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傷知情座談系列(一)—— 家庭中的創傷知情:是家人,也是需要被理解的人

創傷知情座談系列(一)—— 家庭中的創傷知情:是家人,也是需要被理解的人
note.detail.update
2022-03-01
note.detail.writer
李昀修

是家人,也是需要被理解的人。許多時候我們會忘記這件事情。

本該親密的家人,疏忽了彼此需要被理解的需求,只剩下「你應該」、「你為什麼」,於是衝突日日蔓延、關係在不知不覺中變得殘破不堪…

二〇二一年十月九號的上午,【創傷知情線上座談會】系列第一場——《家庭中的創傷知情》,迎來八百多位朋友線上參與。一群人同聚在螢幕前,為了重新理解家人,也為了理解自己。

創傷的誕生

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翁士恆老師首先談論創傷是怎麼形成的。

「創傷是怎麼形成的?從人之初開始。如果我們有了非常照顧自己的父親母親,他們卻要離開我們,這會是最早的創傷經驗。」翁老師舉出英國著名心理發展學家約翰.鮑比(John Bowlby)的理論,初生兒需要周遭的環境給予無微不至的照顧。而曾被好好照顧的經驗,會讓孩子希望照顧他的人一直在。

「但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就牽涉到第一次的分離——媽媽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回來。創傷最恐怖的不是身體暴力,而是我所愛的人有可能會離開我。約翰.鮑比認為初始的創傷來自分離的經驗,更精確來說,是永遠失去母親的這種恐慌感。而這種恐慌感會延伸到一生。」

在安全依附關係中,媽媽能容忍孩子的挫折行為,而孩子也較能夠維持穩定社會關係。反之,不安全依附關係較沒有這樣的容忍與穩定。這意味著母親、或說主要照顧者就無法與孩子分離嗎?其實並非如此,翁老師說:「分離是必然的,但它是一個跟媽媽分離又重新得到媽媽的過程。也就是在數以萬次的分離中,孩子在重新得到媽媽的過程中逐漸累積:他可以得到媽媽的愛、相信媽媽總會回到他身邊。那就是安全依附的最重要條件。」

家庭會傷人,復原有可能

另一位與談人,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沈瓊桃老師,帶大家將眼光挪至自身。她請聽眾回答童年經驗量表(ACE study)的問卷,讓大家檢視自己是否也曾經歷童年逆境。在大家回答完童年經驗量表後,沈老師接續提出三個問題:

1. 請問您在十八歲以前是否曾遭受父母或主要照顧者打罵?
2. 第一題答是的人,請問你是否認為自己是被父母虐待的受害者?
3. 針對第一題答是,第二題答否的人,為什麼你認為自己不是受害者?

現場有63%的人回答十八歲之前曾遭受主要照顧者打罵,且這63%中大多數人都否認自己是被虐待的受害者,一如沈老師的意料。「為什麼我被打但不覺得是受害者?我的想法從何而來?」

沈老師說:「不認為自己是受暴受害的原因很多。而即便是被虐待,很多人長大之後仍能夠正常生活。尼采說,沒有把我擊倒的只會讓我更堅強。雖然人生會遭遇很多逆境跟傷害,但我們仍有復原力。」她以一個高風險家庭的研究為例說明,即便受過創傷,也有三分之一的人往後適應良好,人生成長的過程中可能從許多地方得到復原力。人們即便受創,不代表就此不能復原。

受創的孩子跟父母的關係—如果愛既不能,恨亦難成

但對成年人而言,或許更想釐清的是「我的教養方式與創傷有關嗎?」翁士恆以一句話用來形容受創的孩子跟父母的關係——愛不得,恨難成。

「社工或社會安全機制希望把受暴的孩子隔離出來,找相對安全的寄養家庭,卻發現孩子還是不願意。心理學家發現孩子拼命想為自己的父母親辯護,解釋自己沒有遭到那麼糟糕的對待…孩子最不想要的就是跟父母分離。」

