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理所當然」到會問「為什麼」

從「理所當然」到會問「為什麼」
圖源:曾宥渝
note.detail.update
2023-09-01
note.detail.writer
彭惠鈺(高雄市永芳國小教師)

◎彭惠鈺(高雄市永芳國小教師)

 

光靠互動的形式,是不夠的

「翻開課本第十四課,開始念第三段……」當時教國語,快溺水的我,就是這樣一板一眼──但並非缺乏互動。事實上,我會設計請學生回應,例如,將課文內容挖空讓他們填,也常要全班搶答;不過,對照「閱讀理解」的提問層次,我知道那些問題幾乎都落在「提取訊息」的第一層次,只涉及課文說了什麼,把課文視為理所當然。因此,就算認真上完了,也常在下半節看到學生的眼神迷濛,似乎下一秒就要睡著了。

為了不愧對神聖的講台,我掙扎著,曾經提出不一樣的問題,例如,在上〈湖濱散記〉時,邀小孩評論:「為什麼說『夜晚的湖,是一首溫柔的詩歌』?」這沒有明確的答案,應該很好發揮?全班卻進入沉默。這就是上屆學生上國語留給我的印象。

 

開啟討論的契機

新的班級仍是新的沉默,還好,這只出現在國語課!才剛上數學,我就看到小孩「好奇」與「愛現」的天性,尤其在分組學習時,討論的熱勁讓他們愛學。數學課有如我求生的浮木,連自己都愉悅享受:那是一種「引導─理解─困惑─更理解─習得」的成就感──這是怎麼回事?

第一節我就沒管課本先教「因數」的順序,改成先教「倍數」。因為,我申請了人本基金會的支點計畫,學生手上都有一本《數學想想》;翻開倍數單元的第一頁,那是一個宇宙基地,有兩艘太空船正要開始各自的航程,主角是一男一女兩位艦長。讚嘆書本很漂亮之後,小孩一時間竟不知道題目在哪裡;畢竟太習慣課本與考卷,它們總會跟你說題目是什麼。

等著等著,終於等到幾個小孩說話了:

「他們倆到底什麼時候才能再見面?」對,這就是目前要關心的問題。

「老師,他們幹嘛不換工作啊?這樣就可以常常見面啦!」我心想,討論題目在問什麼,還順道練習了同理心;這意見引導大家去確認他們的工作:艦長肩負航行任務,各自每8和12個月才回來基地一次。

「這是不是在找倍數?」學生看著我中立的表情,又改口說:「還是因數?」嗯,很好,肯猜就是在思考了。

「我知道了,暑假我有先修過,答案是96……」另一個同學立刻反駁說:「不對啦,這書裡面都寫到了,怎可能那麼久!」

此起彼落的討論聲,不斷響起;我很驚訝,整節課從問題的確認到解決,小孩都沒降低想講的熱度!

《數學想想》五上1倍、倍數、公倍數、最小公倍數

 

數學課,不只上數學而已

就這樣,在未被學生的沉默「理所當然」前,我藉由《數學想想》帶來課堂的轉變。有趣的是,數學課也可以進行「語感」的練習。例如,我宣稱:「『6是倍數』這句話聽似正確,卻暗藏錯誤!」全班好奇地問:「為什麼?」

「對呀,為什麼?老師給各組時間討論喔!」我得忍住不講出答案。

「6應該是2的倍數」過沒多久,某組的同學A就代表舉手回答。

「6也是3的倍數。」同學B急著反駁,但講不完整,因為忘了主題是什麼。

「啊,『6是倍數』這句話是錯的,因為6是誰的倍數,它沒說清楚。」想通的另組同學C這樣回答。

為了讓全班更明白,我追加一題:「那『12是倍數』這句話,有沒有怪怪的?」同學C立刻反應:「有,應該說『12是2的倍數』才對。」我問:「還有沒有其他的說法?」其他同學紛紛舉手:「有啊,12是3的倍數」、「12是4的倍數」……至此我才知道,小孩明白「倍數」是描寫數字之間的關係,所以不能只說「某數是倍數」。

原來如此:要讓學生先抓到疑惑,感覺有哪裡怪怪的?接下來,「好奇」與「愛現」的天性,就會讓他們想問「為什麼」,也願意討論或反駁。

 

國語也可以這樣想想

當學期過半,我想把數學課的成功也帶到國語課堂,幫我們打破沉默。

「山豬學校,飛鼠大學」這一課我教過,向來以為作者就是這樣寫的;雖然曾在網路上找到資料,卻渾然不知當時看的才是原文,明顯中了「課本是權威」的毒。這次再上這一課,我打算用不同方法來教,備課的第一步就是:先讓我自己對課文「有感覺」。這要怎麼做呢?

