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metoo專案小組
..….討論到這兒,就觸及本文一開頭說的「重大議題」了;那個議題是:「檢討受害者」及其禁忌。
檢討 vs 歸罪
先來做一點語意澄清:平時大家極力躂伐的「檢討受害人」,原義應該是blaming (責備或歸罪)the victim──而不是真正的「檢討(review,reflection,一個不帶價值判斷的中性之詞)」。但在中文語境中,長久以來,「檢討」都帶有責備的意味(例如,你要好好檢討),這就容易產生混淆。
就以這次的「事件」而言,我們從臉書留言中發現(因為原文已撤),盧曾提出「人牆說」。這是一個非常重要、但常被忽視的關鍵性因素,在大部分的metoo事件中。
每一個孩子的身邊,總是有一堵「人牆」,由父母,長輩、老師們所組成,從小肩負著防護的任務;然而,就像所有的牆,人牆也有「兩面防堵」的效應:傷害力固然打不進來,但反抗力也打不出去──除非牆上開的有槍眼。
如果我們能跳脫「把檢討當成歸罪」的迷思,或許可以對「人牆」再做進一步的思考。
關於「人牆」
在傳統文化的影響之下,這堵人牆總是「槍口朝內」的:用盡全力威脅,並監控小孩,務必要遠離事非,避開險境,不要讓壞人有可趁之機;這些,說實在的,也並沒有什麼不對。但是,因為不重視孩子的「主體性」,不鼓勵小孩掌握主權,這堵人牆的副作用,往往出人意料。
一直強調躲避,而不教導反抗,是會有副作用的,就是:無形中,小孩心中逐漸佈滿「莫名」的陰影;那是一種廣泛的,沒有特定對象的,但又無所不在的,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無助感」──這是欠缺主體性的重要特徵之一。
小至考不好就只想去補習,而不認為可以靠自己;大至遇到狼師的時候,不知何故,當場就變成任人擺佈的急凍人,而不是激發潛能,生出平時沒有的,包括心智的或身體的,或二者合一的力量──老祖先在危急時可以變成大力士,這種本領,快要在人牆的演化中消失殆盡了。
這種「長輩+師長」的人牆,不但很少「槍口朝外」,而且在事情曝光之後,常常轉化成「牆外」那個加害者的「防護牆」:他躲在人牆後面,感覺歲月無比的靜好。
吊詭的是,人牆所持的理由,仍然是為了守護牆內的安全,即便小孩已經長大成人,有了自己的想法。這並不奇怪,人牆正是由一群「無助者」(更上一代人牆保護的產品) 組成,只想息事寧人,不想公平正義,只有躲避的意識,沒有反抗的意志──他們本已成功的剝奪了孩子的「主體性」,只是「不幸」遇到了讓他們完全無法適應的新時代的metoo運動!
我們的証詞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