翁老師聊起自己過去很皮,父母體罰很嚴重,放在今日的標準絕對會被寄養:「但我也很清楚我不想跟父母分離,所以在不斷被打中我調整了自己的行為來合乎父母的規範,於是我忘記了我身體的傷。但我在那段時間裡頭也有嚴重暴力的行為,比如在田裡虐待青蛙…我們必須記住當我們有身體的創傷經驗時,我們可能為了要保有跟所愛對象的連結而把自己壓抑下來,但這暴力需要有個出口,就會是孩子混亂的行為。」

原初物質與創傷修復——母與女的故事

受傷的父母可能將小時候受傷的出口轉向孩子,孩子就此複製了父母曾受過的傷害。翁老師說起女兒的例子。

女兒做了壞事,媽媽有點情緒失控。翁老師說:「妹妹就抱緊拳頭站在媽媽前面。媽媽說:妳去旁邊想一下。我就看妹妹把一個娃娃拿出來,單手插腰,一隻手指娃娃不斷罵它,媽媽剛剛對她做的事情她馬上複製了。但她又跑去抱娃娃,一面抱緊緊一面嘴巴裡念著:『媽媽知道錯了媽媽不應該打妳媽媽永遠愛妳。』」

回憶起來,翁老師的語氣中仍帶著驚訝:「除了複製媽媽的行為,妹妹對小熊說的話,是她心裡在修復什麼?小朋友怎麼會有基礎可以修復媽媽在她心裡的創傷?…如果媽媽沒有好好照顧,她其實是沒有能力去抱住這小熊說媽媽永遠愛妳,因為她沒有這樣的經驗。」

翁老師說起另一位心理學家巴林特(Michael Balint)提出,名為「原初物質」的重要概念:「當嬰兒開始跟媽媽接觸,媽媽會無微不至的照顧,原初的物質就是身體溫暖的擁抱、輕柔的話語。我們在覺得挫折時會想要回到過去,不用腦袋去想,單純享受人跟人之間很親密的關係。遭受家內暴力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缺少這些原初物質,在療癒時就會需要有人提供,讓小朋友知道自己的身體可以被好好對待、自己的臉是可以好好被看的、耳朵是可以聽好聽話語的。不斷透過這過程,孩子才能在創傷的部分重新累積到資產,那會是復原力的來源。」

接納與肯定自己——即便家人無法肯定我們

人們能怎麼去面對、處理自己的創傷呢?或許就從接納自己開始——沈老師說:「暴力創傷的核心經驗是失去連結、喪失權能,療癒過程就是要重新連結。我們在成長過程中主要照顧者或許沒有肯定我們,但我們現在長大了,可以接納跟肯定自己。一直期待父母親但他卻不改變,那實在是緣木求魚,所以我們是不是可以先來接納自己肯定自己?」

沈老師說自己也常指責自己,但在讀了社工系後,開始練習正向的自我對話,她提醒說:「我們常說愛人如己,但很多受傷的人其實愛別人勝過自己,因為他很難相信自己應該被愛,所以我想鼓勵大家能夠愛自己像愛別人一樣。能稱讚別人,也要能稱讚自己。每一個人都不該被不當對待,但我們沒辦法控制別人,所以我們要好好對待自己。」

是家人,也是需要被理解的人;讓自己有選擇的能力

接納了自己後,為了放下怨氣,是否也必須去接納傷害自己的人?

沈老師提醒大家,「重新框架」與「合理化」是不同的,合理化是合理對方傷害的行為,而重新框架,是選擇不同視角。

事情可以有多面向解讀,無論何種解讀都不表示可以將暴力傷害合理化。「虐待別人就是錯的,但為什麼我們還要重新框架他?是為了讓我們自己能夠有一條出路,但這件事情不是別人可以強迫你做的。」沈老師認為每個人的時程不同,必須依照自己內心能承受的程度去抉擇何時再做。

翁老師也分享了他今年與一群遭受嚴重身心暴力的孩子一同烤麵包的故事——他們一起揉麵團、一起等待麵包烤好,一起摘下香草植物泡成好香好香的茶,在一個香香的空間裡度過了寧靜的午後。他說:「有時指出創傷是很辛苦的,因為心情會很難過,但是我們可以去補充一些很原初的東西,可能是一個下午的陽光角落、可能是抱枕、可能是某個蛋糕,擁有照顧自己的片刻,都是自我療癒的過程。」

