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母語養小孩

用母語養小孩
note.detail.update
2022-03-01
note.detail.writer
楊佳羚

在決定有小孩的那一刻起,我就想要用母語養小孩,原因很簡單:我希望我的孩子可以跟我的阿嬤講台語(註1)。

我一直困惑於台灣常見的現象,就是不論阿公阿嬤的母語是什麼,當他們跟小孩講話時,一律會轉為華語頻道。我想到我的阿嬤,身為童養媳的她,在日治時期輪不到她上學,生活用語是台語。在我小時候,我跟表姊們還講台語,但再小一點的表弟妹幾乎都講華語,甚至當年跟我們講台語的舅媽、阿姨們,在帶孫時也全都用華語。於是,我的阿嬤,路比的阿祖,也被迫用華語才能跟她的孫子溝通。而路比,這個在瑞典出生的小孩,反而成為唯一一個用台語跟阿祖講話的人。

當路比從瑞典回到台灣時,台北的小朋友們一聽說她從國外回來,就開始說:How are you?路比問我:「伊佇咧講啥咪?(她在講什麼?)」這現象讓我感嘆:現在的父母或阿公阿嬤都不再跟小孩說母語了嗎?台灣人想像中的「國際化」只有說英語嗎?

學習母語是小孩的權利

其實會有這樣的現象,不只是家長個人的問題。由於特殊的政治歷史脈絡,台灣是全世界少見的「主流語言快要被消滅」的國家。台灣被日本殖民的時期,教育普及率不高,雖然殖民後期有所謂皇民化運動,但當時大多數的人還是講母語。到了國民黨來台,華文成為官方語言,「禁說方言」的政策使得說母語成為小孩在學校被處罰的原因;電視媒體限制母語節目一天只能30分鐘,且節目總將「操持台語口音」污名化,讓大家覺得「說母語是一件丟臉的事」。現在能流利用台語養孩子的人已經越來越少,更遑論用客語、原住民族語言或新住民女性的語言養小孩。

瑞典也有過同化薩米人、歧視吉普賽人、在二戰之前發展「種族生物學」(就是希特勒用以歧視猶太人的「科學」基礎)的黑歷史。但他們在1970年代確立多元文化政策後,學習母語成為小孩的權利,市政府有義務提供每個小孩的母語學習。
以路比小學三年級時曾跟我回瑞典一年的經驗為例,瑞典學校為她安排了中文老師。由於她當時的中文遠比瑞典文好,所以學校就請老師在該時段用中文讓她詢問跟瑞典文有關的問題,讓她有機會用母語學習瑞典文。而該位中文老師則是在各校「跑班」,以便教到不同學校裡母語是中文的孩子;有時,市政府則會將不同學校同一母語的學生集中在某校上母語課,以便真的落實能提供給每個小孩母語學習的教育政策。

雙語的小孩比較慢開始說話

其實,路比一歲又兩週就開始在瑞典上幼兒園,對她而言,瑞典文跟台語都算是她的「第一語言」。她在15個月大回台灣時,比她大一點的小哥哥已經會講「我們要去吃義大利麵」這類完整句子了,路比還只會「媽媽、爸爸、tack(瑞典文的謝謝)跟bye-bye(再見)」這幾個單字。但瑞典的小兒專科護理師(類似社區衛生所的護理師,負責新生兒出生到五歲的所有發展檢查與預防針施打,同時提供新生兒父母團體課程及小孩家長健康諮詢。)及幼兒園老師總是告訴我:「雙語小孩本來就會比較慢開始說話,但等她開始講話,就會兩個語言都很厲害!」果不其然,路比快滿兩歲時,突然語言大爆炸,我只跟台灣留學生講華語,她也變成可以聽華語,四歲回台灣時,還跟想幫她翻譯的幼兒園老師說:「我聽得懂」。也有台灣媽媽跟拉托維亞人結婚,她們當時在瑞典生活,結果小孩跟爸爸說拉文、跟媽媽說中文、跟台灣阿嬤會講一兩句客語、聽得懂父母之間交談的英文、瑞典文也十分流利。

母語是小孩語言、思考、邏輯的基礎

在台灣,一方面由於殖民的政策,讓我們逐漸失去了講母語的自信心及用母語養小孩的能力;另方面則由於「不要讓小孩輸在起跑點」的迷思,讓家長太急切想讓小孩及早學英語。但以我在研究所任教的經驗,我發現這些被父母「投資」長大的學生,英語不見得好,中文也不佳。其實母語是小孩語言、思考、邏輯的基礎,當他母語好,後來的語言就能開枝散葉。前述的雙語或多語的例子是在「自然情境」中學習,而非刻意營造的「全美語幼兒園」,或是父母刻意在一句話裡夾雜英語自以為在為小孩增加英文單字。

