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metoo專案小組
......是對整個metoo運動的挑戰:不能以受害者可能不高興,做為放棄「檢討(review,reflection,但絕不是blaming)」的藉口;也不能以「檢討 (review,reflection,但絕不是blaming)」為藉口,在「受害者感受優先」上打折扣。
讀者可能覺得,以上的說法似乎並沒有解決這個兩難,甚至更增加了第三難,那就是,到底如何真的做到。
我們的考驗
其實,我們之中已經有人重新檢視 (也就是review,檢討) 之前發表過的文章(即《房思琪的國文課》,原刊於想想論壇),看看是否需要改寫,或如何修改,才能符合前述的兩項標準。
同時,我們也將「重新檢視」其它文章做為「磨練」,以便探索「如何做到」的可能性,並開啟「必須做到」的途境。推展一個運動,就是要認真工作,不能只是說一些自嗨的話來滿足自我。我們的工作將發表在《人本教育札記》(2023年9月號,第407期),屆時,希望大家能在「人本札記網路版」上加入討論,給我們最直白的批評和指教。
讀者可能還有一個疑問:雖說很努力,但受害者情況不一,如果還是有人受到所謂「檢討」的傷害,誰來負責?答案是,誰做的檢討就誰負責;該負什麼責就負什麼責;最起碼的負責,就是撤文,道歉,別忘了,盧郁佳已經為我們做了很好的示範。
讀者或許還想追問:如果撤文了,那好不容易做出來的「檢討 (review,reflection,但絕不是blaming)」,不就又沒了嗎?關於這一點,容許我們誠實地回答:那就是其他運動參與者的責任了:其他運動者不能只是旁觀,而是要用更能讓受害者接受的方式,繼續發揮(也包括檢討) 那撤掉的檢討文。
不知讀者有沒有發現,您正在閱讀的此文,就正在做這個「不能旁觀」的事情,而且,一再修改,希望受害者較能接受。舉例而言,前面有一段文字,原本是「受害者直到metoo的時候,都無法掙脫父母從小的掌控,雖然敢於揭發加害者,但仍不敢面對父母在「人牆」(詳見後文) 中的角色」,您看到的時候,已經改為「......都還像小時一樣,仍無法面對「人牆」(詳見後文) 的阻擋 (梁當然不屬於此) 」。
但前面另一段文字「人牆正是由一群『無助者』(更上一代人牆保護的產品) 組成,只想息事寧人,不想公平正義,只有躲避的意識,沒有反抗的意志...... 」,因為目的就在「檢討 (review,reflection)」人牆,我們反覆斟酌,終於沒有改的較娓婉。
所以,我們也已做好道歉、撤文的準備,而把接下來討論「人牆」的任務,交給其他的運動者。
回到受害者身上
我們猜想,讀者還有最後一個問題:這樣做固然是為了metoo的運動,但是,對於已經受害的人,能有什麼意義?經過仔細思索,我們會想,對於受害者,應該總有某種意義吧?
在「檢討 (review,reflection,但絕不是blaming)」、「道歉撤文」、「再檢討 (review,reflection,但絕不是blaming)」、「再道歉撤文」......這個接續的過程裡(如果真有這麼一串),受害者應許會感覺到(如果原本只覺得受傷),在充滿傷痛的感情世界裡,逐步納入一些看似冷硬、實是關懷、的理性思維,也是一條「走出來」的路徑吧?
我們希望以上的設想,能提供受害者某種「去敏化」的療癒;畢竟,metoo運動不僅是為了未來,也是為了過去,不僅是為了阻止未來的加害者,也是為了搶救過去的受害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