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接力賽

愛的接力賽
圖源:freepik
note.detail.update
2023-09-01
note.detail.writer
黎璿萍

◎黎璿萍(台灣同志家庭權益促進會 秘書長)

 

鄰居阿姨親切地按著電梯的開門鍵,左手掩著電梯門,等候潔媽帶著6歲的兒子進電梯。

 

潔媽:「謝謝,弟弟要跟阿姨說什麼?」

弟弟:「謝謝。」

阿姨:「真乖,弟弟好可愛,跟媽媽長得好像哦!」

一句不經意的稱讚,卻讓潔媽的眼神閃爍了一下。

「叮!」電梯門打開,五樓到了。簡單寒暄告別,潔媽帶著兒子回到家。

 

到家後,潔媽看見太太忙進忙出的身影,家裡各處還堆積著搬家紙箱──尚未開封的箱子,象徵著新生活的到來。

 

潔媽:「你有遇過六樓的阿姨嗎?」

太太:「有啊,她好像很喜歡弟弟,一直稱讚他好可愛。」

潔媽:「嗯,剛搭電梯的時候有遇到她。」

太太:「怎麼了嗎?」

潔媽:「她剛說弟弟跟我長得很像,我就在思考,什麼時候要跟鄰居說我們是收養家庭?」

太太:「說到這個,我昨天已經先跟管理員打過招呼,因為他很好奇為什麼是兩個女生照顧小朋友,一開始他還以為我是你姐姐,我就直接跟他說我們是同志家庭。」

潔媽:「他有說什麼嗎?」

太太:「他感覺有點嚇到,後來就開始追問說小朋友是怎麼來的?我就跟他解釋我們是收養家庭。」

潔媽:「這樣也好,不然他每次都要問誰是媽媽,也是蠻困擾的。」

 

收養是需要隱藏的秘密嗎?

在預設家庭組成皆有血緣羈絆的社會中,收養家長往往面臨是否要向旁人解釋的日常情境;而同志收養家庭,更容易遇到他人的詢問。同志家長在考慮如何回應外界時,也需要思考如何讓孩子了解外界對於收養與同志家庭的理解──正向說明收養事實,不僅是回應好奇的外人,更重要的是,讓孩子了解自己被收養不是負面、需要隱藏的秘密。

過去許多收養程序都是透過私下的指定收養,通常只要出養家庭跟收養家庭談好,便可直接向法院聲請收養裁定。有些是手足之間的過繼(近親收養),有些是無血緣收養。然而,因為沒有專業社工的協助,許多收養人其實不了解孩子的真實狀況(如身心健康),而出養家庭也無人協助處理將孩子出養的壓力。

不透明與不嚴謹的收養過程,一方面導致收、出養家庭容易反悔,讓孩子的親權反覆轉移,或是部分家長透過收養程序,達到獲得童養媳、家僕或與外遇子女建立親子關係的目的。上述情況多是以大人的需求為出發點,而非孩子的利益,因此也容易讓一般人對收養抱持負面印象。

 

以孩子利益出發

2011年《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修正後,無血緣收養的法律程序有許多重大的改變,其中包含不能指定收養子女,並且要有媒合機構進行收養評估流程,收養人必須繳交健康檢查、良民證、財產證明、教養計劃,並且要接受親職課程、外部專家委員審查等,評估時間可能長達一年以上。為什麼需要這麼嚴格的審查?其中的核心價值,便是捍衛孩子的最佳利益。

過往許多被收養的孩子無法擁有主要照顧者的支持,沒辦法建立良好的依附關係,只能在寄養家庭與機構之間成長;也因為收養家長可以提出終止收養,為了避免讓孩子承受二度傷害,法定的流程中,會透過社工評估與個案會談,協助收、出養家長進行更充分的準備。

2023年5月16日,立法院通過同志婚姻專法的修正,讓同志配偶也可以共同收養孩子。然而,社會大眾不僅對同志家庭缺乏理解,對收養的認識也很少。因此產生刻板印象。

 