所幸現在我知道有些家長開始努力學台語以便可以跟小孩講台語、也有家庭是爸爸跟孩子講客語、媽媽講華語;部落互助托育行動聯盟的幼兒園老師也使用族語;也開始有人支持新住民媽媽用母語教小孩。這些都是令人欣見的現象。但當前國家在推行「英語教學」的同時,是否曾想過如何更支持母語學習,甚至像瑞典的芬蘭學校一樣,一年以芬蘭語教數學、一年以瑞典語教數學,以便讓母語也能成為學科語言,而非只有日常對話的能力?我們能否營造更友善的環境,支持跟小孩講母語的家長,而讓家長不必再受到「這會讓小孩混亂」的質疑甚或老師在聯絡簿上寫的「請跟小孩說國語」的要求?

 

註:由於台灣是個多族群國家,因此,我知道把「河洛話」稱為台語也是有問題的。但當時身在國外,常得跟搞不清楚台灣跟泰國、或是台灣與中國關係的朋友說明台灣,因此,我特意在瑞典使用「台語」一詞來稱河洛話,本文亦然。
 

note.detail.more

隱身在黑暗中的平凡人
隱身在黑暗中的平凡人

平凡的惡人,漫畫裡的吉良吉影,現實社會裡的創意私房...

2024-11-01

願榮光歸於誰?示威之都,本土開花:歌聲裡藏著的香港抗爭史
願榮光歸於誰?示威之都,本土開花:歌聲裡藏著的香港抗爭史

歌曲的流變,象徵了香港人對自主的追求。

羅子維 2024-11-01

我是男生還是女生? 跟孩子談多元性別
我是男生還是女生? 跟孩子談多元性別

五歲左右的阿文曾經在洗澡時問我說:「媽媽,我是男生還是女生?

楊佳羚 2024-11-01

教養
兒童工作者安全稽查制度(一)修補現有兒童安全缺口
兒童工作者安全稽查制度(一)修補現有兒童安全缺口

為了縫補類似的兒童安全漏洞,不少國家設有兒童工作者安全稽查制

徐思寧 2024-11-01

聽媽媽的話
聽媽媽的話

讀完Threads一則貼文我背脊泛起涼意,想:「真是人間鬼故

陳伯娟 2024-11-01

教養
消失的灰鯨
消失的灰鯨

為青少年選一本書,你會選什麼呢?少年為何尋找灰鯨,踏上旅途?

孩好書屋 2024-11-01

從玫瑰少年到粉紅河馬
從玫瑰少年到粉紅河馬

過往,性別刻板觀念的桎梏下,充斥著許多偏差的觀念或歧視的對待

黃文儀(新北市立板橋高中教師、國教署人權 2024-09-01

跟孩子談性的契機:我從哪裡來
跟孩子談性的契機:我從哪裡來

我在演講時,總會遇到家長問:「什麼時候可以跟孩子談『性』?」

楊佳羚 2024-09-01

我拋棄了媽媽,怕媽媽不要我──讀《器官拼圖》
我拋棄了媽媽,怕媽媽不要我──讀《器官拼圖》

為何有人會想要通過關公去娶媽祖、或通過召妓上阿嬤,那被欲求…

盧郁佳 2024-09-01

信任的考驗:國家補償計畫的審核標準
信任的考驗:國家補償計畫的審核標準

性侵受害者的每次揭露,都是一場冒險。即使是最親的家人朋友…

徐思寧 2024-09-01

國家兒童性侵補償計畫:誰來支付?
國家兒童性侵補償計畫:誰來支付?

兒童性侵害造成龐大的傷害,而這些補償的金額由誰來支付?是個.

徐思寧 2024-07-01

青鳥與雛鳥  與小孩談論社會議題的重點是……
青鳥與雛鳥 與小孩談論社會議題的重點是……

「你知道,男生也會跟男生結婚嗎?」 2018年,我刷著手機…

魏小由 2024-07-01

女字旁的臺語聲
女字旁的臺語聲

女字旁的「媠」在臺語是用來形容人很漂亮、美麗,以往的臺語歌曲

孫嘉黛(國教署人權教育資源中心社群老師) 2024-06-26

教學
說「要」的能力:跟孩子談身體自主權II
說「要」的能力:跟孩子談身體自主權II

楊佳羚 2024-06-26

教學
與小孩制定規則的「鋩角(mê-kak)」
與小孩制定規則的「鋩角(mê-kak)」

原以為有了小孩,我的生活節奏會像小步舞曲,愉悅、優雅……

陳伯娟 2024-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