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長誼(台南市光榮實小教師)
他們要來觀課囉!
「你們怎麼不一起學?只看我們上課,多無聊啊。」「要一起學、一起想、才好玩!」「搞不好今天要上的課,你們也沒想過喔!」孩子們天真地回應。
一時之間,坐在後面的七十幾個大學生──那些低頭滑手機的、跟旁邊交頭接耳的、表情意興闌珊的,全都停下手邊的動作,看向本班的小鬼頭。
事情是這樣開始的。
那天晨會,校長突如其來地告知:台南大學教育學程的師生要來參訪,屆時會有150人分散至各班,除了看看學校的特色課程,更重要的是,入班觀摩「想想教學」。
消息一出,大夥面面相覷。雖說《數學想想》教材融入本校的數學課,已有一段時日,忽然就要在別人面前教學,心中都難免緊張;而我,與其說緊張,不如說是興奮和期待──每次上《數學想想》,就像帶領孩子進行思考的探險,他們的對話與反應,常令我驚艷不已;現在機會來了,怎麼讓這些「未來的老師」看到不一樣的數學課,因而對於數學教學產生新的想像?
雖說沒什麼緊張感,心裡仍有顧慮。其一,《數學想想》跟一般課本很不一樣,只看短短40分鐘的教學,這些遠來的學生萬一只看到熱鬧,無法體會其門道,豈不可惜?其二則是,班上小孩對於這陌生的造訪,會不會感到不自在?
因此,我特地去請教校長,當天能否在觀課後進行「說明會」?原來,校長早有議課的安排,將交付我來說明上課的內容,也和大學生多些交流互動。至於小孩那邊,我話還沒說完,他們即同聲歡呼:「耶!有機會認識大哥哥、大姊姊囉。」
小孩準備的第一課
當天,為了容納70個人觀看(有一半的大學生被安排在本班)──我們班轉移陣地,移到全校最大間的教室:孩子坐在最前頭,後面擺滿一排排的椅子。隨著上課時間逼近,大學生陸陸續續進來,我注意到,這群二十幾歲的年輕人的臉上,似乎少了些什麼;除了跟旁邊悉悉簌簌地聊天,更多人是一坐下來,就拿出手機來滑個不停;對他們而言,怎麼像是來虛應故事,虛應一場再平常不過的例行公事──眼神中沒有任何期待。
我在心裡暗暗思忖:沒關係,待會你們就會有不同的感受了。
待上課鐘響,孩子坐定位之後,我開口說:「今天來了很多人,對吧!但是,請大家和平常一樣,專心在我們的課程上,努力想想。」
班上的小傑一聽,舉手問:「老師,那他們來幹嘛的呢?」邊說,手還指著後面那群黑壓壓的人。
一個大學生見狀,回應:「小朋友,你們就專心上課!不用管我們,重點是你們要學會。」
「什麼!你們怎麼不一起學?只是來看我們上課,多無聊啊!」
「要一起學、一起想、才好玩!」
「搞不好今天要上的課,你們也沒想過!」孩子們誠懇地、不假思索地勸說。
那樣大方的回應,在觀眾席引起騷動;他們停下手邊的動作,抬頭探看小孩的模樣。
「哈!你們已經上了小孩準備的第一課了!」我在心裡稱讚著。
在課堂上自在作主
今天要上的是「除以3的餘數」(註1),這一課非常特別,讓小孩發現「餘數」也有它的價值。不過,作為暖身,我先在黑板上寫出15÷3,請他們唸出來,說明「除以」的「以」是什麼意思?全班立刻舉手搶答──這實屬意料之中,畢竟在《數學想想》教除法的第一單元,我們曾深入地想過。