藉由支點老師的共備(我們一起從數學出發,又跨向國語領域),我學到「從課文中找碴」「嘗試將課文改寫」以及「讀出課文未寫明的部分」這些教法。當然,這些要先運用在備課上。

或許是戴上「找碴」的眼鏡,我自然放慢閱讀的速度,感覺就悄悄浮現了。例如讀到課文最後一段:「父親的獵人哲學,讓我刻骨銘心。我學會用不同的角度觀察周遭的事物……」我突然很疑惑:課文裡有交待父親的獵人哲學嗎?

回頭再細看,只有一句「父親總是把動物世界想像成跟我們人類世界一樣……」難道這就是獵人哲學?我想,如果小孩也找到這個碴,接著一定也想追問:課文裡為什麼沒有多寫一些獵人哲學呢?

 

肯定小孩的疑問

令我驚奇的是,實際教學時,學生會問的問題幾乎都跟老師不一樣。

例如,我不疑有他的這句:「……所以沒聽到山豬學校的老師提醒牠,要如何防範部落的陷阱,也沒學會怎樣識破偽裝的捕獸夾。」小孩卻表示,後半句「也……」是多餘的;他們還因為想改寫,此問彼答:「上下這兩句意思差不多,我覺得只要留一句就好。」「留哪一句啊?」「我覺得『防範』很難,要有經驗才能防範;山豬老師被獵人捕的同時,要如何傳授防範的經驗?」「如果是『識破』,不一定要有經驗。」「所以,要留的是『識破……』這句嗎?」「可是,要識破的也不只捕獸夾啊。捕獸夾是陷阱,但陷阱不一定是捕獸夾。」

小孩這樣自動地問答,徹底轉化了我的國語課;我所做的,似乎只是肯定他們提出的問題,幫忙維持討論的秩序;而敢講敢想的過程,意外地提升了學生的自信。

真相往往就在原文裡。看完「……沒聽到山豬學校的老師告訴牠,山豬要如何防範部落的陷阱,和識破偽裝的吊陷與夾鐵……」小孩回應:「原文沒有用『也……」句型,讀起來比較順耶!』他們也發現課文那句「類」獵人哲學,原文寫的是:「把動物當成人看待,把自己想成是動物……」這好懂多了,那為什麼課文要改寫呢?

 

對比和討論,孩子的體悟

讀完原文被刪掉的「山豬被殺」那段:「父親雙手撫摸著大豬公,口中念著:『謝謝你賜給我的家族,你身上的肉和壯碩的後腿。我們會為你唱歌……』、「我們是獵人家族,有獵人的規範,對生命尊重,祖先才會給你更多獵物……」大家恍然大悟,那整篇原文的主旨,真的是獵人哲學、「尊重生命」啊!

經過這樣深刻的討論,小孩真的不一樣了。在讀下一課〈湖濱散記〉時,對於梭羅「愛護自然」的立場,有小孩就質疑:「他在湖邊蓋木屋要砍樹,這也是破壞自然啊?」同學也反駁:「他並沒有貪婪;就尊重生命來看,這不算破壞。」

「為什麼『夜晚的湖,是一首溫柔的詩歌』?」這一次,是學生自己提出的問題。

「因為暖和,湖水平穩有節奏,且梭羅在旁邊吹笛子」,這答案,是學生給他們自己的回覆。

note.detail.more

教了小孩救了自己 ── 因為改了課本
教了小孩救了自己 ── 因為改了課本

當年的感覺不斷被課本限定......這次,我要重視自己的感覺

周長誼 2023-11-01

從「理所當然」到會問「為什麼」
從「理所當然」到會問「為什麼」

讓學生先抓到疑惑,好奇與愛現的天性會讓他們想問「為什麼」。

彭惠鈺(高雄市永芳國小教師) 2023-09-01

「拈」:從遊戲中體會餘數的奧妙
「拈」:從遊戲中體會餘數的奧妙

他們這才發覺有必勝策略,設法讓對方在出手時,面對「餘數是1」

張嘉玲 2023-09-01

記一場大學生觀課後的「說明會」
記一場大學生觀課後的「說明會」

唯有老師先改變了,才能真誠地把這種改變帶給孩子。

周長誼 2023-07-01

當大學生遇見小學生
當大學生遇見小學生

「你們怎麼不一起學?只看我們上課,多無聊啊。」

周長誼 2023-07-01

亞榮隆‧撒可努的獵人哲學──要好好上學?
亞榮隆‧撒可努的獵人哲學──要好好上學?

作者爸爸帶他上山打獵,就是為了要叫他好好上學?

小文老師 2023-05-01

拔一條「有感vs.無聊」之河
拔一條「有感vs.無聊」之河

一般的拔河比賽就只有一條繩子,何必強調「一條」?

吳伎倆 2023-03-01

垂直與直角
垂直與直角

周長誼 2023-01-09

踏出有感數學的第一步
踏出有感數學的第一步

數學很早就給了我挫敗感,但我現正期待能好好與學生分享這一切

李秉光 2023-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