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思妤
在本期〈雙語快要來了,你探聽到什麼?〉一文中,可以看到「部分領域雙語教育」在國中小快速進展。什麼是「部分領域雙語教育」?簡單來說,教育部規劃雙語教育要從小學低年級的體育課、音樂課(部分領域)開始,漸進到各科(各個領域),再漸進到中、高年級。
我們可以理解,拓展新的事務要漸進不能躁進,但我們必須指出,目前教育部雙語教育的漸進是有漸無進。
現在的雙語,是無效的漸進
目前各縣市國中小雙語教育的漸進法,大同小異。可以用:授課教師人數、科目、課堂上使用英語的比例,三個向度來思考漸進的狀況,如圖1,圖2,圖3。



圖中課堂上使用英語的比例畫在100%,是根據教育部雙語教學示範影片呈現的現況;另外,在各縣市雙語教育計畫裡,只有明列課堂上使用英語的最低比例(如30%),沒有使用英語的最高比例。沒有訂出使用英語的上限,結果就如我們採訪的老師所說:雙語課的老師們個個力拼100%全英語授課。
從圖1到圖3,可以看到,教育部希望從部分領域開始的雙語,漸進到各個領域。事實上,這樣的事並不會發生,原因如下:
1.從體育、音樂課開始的雙語教育,進不到別的科目
教育部讓雙語教育從體育、音樂課開始,當然是為了避免太多反彈。避免反彈所以從低年級、操作多的科目開始雙語育,是合情的安排,問題是,這樣合理嗎?
我猜,教育部想先從少少人開始,累積成功的經驗,然後帶動、說服大家參與。這個想法,先天的漏洞就是,每個學科涵蓋的內容不同,無論從那一科開始雙語教育,都不會漸進到另一個科目,不會有外溢效應。
試想,當體育老師學會怎麼進行雙語教育後,自然老師就可以學會怎麼在自然課上進行雙語教育?不可能吧!就如同,先學會單車不會讓人漸進學會游泳。
再進一步說,體育、音樂課發展出來的課室英語:open your book、sit down, please、write down your answer…各個科目的確可以通用,這是會「漸」的部份。但每一科目課堂上可以用到的專業英語差異非常大,都需要另外研究。如果大家不能同步開始研究,等到自然課要開始雙語教育時,他還是只能從頭來,從零開始。
2.部分領域老師雙語授課,進不到其它領域的老師
目前,各國中小校園裡,只有少數體育老師、音樂老師以及英語老師在努力研習進修,執行雙語教育。指出這個現象,並不是要說其它老師安逸惡勞,而是,一旦還不需要進行雙語教育,老師們本來就不會開始研究。
我們還知道,有老師公開慶幸自己絕對不會加入(如:數學老師、國語老師),因為雙語計畫沒有把這些科目納進;有家長和老師篤定地說,雙語教育漸進到高年級時就會停止,因為目前就是以低年級為主。雙語計畫將這些科目、年級排除在外或安排在後,傳達的訊息正是,有老師可以不進行雙語教育。
改變,需要眾人的投入與參與。剛開始可以少少人,但絕對不能有人可以完全置身事外。在台北市雙語教育白皮書,或教育部的雙語計畫裡,國語、數學或社會科不在進行雙語教育的科目中。也就表示,每個校園裡都會有一群一定不會參與雙語教育的老師,這樣就在校園裡製造了老師之間的比較與對立,整個校園氛圍、學生與老師之間的關係,都可能連帶受到影響。
3.外師幫不了忙
有人會說,雙語才剛上路,老師慢慢進修學習,幾年後就會講更多英語。的確,有英語老師或外師的協助,音樂老師或許半年、一年之後,不會再說 "what is you see?"。但當音樂老師想要教學生音名唱名的差別、比較曲式的差異,英語教師或外師也還是幫不上忙——除非他們本來就嫻熟專業音樂領域的英文。
每一個學科會使用到的英文,和生活上使用的英文不同。心肺耐力的心肺不是用heart和lung組合起來;被細菌分解和化學分解的「分解」也不是同一個英語。外師雖然是以英語為母語,但當他沒有那個學科的專業時,他的英文能力和那科目的老師是一樣的,一樣完全沒有任何基礎。
4.英語教學限縮該科教學內容
從藝能科開始的雙語教育,好處是老師可以透過肢體傳達訊息,學生就算聽不懂也能跟著老師的比畫參與。但就算如此,在示範教學影片上可以看到課程內容、學習成果被稀釋,如:體育課學生整堂只有進行單腳跳、雙腳跳,老師講的多是指令的英文ready go、line one come here…而各校學生在體育課上最常說的英文是one-two-three-four, two-two-three-four…。
老師沒有能力用英語教學生如何使用肢體、如何預防運動傷害,雙語的體育課就只剩下口令與動作。體育課如此,自然課、社會課也好不到那裡,宇宙形成的推論、如何自我覺察……老師如果要用英語授課,也就只能簡單說有太陽、地球、月亮,而無法和孩子討論日心說、地心說演變。
雙語教育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就達到1/3國中小實施,理由很可能就是,雙語教育目前主要在音樂、體育課裡進行,如果它最終就停留在音樂、體育課,這也不會是國人樂見的結果。課程內容變簡單、學生學習被影響。這樣的雙語教育,誰會真心希望它漸進?