正當我要點人回答時,小男生想到了什麼,急忙說:「老師、老師,你不要點,要留給後面的那些人講。」
唉呀,這些小傢伙果真「信守承諾」,剛剛說過要邀請大哥大姊們一起學啊!只見舉高的手臂通通放下,全班都轉頭望向後面。這出其不意的考題,讓大學生們支支吾吾,說不出個所以然。
班上孩子很機靈,趕緊說:「老師,給他們提示,給他們『成語提示』。」
我微笑點頭,來不及說:「以一當十」、「以貌取人」、「以退為進」……這些帶著「以」字的成語,就從孩子口中迫不及待地說出。
當我把提示的成語─寫在黑板上,他們再次轉過頭去詢問:「這樣,你們知道『以』是什麼意思了吧?」
除法的情境要這樣解釋
「是……『把』嗎?」一個大學生回應。
「是『用』!」、「15÷3就是『用』 3去(清)除15」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說出那忍住好久的答案。
「接著,利用15÷3這個算式,說明一下除法的兩個情境,好嗎?」我接著問。
這次換小女生表現了:每隻手都舉得高高的,眼神充滿「點我!點我!」的霸氣,我抵擋不住那股氣勢,乖乖地叫了其中一個。
「有15個澎澎(註2),平分給3個長誼老師,請問每個長誼老師得到幾個澎澎?」沒錯,這的確是除法的一種情境:平分。
「有15個澎澎,長誼老師一次帶走3個,請問老師可以帶走幾次?」換個小孩無縫接軌地回答──好吧,這也的確是除法的另一種情境:清除。」
彷彿事先演練過,緊接著另一個小女生轉頭過去,問:「你們想知道澎澎是誰嗎?澎澎是我們老師的女朋友!」
「你們想看澎澎的樣子嗎?」又一個小女生對著後方詢問。
「ㄜ…好…」一個大學生結結巴巴地回應。
這時,蓄勢待發的小晨立刻起身向前,不到十秒,黑板上出現一個「澎澎美女」(?);孩子們特地交代:「老師,不准擦掉喔!」
我只能在旁邊苦笑,設法跟大學生解釋:「這位澎澎明明是我小學的死對頭……」
這一連串的對話過程,逗得他們燦笑不已,紛紛拿起手機照下「澎澎美女」;小孩和大學生之間的「自主對話」,把我晾在一旁,而我看到年輕人的神情:專心、驚喜、和更多的期待──這樣的改變,就發生在十分鐘之內!

第一個看出關鍵的小孩
重頭戲該登場了,我清一清喉嚨,宣布:「剛才複習了除法的基本概念,我們來看看今天要討論什麼。」
大螢幕上展示有《數學想想》的插畫:那天,三個好朋友各有想去玩的地點──山、海、遊樂園,於是說好用「數支」來決定。我向孩子介紹數支的方法,確認都理解之後,問:「若這三個人比出的手指數總和是14,他們那天會去哪個地點呢?」
孩子們認真地按照規則、一支一支慢慢數,而異口同聲說:「是海邊!」
「那若數字總和是23呢?」這次,我把數字加大一些(假設每人最多不止5支)。
正當大家依樣畫葫蘆,又要從頭一支一支數時,一個細細的聲音傳來:「是除法嗎?是23÷3嗎?」
「小伶,為什麼你會這樣說?」我趕緊追問,好想知道開了金口的她,心裡是怎麼想的!
「我……也不知道……就三個、三個一數……」
雖然她講不清楚,但有這樣的直覺,又能試著描述,已經很厲害了!因為,這孩子平常的數學成績不太好、對數學問題的反應也比較慢;沒想到,今天的鋪陳很成功,她竟然是班上第一個想到的!
