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文婷(愛丁堡大學教育與社會研究所博士)
2021年8月,美國國家科學教育中心(National Center of Science Education)發表了一項研究 ,該研究追蹤過去35年來,民眾對於「人類是從較早期的其他動物發展而來」的認同程度。對此陳述的認同與否,被普遍地用來作為判定一個人是否相信「演化論」的指標之一。數據顯示,在2010年前,相信與不信的人口僵持不下,各都佔了人口約40-45%;之後開始了小幅但穩定的變化,相信的一方逐年略有增加,在2016年首度過半,並在2020年達到54%。一些科學家樂觀地預估,這個過半可能已經是一個不可逆的現象。雖然如此,不信的一方,仍穩固地佔了超過總人口的三分之一。
美國人在相不相信演化論的議題上,分裂至今已將近一百年。
為什麼有人相信,有人不信?
像「演化論」這種在科學界已無爭議的知識,學起來不就好了嗎?
每個台灣人在學校都學過演化論,台灣社會也從來沒有針對演化論有過異議的公眾討論。但是,美國小孩卻不見得會在生物課或其他科學課中學到演化論。
反達爾文的運動,從一次世界大戰後在美國展開,在這之前,學習演化論從未是一個爭議的公眾議題。儘管實地的課堂教學在各地有所差異,但通用的教科書已納入演化論,有些教科書更進一步指出演化論是生物科學中,得以貫穿此門知識最核心的主題概念之一。 反運動的首波攻勢是推動各州直接以法律禁止學校教導演化論。在1920年代,各式阻撓教導達爾文的禁令曾在37個州嘗試立法 。
當時州等級的立法,雖然最後只有在田納西、阿肯色,以及密西西比三個州取得全面的勝利,這些州在接下來一直到1970年左右的四十年間,教授演化論成為犯罪行為;然而,此波攻勢的阻撓效應遍及全國,導致不論是在有無立法的州,演化論的教學都幾乎消失。關鍵事件是當時美國公民自由聯盟(ACLU, American Civil Liberties Union)在1925年以史科普斯一案(Scopes Trail)企圖挑戰田納西剛通過的禁令(Bulter Act) 是違憲的。挑戰失利之後,演化論成為碰不得的敏感議題;書商將「演化論」的字眼從教科書中刪除,相關內容遭到縮減、邊緣化或完全排除,學校則避談避教。演化論在全美教育現場的被消音與缺席,持續了三十多年才意外有了轉機;起因是1957年蘇聯成功地領先美國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Sputnik,促使美國在科學教育上全面的總檢討。
到今日,已經沒有任何一個州有禁教的法律規定;但是,反達爾文運動從未終止,學生究竟有無學到演化論、學到什麼,不只與各州、各學區所採納的相關規定、課綱、教科書有關,更有因為老師相不相信演化論的個人差異而有區別;過去二十年間,有超過1/5的州仍針對演化論教學進行辯論與攻防 。
反達爾文運動,動機為何?反對什麼?
達爾文在1859年發表的《物種起源》 一書,是人類史上第一部根據科學觀察的證據,挑戰西方文化中,多數人對物種所持的這種想法——世界上現今存在的物種是恆久不變的,打從一開始就長這樣,而且每一種都是分門別類的被獨立造出來。宗教經典中針對生命和宇宙起源的描繪,在形塑這類想法上,有著深刻與長遠的影響,最關鍵的是舊約聖經的首部《創世紀》。演化論至今只有約160歲的歷史,而《創世紀》在人間已流傳幾千年。
《創世紀》一開始,就描述人類所處的世界是如何經由上帝親手創造。上帝在六天內,從天與地,到光與暗、空氣與水、天與海、日與月、接著各式生命包括植物雀鳥畜牲昆蟲野獸,最後到人,依序被造出。萬物皆直接出於上帝之手,每一物種分別獨立地造出,上帝並令這些各種各類如其種類延續下去。其中,唯獨人是依照上帝的形象所造,神並囑咐人治理神所造出的這一切。
一個教徒倘若認定聖經的描述是真確地記載了這個宇宙發生的事,那必然會感覺,達爾文的演化論不可能會是真的。
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詳細的描述他與其他自然主義學者(naturalists)親身觀察蒐集的證據,提出物種不是不變的。每一個現存的物種,包括「人」,都是由更早期其他物種演變而來;因此物種當然不是在某一刻被獨立造出後就平行存在至今;反之,所有物種在血親上皆有垂直的關係,在過去某個時期有共同的祖先。演化論中沒有「上帝」;物種是透過「隨機變異」與「生存競爭」的「自然選擇(natural selection)」所演化的結果。
要相信聖經還是相信達爾文,對教徒來說是棘手的事。基督教徒佔美國總人口約71% 。令教徒最難相信之一,是自然選擇使得人的特別神聖性不復存在;這一衝突點,清晰地反映在禁教演化論三個州的法條中,其明文禁止的正是學校去教導學生有關於「低等動物是人類祖先」的這種荒誕的知識。雖然當時在科學界,不論是在有基督信仰或是無基督信仰背景的科學家中,反對演化論的已佔少數;但,在反達爾文的運動者中,一個普遍流傳的論點是,聖經所言才是真正的科學,達爾文的演化論僅是一種有瑕疵的假說(hypothesis)。
為什麼教徒會選擇相信聖經所言是科學,
而達爾文所言不是?
