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馮喬蘭(人本教育基金會執行長)
標題這句話,我是從前伊甸活泉之家主任廖福源那兒聽來的。他與精神障礙者一起工作了十五年。而我在「我人本我知道」podcast節目中訪問他。我完全可以了解,當他說出這句話時,是累積多少「感觸」。他眼中的精神障礙者,是受苦的人,而在社會眼光中,這些障礙者是該去醫療吃藥,以免帶來社會問題的人。只看到病,就看不到人,看不到受苦的人。當只說醫療,就是只接受他們「正常」的模樣,不肯接受,他們現在的模樣。
在這期人本紀事中,詠晴的文章記錄一位特教生的遭遇,也在說著同樣感觸。受妥瑞症狀之苦,受聽力損害之苦的孩子,承受著「異類」之苦。有教授在他耳邊說:「你是聾子,不用來上課」,有教授在ISP會議上說:「你以為我們想要開會啊,要不是因為你們特教學生有問題,不然我們閒閒(台語)。」,他們的內在念頭無非就是「我為什麼要為了你這麼麻煩」,再深一層的潛意識其實就是一般的「你幹嘛跟別人不一樣」。他們沒有因為身處特教系,是個特教系教授,就比較高明。他們甚至因為自身角色身份,反倒隱藏住了,或無能覺察,他內在那股真實的反應,以至,也無從調整改變。
有些事情,是會阻礙我們聽懂人的受苦的。我常覺得,恐懼,是當中作用最深的一塊。越不成熟的心智,越無法接受跟自身需求、感受、經驗不一樣的人事物,越希望其他人事物的存在模樣、反應模式、行為表現,要跟自己以為的一樣,如此才不覺受威脅。我猜這還是跟人的生存演化有關,「看到不一樣的要先防衛,比較能活下來」,譬如面對異族、異類(其他動物),要先怕,先不要傻傻靠近以免危險。時至今日,這些整體人類的生存經驗法則,仍在作用著我們的反應。然而,人內在同時存在著心智力量,讓我們得以覺察這遠古的作用,並設法跳脫自我中心,研究理解客觀現象事實,判斷決定下一步反應。越能發揮心智力量,越能發展成熟的心智,越能面對變化與「異類」。
我在「愛別離苦」紀錄片龍潭特映會的座談上說「每一個存在只要存在了就是美,每一個生命無論她存在著的姿態充滿哪些坎坷崎嶇,充滿怎樣的缺憾與局限,都是有她存在的意義與在自身的價值。我們要創造的就是呵護每一種存在的社會」。這些其實算是漂亮話。聽了可以感動,但只有實踐了,才能撼動。我想想,練習能聽懂他人的受苦,包括有時將自己當成他人般聽懂,是重要的起步。這麼一說,我們設計「兒童內在動力班」時,放進的那堂「他好可憐」課程,還真是超前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