,也就是會自己創造樂趣的孩子。說到寫功課,我相信沒有幾個人是喜歡寫功課的,可是,當年我們還是學生時,大部分的人都有寫功課,不是我們喜歡寫、樂意寫,而是我們害怕被處罰,不敢不寫!不寫功課的孩子,是不願意寫功課就不寫,不肯屈服於脅迫,是不怕被處罰的孩子,這不就是敢於抵抗強勢威脅的勇氣?!
愛講話的孩子,讓大人覺得吵鬧不舒服,卻是一位樂於和他人分享想法的孩子,正在展現他傲人的語言表達能力啊!
容易受外在刺激影響而分心,說穿了,是大人希望孩子能專心在上課、讀書、寫功課之類無聊的事情上,可是偏偏充滿好奇心的孩子,是無法這樣鎖住好奇心的。變幻無窮的天空、樹上小鳥的鳴叫聲,遠比單調枯燥的學科學習或書寫作業有趣太多了。好奇心是人類得以發明、創造的泉源啊!
問題沒有問完就急著回答,大人可以想成是孩子衝動使然,不過,這也是頭腦伶俐,腦筋動得快的孩子的特徵啊!對他而言如此簡單容易的問題,根本不必思考及猶豫就有答案了啊!
想一想是不是很奇怪?愛運動,不愛讀書、無法安坐在椅子上課的孩子,會被認為是有病、需要被矯治的;相反的,如果不愛運動,在運動場上病懨懨的樣子,整天只會坐在座位上讀書寫字的,卻不會被認為需要看診治療。這樣的認知與判斷,根本是還受著「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千年遺毒所毒害的結果。
而一旦孩子被認為是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疾病,在現今的台灣,便是進入醫療系統,最大的可能即是開啟長期服藥的人生。而那些不適合活潑愛動兒童天性發展的作息生活安排,大人對孩子不適當、不適齡的管教和要求,好似都對孩子沒有影響,不存在似的,都被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難道我們是要養出這樣的孩子,才滿意嗎?
1. 能專注於細節,不會粗心犯錯。
2. 寫作業時,能持續專注。
3. 看起來都有專心在聽人說話。
4. 會完全遵照指示,把事情完成。
5. 會規劃工作及活動。
6. 樂意寫功課。
7. 不會遺失物品。
8. 外在刺激你也都不會分心。
9. 不會忘東忘西。
10. 坐下來不會動來動去。
11. 需坐好的場合,不會離開座位。
12. 不會在不適當的地方奔跑攀爬。
13. 會安靜地玩。
14. 不會經常動來動去。
15. 不會講很多話。
16. 問題問完才回答。
17. 會輪流排隊。
18. 不會打斷別人說話。
大人自省以上「正常小孩」的規範,我們自己又能做到幾項呢?不覺得羞愧嗎?這18項模範小孩的條件,只要把以上的「會」,通通改成「不會」,把「不會」通通改成「會」,就是注意力不足過動兒的表定症狀。這樣的描述與規範,有考量到兒童特質嗎?有兼顧兒童人權嗎?有符合現代孩子的樣貌嗎?我越看越納悶,更納悶的是竟然沒有任何人會質疑?
醫療存在的目的是為了讓人類更有幸福感,希望透過疾病與診斷的確認,增進人類的理解與找到醫治的方向。但是一旦面對的是孩子時,究竟醫療服務的對象是誰?如果大人和小孩的需求並不相同時,是要促進誰的幸福感?老師的?家長的?還是孩子本身呢?
我在診間、在許多的演講場合,驚覺當孩子出現讓大人不悅的行為時,越來越傾向指向孩子的大腦有問題,沒有人願意檢討:在如此快速進步、變化迅速的時代,孩子接收訊息的資源如此多元,而台灣的教育現場、教養的模式,卻多呈現原地踏步的狀態,對兒童特質的理解與尊重,更是陌生而忽視。一位國中老師讀完我的新書之後,感慨地告訴我:「我們是在用過去學到的教育方式,在教導現在的小孩,面對未來的世界!」,說得真是精準極了,也讓人擔憂極了。
我們現在養小孩像是在軍備競賽般,誰還記得帶孩子來到這世界的初衷?孩子連基本的兒童人權:睡飽、吃好、動夠、玩爽,都是被剝奪的。我們不是在滋養小孩,我們是在讓小孩從台灣消失!當教育教養失去了靈魂,我們是應該硬把小孩塞入失去靈魂的教育教養所設定的框架裡,像工廠製造罐頭一樣?還是應該審視與調整,教育與教養的精神、目標、內容與方式?
這是一個錯亂不安、青黃不接的時代,過去威權專制威嚇的統治方式,已經被唾棄,取而代之的是自由民主尊重平等的價值。可是,過去的威權還不遠,現在的民主尚生疏,再加上網路世界對教養小孩的諸多其實是商業考量的比較、吹噓、恐嚇的促銷,無所不在、無孔不入,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需要強大的心臟,否則很難不玻璃心碎滿地,而跟著起舞。
《我期待過動兒被賞識的那一天》,不是一本工具書,不會教你一二三,如何養出優秀的過動兒。我是抱著要進行一場寧靜而溫柔的革命心境,來書寫這些文字。是的,這是一本試圖翻轉教育教養的革命書,邀請大家一起來參與。以孩子為中心,大家一起來營造適合每一種不同特質孩子的成長環境,在對的環境,孩子會發光。我們需要新一代幽默的、會玩的兒童老師、兒童醫生和兒童的父母!
註:幸佳慧是台灣知名的兒童文學作家及推廣者。作品與行動多以台灣為對象,並於作品中帶入多元文化、轉型正義、性別平等、土地認同、兒童權益等議題。於2019 年獲頒金鼎獎特別貢獻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