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誠
老師指著「狐假虎威」的課文問主旨是什麼,小孩在學校裡大概都是上過的,很多人都能說出課本裡的訓示——「狐狸仗勢欺人」,還有,「不可以只看表面現象」。
這就是「拉吉歐營」?怎麼看起來不像「營隊」,反倒像是在上國語課?
反上國語課
老師接著便鼓勵大家想想看,以上的說法,哪裡「怪怪的」;沒多久,就有小孩說「狐狸哪有欺負別人?」、「它只是想救自己!」、「而且還救得很勉強」…
老師再問:那剛才說的「不要只看表面」呢?我心想這總沒錯了吧!沒想到又有小孩說:「對呀,仗勢欺人就是表面現象,所以不要只看課本講什麼!」
原來如此,這營隊的「活動」,就是帶小孩「反著」上國語。
但我還是不明白,這和「拉吉歐」有什麼關係;沒關係,且耐著性子往下看。
才一愰神,他們的話題已經轉了向:「狐狸都快被吃了,緊張死了,怎麼能想出那麼厲害的計謀?」、「它很冷靜啊!(最好是啦)」、「天帝有教它(沒人理會)」、「它有上過國語(全場大笑)」、「它特別聰明(這不是廢話?)」…
真正的語文課
老師說:想了解一個聰明人,就要進入他的內心。我們應該將心比心,發揮想像力,想想看,狐狸的靈機一動,可能是怎麼被觸發的?
原來如此,這是在架構心理劇呢!可是,狐狸的心事,有誰能知道呢?
答案很快就來了,幾經老師穿針引線,情節畢現:
看著利爪晃過眼前,狐狸只能在心裡默念:「完了!完了!怎麼辦…」眼角餘光瞥見野獸逃得遠遠的,不覺一股氣往上冒:「還逃?吃完我,就換你們!」
突然,在野獸恐懼的眼神中,他有了一種錯覺:「會不會,他們逃,是怕了我?」
「你看,他們怕我!」狐狸轉頭向老虎說:「不信?好啊,你跟著我走走,看他們怕不怕!走啊!走啊!」反正都要死了,打腫臉充胖子,也不會更糟了,說不定還能賺點面子?說不定還能拖點時間?說不定…
真的是「拉吉歐」
在種種「說不定」之間,就進入「編劇」的「活動」了;我終於明白,還真的是「拉吉歐」呢!就是radio廣播劇嘛!
小孩纏著「編劇」老師,想知道怎麼把狐狸盡可能地寫得超級害怕、超級絕望、超級死馬當活馬;但潛能又怎麼被激發出來,從「谷底」的現實處境中,轉換成心理上的極度「高傲」…
我忽然發覺,課本那種寫法,毫無「文采」可言,只是「翻譯」古書,完全不能培養文字能力。
然後就是「聲音表演課」:怎樣的聲調,能表現狐狸從害怕中閃出靈光呢?怎樣的語氣,能表現霸道老虎被騙呢?怎樣的音效,能表現野獸們四散奔逃呢?
在這個動漫聲優、Podcaster、Youtuber滿滿是的年代,錄自己的聲音來玩,應該是許多小孩會做的事吧?然而,小孩平常都只會跟著「才藝班」走;現在,就可以看到他們多想做自己的事情。
於是,透過小孩的角色分工,他們就錄製了各種不同版本的廣播劇:有的單純講狐狸的心理,有的編了後續的狐虎互動,還有的把重點放在「政治」上(見後文)…
不止是廣播劇
不過,事情並不是到此為止;廣播劇活動之後,居然又回到「國語課」。老師問:有沒有覺得老虎「怪怪的」?
「老虎…怎麼好像有點…笨?」,即使他的語氣有些不確定,但大家都笑了。「對啊,這麼笨的老虎,怎麼可能成為森林霸主?」,老師這才掀開狐假虎威故事的真相,拿出「戰國策」的原文:
荊宣王問群臣曰:「吾聞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誠何如?」群臣莫對。
江乙對曰:「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此處就是上述的「狐假虎威」故事)…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帶甲百萬,而專屬之昭奚恤;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實畏王之甲兵也,猶百獸之畏虎也。」
孩子們馬上就明白了:老虎和狐狸什麼的,根本不是事情的要點。要點在於,說那個故事的江乙,到底想跟荊宣王講什麼?
「江乙想救昭奚恤吧?國王是老虎,幹嘛擔心狐狸」、「那不就是講,國王跟老虎一樣被狐狸騙了?所以,應該是想害昭奚恤」,這小孩邊說,手邊往自己脖子上比劃。
「可是,國王被江乙說成笨老虎耶!他不會砍江乙嗎?」、「所以,如果說班長假借老師的虎威,要小心老師翻臉」——因為營隊老師鼓勵大家把成語應用在生活上,就有了這樣的結果。
「國王要是砍江乙,不就承認江乙說對了,國王的面子更重要,所以江乙安啦。」「至於老師——?」大家的結論好像是「不一定」,要看老師懂不懂這個成語背後的意思。
原來如此,原來這才是事情的真象;這麼多年來,我當然熟知這個成語,但從來沒有想過,所有「狐假虎威」現象的責任,都在虎,而不在狐。
結語
以上這些關於「君臣對」的思考,還有之前的「虎與狐」的討論,都被整理錄製成「後台」對話,做為整個廣播劇的「幕後」說明,就是他們所謂的talkshow,和前述的廣播劇合起來,就是所謂的「拉吉歐」了啦!
而這篇極盡濃縮能事的「短文」,就是「國語習作拉吉歐」營隊的「特別報導」;希望大家能看到,我們是怎樣把小孩變成一隻隻聰明的小狐狸,把傳統國語課這隻笨虎遠遠拋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