今日我們說的科學,是從16世紀開始歷經了科學革命(scientific revolution)的醞釀、到19世紀發展成熟的「近代科學」。人類在近代科學前就嘗試理解自然萬物,這些前期的探索,在廣義上也常被納入科學,但是,其邏輯和切入點,與近代科學迥異。例如被視為是近代科學前身、歐洲中古世紀後期蓬勃發展的自然研究,採取的則是一種混合了基督神學及源自於古希臘的自然哲學(natural philosophy) 的宇宙觀。
古希臘哲人,包括影響後世最為深遠的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首度把「自然」當作一個研究主體,發展出自然哲學的精髓 。站在這個起點,亞里斯多德從宇宙整體切入,他讚嘆:為何自然能夠這般井然有序,而在其中無數迥異的個別體,又何以能相互適應成為一個和諧的完美整體 ?面對這驚人的奇妙,他認定,這必然要有某種「上帝」的存在才有可能。
亞里斯多德並非是基督教徒,基督信仰在當時都還沒有成形;他想像的上帝,是一個默默地在某處、自外於一切的理性思考結構或力量,這思考著的力量,使得某種對宇宙已訂下的設計得以運行並朝向預設的目的邁進。那是一種高於一切、彰顯在一切之中,使得一切可能的一種「因」。
如此把宇宙一切存在歸因是一種超越的、全知的與預知的、有整體計畫和有目的的實現,雖然不必然要與特定宗教有關,也並不是在西方才獨有的一種思考,但是,其與聖經神學的宇宙觀十分吻合。當古希臘這些自然哲學的知識遺產,在基督信仰一統的中世紀被重新發掘與採納後,亞里斯多德的「因」,就直接成了「耶和華」。
依照這種宇宙觀的邏輯,世界上個別元素的存在,必定是那超越的力量在考量了整體最終的和諧與目的後所設計出來的;因此,學者在探究自然中任一個別元素時,得考量其與其他元素之間的關係,以及在整體中的角色與目的。「自然階梯(scala naturae)」 的概念便是從亞里斯多德與柏拉圖的原始構想發展出:萬物在一個連續的階梯上,有著高低有別的位置。這構想首先在非基督信仰世界有了如此的延伸:階梯從上而下的各層分別為超越永恆的某種神、低階的神、精靈、人、動物、植物、無生物;人的道德目的,就是要往梯子的上端爬,超越本來的位階,使自己變得像精靈或是神那樣更加的精神性而從人的靈魂解放;不可往下墜落。接著,階梯結構被基督信仰世界吸收並改裝,因為基督信仰只有一個真神,低階的神於是被刪去,精靈則被代換為基督世界的天使 。這個模型與《創世紀》裏,人是最像上帝、高於其他生物的描述一致。
於是,在中世紀的西方,從一般人到身為近代科學家前身的自然哲學家,都毫無疑問地相信,世界是從一無所有的狀態自上帝手中如《創世紀》的描述那般造出。達爾文的時代距離中世紀結束已幾百年,但《創世紀》仍是當時宇宙和生命起源的知識權威,因為在達爾文之前,新科學在物種這一議題上尚未有對《創世紀》如此直接的挑戰。即使是在《物種起源》出版後,演化論也並不是一開始就被所有的科學家所接受。
達爾文發表演化論時並不天真,他已預見必然會與上帝交手的場面。他在《物種起源》的最終章信心喊話:「我看不出本書的觀點應該震動任何人的宗教情感。」他闡述,人類最偉大的發現之一是牛頓提出的萬有引力,在提出之初,被萊布尼茲攻擊是一種神秘主義,是對「上帝」甚或「理性」不敬的「顛覆」。當時萊布尼茲尚無法超越自己原來就深信的,對於上帝以及宇宙組成的古假設。但達爾文認為,就如同過去的科學革命者,他舉出的證據已經讓人無法對自然選擇是物種起源的主要歷程加以反駁,很快的,大家就會像接受其他過去那些驚人的新知識一樣,轉變他們的信念。
然而,事情比達爾文或是其他非教徒的科學家所想的,還要複雜。
預告:為什麼以科學新知取代聖經舊知如此困難?基督信仰如何為讀聖經找到出口,進而重新確認上帝、重新找到自己?反達爾文運動者又在基督信仰的變革與大環境的變動中,發展出什麼新的理論與運動策略?在此歷史的拉鋸戰中,教育現場的危機與轉機?我們會在接下來的續篇中探討。
註:
1. Miller JD, Scott EC, Ackerman MS, Laspra B, Branch G, Polino C, Huffaker JS. (2021). Public acceptance of evolu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1985–2020.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https://doi.org/10.1177/09636625211035919.
2. Moore, R. (1998). Creationism in the United States II. The Aftermath of the Scopes Trial. American Biology Teacher, 60(8), 568-77.
3. https://www.okhistory.org/publications/enc/entry.php?entry=AN011
4. https://www.pewforum.org/essay/darwin-in-america/
5. 此書發表後達爾文持續修改,第六個版本是最後一版,最終完整的書名為:《Origin of Species by Means of Natural Selection, or the Preservation of Favoured Races in the Struggle for Life》
6. https://www.pewforum.org/religious-landscape-study/
7. Grant, E. (2007). A History of Natural Philosophy: From the Ancient World to the Nineteenth Centur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8. Principe, L. M. (2011),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Oxford
9. https://www.britannica.com/topic/Great-Chain-of-Being
10.Principe, L. M. (2011),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Oxf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