被社會看見很難,想了解身世也是

許多人可能會當著被收養孩子的面,直接問:「所以他是哪裡有問題,爸爸媽媽才不要他?」而學校老師在家庭相關節日(如母親節、父親節)的活動設計上,也往往只傳遞單一的家庭型態,例如請小朋友模擬懷孕的樣子,並告訴孩子:「媽媽就是這樣生下你的。」欠缺多元家庭型態概念的教育現場,會讓生長在非主流家庭型態的孩子,覺得自己被忽略。

社會大眾對於收養還有種迷思:孩子最後都會拋棄自己的養父母,轉而尋找原生家庭。其實,孩子對於自己的身世感到好奇,不代表不愛養親。

親子之間的緊密連結,不會只來自於血緣的聯繫,更重要的是良好的互動關係與充分地彼此坦承。然而,因為台灣社會對於血緣的在乎,導致許多收養家長隱藏收養的事實,讓孩子無法了解自己的身世,一旦發現自己是被收養的,反而需要更多的時間,處理心中的困惑、被欺騙的感受,以及釐清身世。

 

守護孩子的接力賽

相較於異性收養家庭中,夫妻通常會期待子女擁有雙方血緣,或是擔心他人知道夫妻不孕後會有異樣眼光,同志收養家庭獨特的處境,反而讓家長較能坦承向孩子坦承身世。由於少了孩子必須有雙方血緣的包袱,想有孩子的同志伴侶常會同時考慮人工生殖與無血緣收養。

「不是我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而是孩子賦予了我家長的身份。」在收、出養的歷程中,我們看見家長與孩子的互相成就;在收養評估的重重挑戰與學習中,我們看見等家的孩子帶著自己的故事來到收養家長的人生中。一場愛的接力賽,在機構、出養家庭、寄養家庭與最後一棒收養家庭間展開,讓更多等家的孩子,可以找到願意守護他一生的家人。

note.detail.more

好好遊戲,好好相伴,好好長大
好好遊戲,好好相伴,好好長大

玩得越髒、貼越多 OK 繃的小孩,等於童年過得越快樂的小孩

李玉華 2024-01-11

教養
一堂與非行少年的文學課,也讓我們長出新的眼光
一堂與非行少年的文學課,也讓我們長出新的眼光

常言道,人本很疼小孩。這話是真的,所以當我們懷疑小孩…

編輯部 2024-01-01

愛的接力賽
愛的接力賽

管理員好奇為什麼是兩個女生照顧小朋友,我說我們是同志家庭。

黎璿萍 2023-09-01

成長藥
成長藥

「老師跟我說,喜歡女生這件事情,等到長大之後就會好了。」

黎璿萍 2023-08-31

死刑犯的人權:他們為何被冤枉?──專訪廢死聯盟執行長林欣怡
死刑犯的人權:他們為何被冤枉?──專訪廢死聯盟執行長林欣怡

死刑犯不就是罪大惡極的人,為什麼要談死刑犯的人權?

楊佳羚(高師大性別所副教授) 2023-07-01

獄中的死刑犯與獄外的死刑犯家屬
獄中的死刑犯與獄外的死刑犯家屬

我們不曾想要理解「壞人」,也不想知道壞人的家人如何過活。

2023-07-01

「壞人」的一百張臉
「壞人」的一百張臉

只要做錯事,一生皆罪人?

陳惠敏 2023-07-01

長成一個跨性別
長成一個跨性別

你自己認為自己是什麼就是什麼,不需要別人來定義......

楊佳羚 2023-05-01

跨性別的生活不便與相關平權政策教育
跨性別的生活不便與相關平權政策教育

有人擔心跨女侵犯了女性空間,但廁所安全與否在於空間設計

楊佳羚 2023-05-01

是福利保障 還是「做半套」?
是福利保障 還是「做半套」?

耗費大量人力檢視障礙者是否值得被幫助後,給的幫助卻常不符需求

楊佳羚 2023-03-01

身心障礙者的性權即人權
身心障礙者的性權即人權

「他願意跟障礙者在一起嗎?我不敢也不願意去找到這個答案。」

楊佳羚 2023-03-01

沒有歧視的生活──序言
沒有歧視的生活──序言

「沒有歧視」是平等社會的基本條件

楊佳羚 2023-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