聽小伶這樣一講,馬上就有別的孩子呼喊:「對欸!『山、海、遊樂園』、『山、海、遊樂園』……這樣三個、三個數一次,就好像是除法中的『清除』。」
我繼續說:「好,那我們就來試試,23÷3會出現什麼結果?」
小孩一算,立刻回應:「等於7,餘2!」
「是的,那在數支的時候,商數7和餘數2,分別代表什麼意思?」我提問。
正當全班專注地思考時,小瑋忽然開口:「老師,你確定後面的大哥哥大姊姊有跟上嗎?你不能只顧我們啊!」說完又轉頭問那群大學生:「你們有聽懂數支的玩法嗎?」
大學生們這次聽到孩子真摯的關心,不像先前那樣錯愕,而笑笑地回應:「有喔,我們有跟上!」
一個意外的錯誤
經過一番討論,孩子漸漸能掌握商數和餘數在這情境中的意思。接著,我將全班分成兩組,動手玩數支。不出所料,他們開口邀請大學生組隊參與;有趣的是,真的有幾個大學生說:「好、好、好!我們也玩!」
「這轉變也太大了吧!從開始的冷淡漠然、到微笑以對、再到親身參與──他們當初一定沒料到會是這樣的場面。」我心想。
「各組都會了嗎?知道要運用什麼道理來找出地點了嗎?」終於到了要各自發表的時候。
「簡單啦!」「會、會。」「反正就看餘數啊!」「這一點都不難……」孩子們紛紛得意地表示。
「好,那我請小曼說明你們那組的數字、以及要去的地點。」我特地點了一位看起來很有把握的孩子。
可是,這個很有把握的孩子竟然答錯了!機不可失,我立刻回應:「不是這個地點,但是,這個錯誤一定有它的道理,我們來研究研究。」
小曼一臉狐疑:「有錯嗎?是除以6啊……沒算錯啊……難道不是除以6嗎?」我頓時明白了:原來,那組女生有6個人,所以他們認為除數要改成6 ,不再是3。
我接著小曼的話,問全班:「有人知道『除以6』的6,是代表什麼嗎?」全班立即表示:「就是他們那組的人數。」
我:「這樣哪裡不對呢?很有道理,不是嗎?他們那組有6個人,所以要除以6啊!」
因為錯了,我們發現……
剎那間,全班不只被問得啞口無言;那些原本算對的小孩,也開始懷疑自己,覺得「除以6」才是正確的算法。
正當大家陷入困境時,那個成績不太好、數學反應一向較慢的小伶,又發出細細的聲音:「可……可是,我們不是只有(山、海、遊樂園)3個選擇嗎?那應該是除以3。我們要看的是選擇,不是看人數。」
小伶此話一出,所有人如同大夢初醒!接二連三的表示「喔!喔!」「原來是這樣。」「小伶好厲害啊!」
「哇!這實在太奇妙了!」要是我留有長鬚,當場一定拈斷幾根。誰說這孩子的數學不好?多虧這樣的討論對話,讓我有機會重新認識小伶:今天在兩次關鍵的時刻,她都一語道破,引領同學一起前進!
這也再次印證「錯了要很高興」、「錯誤比正確重要」、這在《數學想想》裡一再凸顯的教學精神。對教學者而言,遇到這錯誤,讓我的教學可以更加精進;對學習者而言,犯了錯誤,更是展開思考、澄清迷思的好機會。

眼看機會難得,我就想跟小孩再多說些什麼。
在「會」與「不會」之間
「記得你們剛剛都說『自己很會』,可是,在聽完小曼的回答後,才發現自己其實沒那麼『會』。」我提出輕巧的提醒,等著孩子呼應。
小傑立刻舉手:「老師,我知道你又要講『蘇嘎落地』(註3)的故事,對不對?」
小瑋開心地跟後面的哥姊們介紹:「『蘇嘎落地』就是古時候那個最有學問的人,他卻說自己什麼都不知道。」
我微笑:「是!所以,每次覺得『自己很會』的時候……」
榕榕:「反而要想『自己還很不會』!這樣就會好好地去想那件事,才會『真的很會』。」
我:「對!對極了!所以,當一個人還『很不會』,哪有什麼關係?只要肯繼續學、繼續想就好囉!」
此刻,我特意望了望後面的年輕人,他們的臉上露出疑惑、又難以置信的表情。
下課前,班上的小搗蛋依舊轉過頭去,誠懇地問了哥姊們:「今天學的,你們都會了嗎?」得到肯定的答案,如同完成任務般的開心,他們一溜煙地消失在我們的視線之外。
孩子的身影,隨著下課而離開了;但我相信,今天和小學生的對話互動,會駐留在這群大學生的心中,迴盪不已。
(觀課後舉行校方與大學生的互動座談,請見《記一場大學生觀課後的「說明會」》)
-
註1:因為只有一節觀課時間,這個單元只能上到前半。後半還有精彩的「拈」的遊戲,我是在隔天的數學課帶小孩挑戰,看穿輸贏中的秘密,發現跟數學的關係──可惜,這來不及讓大學生也體會看看。
註2:這起因於我⼩時候的故事:澎澎,當年的鄰居兼同學,常常趁機欺負我。但自從孩子們聽過,明知兩人是死對頭,卻喜歡把我們湊成對。
註3:「蘇嘎落地」是孩子聽完我講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故事後,幫他取的台語諧音綽號。蘇格拉底有一句名言是:我知道自己一無所知(I know that I know not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