我們的漸進:讓英語漸進到各科目裡
要讓雙語教育可以順利推展,首先要確保教學內容不會被限縮,再來考慮英語如何進到科目裡。如圖4,圖5,圖6。
一樣是漸進,但更重要的是,進什麼,怎麼進。



1.少少的英語,每一科都開始,打造跨領域學習環境
雙語教育,從每一堂課少少的英文單詞或片語開始,而不是從低年級或少數科目開始。英文佔全堂課的比例可以從5%開始,最高不超過50%,讓英文「漸進」到各科目裡(如圖4)。
這樣規劃的目的是,老師用母語授課,以確保各科教學的深度,同時加入少少的英語,透過另一個文化的語言,增加師生思考與討論的廣度。每一科同時開始,逐年增加課堂上出現英語的比例,最高到50%,大家一起逐年長高,是謂漸進。如此一來,就不會有進不到別的科目,或進不到其它領域的老師的問題。
2.英語從5%開始,提高學生參與,創造師生共學
老師全英語授課時,學生難免因為聽不懂而沒自信,或對英文反感,或對學習失去興趣,甚至自我矮化認為使用英語比較高級。還有一種孩子自以為懂,以為雙語課程上談的就是那門知識的全部。不論孩子們是太害怕英語還是太不害怕英語,都沒有真的學到英語以及那個學科。
從少少的英文單詞或片語開始,不喜愛英語的孩子有機會因為負擔小而重新拾回興致;覺得英文簡單的孩子,在老師比較二種語言文化時,更能了解語言的全貌。
另一個好處就是,創造師生共學的機會。
全英語授課時,老師難免因為錯誤太多無從修改調整,但如果這堂課老師只要學會:minus,cross out,how many are left?(見393期札記人本論壇)他不但有充份的時間可以把英文唸到對、還有充份的時間和學生討論減法的意思。
現在的學生英語發音往往比老師正確,如果學生指出老師發音有問題,因為需要修正的東西只有一、二樣,老師不只可以立即在課堂上示範「人都會犯錯」,還可以示範「當場改正的勇氣與決心」。如此師生在課堂上共學,帶給學生的鼓勵與勇氣,更是平常少有的。
3.引進專業的學科教學資源,讓老師不孤軍奮戰
要讓所有的科目一起開始,英文「漸進」到各科目裡,需要專業的參與與協助。這背後的思考是,「雙語」成了教學的手法,加入新的語言,刺激教學的思考。趁著這個機會,讓大學成為小學的後援,邀請教授們為孺子俯首,提供老師學問、知識以及教學的專業協助,對小學生的學習與發展,是再好不過的事。
4.英語50%才能叫做雙語;大家負擔減輕,前進才有能量
有人會問,這份雙語教育規劃裡,將英語使用的比例最高定在50%,只是為了符合「雙語」這個名詞嗎?當老師們嫻熟科目英文,學生們也都能掌握學習的內容時,是不是應該提高英語的比例,符合學生的程度?我們的答案是,英文一定不要超過50%。因為,不明定上限,人們就會忘記真正要追求的目標:讓英文漸進入科目裡,讓雙語成為教學的手法,讓二種語言並陳比較,豐富學生的心智。明訂上限,為的是保有前進能量,避免產生無謂的比較或競爭。
結語
過去我們說,用華語教都教不會,用英文怎麼教得會,那是因為我們從來不曾想過,全英語或全華語之外的教學方法。我們建議,把「雙語教育」當成教學的手法,讓二種語言同時出現,二種文化互相刺激,老師備課時、學生學習時,因而有更多的發現與收穫,這一片等待開發的教學新領域,是不是很值得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