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玫
從小到大聽老師上課,努力把學到的東西裝進腦子裡,想辦法搞得懂,記得久,深怕到考試的時候腦袋一片空白,全部還給老師,彷彿所學的一切歸零…直到很久很久的後來,我才發現學習光靠吸收是不夠的,如果可以試著應用,將先前輸入的資訊在腦中轉換成演講、專欄或上課輸出,內化學習的東西不會消失。
初入職場,我享受如海綿般吸收新知,學習技能,累積經驗,每天開心上班,覺得在代理商居然找到不必付學費還每月收入進帳的工作,真的很幸運!
當感到大量輸入所帶來的成長在短短幾年內逐漸趨緩時,我開始想尋找其他工作、可以繼續學習不綴的地方。殊不知履歷尚未更新,就因緣際會地前往香港工作,大型的全球比稿以及跨地區提案,加上更多國際性客戶的視野,亦有不同面向的學習。
轉調北京後,發現團隊的專業程度難以服務客戶需求,我決定自己寫訓練教材。即使部門同仁不到十人,每週上課出作業,下課一對一家教,於是展開職涯第一次輸出,把自己所知道的和累積的盡可能分享給每一位想學的夥伴,期待團隊水準提升,客戶問題得以解決。
再度回到台北工作適逢第一波.com風乍起,每次出國受訓上課,回國除了將課程內容落實在日常工作,另外還加入本地風土民情,形成教育訓練課程。從輸入學習到輸出分享,我發現自己在準備過程中,反覆思考如何將邏輯順成我說話的表達方式,對照本土發生的客戶案例,進行調整優化,企圖讓參與課程的夥伴有共鳴,沒有國外的經比較難唸的違和感。
為了避免上完課船過水無痕,我曾要求部門團隊每天輪流指定一人email分享他在課堂上學到的一句話,以及為什麼。除了強迫複習之外,也藉機瞭解每個人學習的心得和觀點,最後再整理將近30人的分享內容在PPT檔案發給大家,希望加深學習的印象。
疫情期間推廣「改變未來的100件事」Future 100中文版,我突發奇想在臉書po文,昭告天下願意做十場趨勢分享,沒想到短短幾個小時收到將近20位朋友的邀約,最後在三個月內,辦了總共24場分享。原以為自己頂著全球智庫的光環,精選出之於本地人最有影響的趨勢報告重點,應該會讓大家收穫良多,沒想到我的收穫更多!造訪了客戶、媒體、代理商和學校,回答了許多人的提問,每場分享結束後,增補實例,更新統計數據,以致於最後一場與第一場已有顯著差異,除了內容優化之外,我增加更多的互動和參與,想要埋入一些重點給未來。
當我有能力輸出的時候,我發現所有的東西會內化成為我自己的,我的表達方式讓這些內容有了不同的面貌呈現,同時訓練了口說的表達能力,即使每一場,無論線上或線下,我總是戰戰兢兢,害怕砸鍋。現在收到演講邀約,我仍然驚喜交加,怕自己吸收學習的東西不夠多,躍躍欲試的是想挑戰自己輸出的功力是否有所長進,因為輸出幫助我成長的完全不亞於輸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