「我們必須往後看才能理解,但我們也必須往前看才能生活。」主持人陳雅萍說自己非常喜歡丹麥哲學家齊克果這句話。

「現在談創傷知情比較多是整理以往的經歷,讓我們有更好的基礎理解過去怎麼回事,但是也不能忽略我們往前的力量。兩位老師都提到,重要的是改變我們的認知,成長過程是形成我們的基模,而那也是困住我們最重要的環節。一但我們試著調整認知,會忽然發現其實我們有抉擇的能力,於是我們開始稍微有點自由、稍微有點主控性,能夠往光譜另一頭稍稍移動、前進。」

讓我們一起,在理解自己與家人後,有能力大步往愛前進。
 

note.detail.more

關於全美語的三言兩語
關於全美語的三言兩語

直接教學不等於全美語,思考和討論的高階語言還是得靠中文。

編輯部 2023-05-30

改版日記六之二
改版日記六之二

2023-05-16

【自我實現者】寫詩種樹的行者──訪土地詩人吳晟
【自我實現者】寫詩種樹的行者──訪土地詩人吳晟

徐莫默 2022-08-01

【教育之窗】真正走在與達爾文相遇的路上——破解演化論與基督信仰不兩立的迷思
【教育之窗】真正走在與達爾文相遇的路上——破解演化論與基督信仰不兩立的迷思

人們為何不信演化論,演化論怎樣顛覆西方知識的傳統及基督...

鍾文婷(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教育心理學博士) 2022-07-01

【世界的窗口】哈佛大學零點計畫之「玩的教育學」
【世界的窗口】哈佛大學零點計畫之「玩的教育學」

「玩」是孩子學習的核心,是他們探索友誼,塑造新想法...

哈佛教育大學研究團隊 2022-07-01

【教育之窗】為什麼不相信達爾文的演化論?——創世紀與科學在美國的糾葛 (下)
【教育之窗】為什麼不相信達爾文的演化論?——創世紀與科學在美國的糾葛 (下)

宗教與科學之爭走到今日似乎壁壘分明,然而教育的挑戰才真正開始

鍾文婷 2022-06-01

【自我實現者】勇於做夢,初心不改——訪走風的人   獵人學校創辦者 亞榮隆.撒可努
【自我實現者】勇於做夢,初心不改——訪走風的人 獵人學校創辦者 亞榮隆.撒可努

「讓吹來的風流動,灌進,我們叫替風開路的人;

徐莫默 2022-06-01

【特寫】創傷知情座談系列(三)——創傷知情在學校
【特寫】創傷知情座談系列(三)——創傷知情在學校

在創傷知情系列座談的前兩場,我們透過創傷知情的眼光重新理解…

李昀修 2022-06-01

雙語教育知多少? 災難和願景的一線之隔
雙語教育知多少? 災難和願景的一線之隔

我們整理了目前全國雙語學校的校數、師資以及外師等等…

編輯部 2022-04-01

雙語快要來了,你探聽到什麼?
雙語快要來了,你探聽到什麼?

去年,雙語教育政策獲得四年一百億元的補助,教育部長潘文忠…

李昀修 2022-04-01

雙語已經來了,看他們怎麼說
雙語已經來了,看他們怎麼說

雙語教育加速進場,六都都在爭取成為第一個達標的城市…

朱慧雯 2022-04-01

小孩上幼兒園之後
小孩上幼兒園之後

還記得小孩開始會走路之後,每次帶小孩去公園玩,路人都會好奇…

小史爸 2022-03-01

創傷知情座談系列(一)—— 家庭中的創傷知情:是家人,也是需要被理解的人
創傷知情座談系列(一)—— 家庭中的創傷知情:是家人,也是需要被理解的人

是家人,也是需要被理解的人。許多時候我們會忘記這件事情…

李昀修 2022-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