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假的道歉,比不道歉更可惡

虛假的道歉,比不道歉更可惡
note.detail.update
2023-07-01
note.detail.writer
徐思寧、陳潔晧

◎徐思寧、陳潔晧  (《蝴蝶朵朵》繪者,一同成立「貓獅子工作室」)

潔晧出版《不再沉默》寫下他童年的性侵經歷後,在演講時會收到很多回饋與提問。其中一個我們最常聽到的提問是「你原諒了沒?」

當原諒成為大眾的關切

作為潔晧的伴侶,我每次聽到這提問,理智線總會憤怒到短暫斷線。大多數狀況下,對方是沒有惡意,可能只是無意識的提問,可能是好奇,也可能對方也曾被問過這問題。即使對方沒有惡意,我還是會感覺到一股憤怒的熱流,在我體內跑了一圈又一圈。不過,我不能斷線,我要保持冷靜,因為潔晧要面對的困境比我艱難千百萬倍。

這時我會看著潔晧的眼睛,用眼神告訴他,他不想回答這問題的話,交給我回答。但他通常不會看到我,他的眼睛往往凝視著遠處。我知道,他的思緒已經回到過去最無助,最絕望的時刻。原諒?原諒誰?為什麼要原諒?

潔晧童年經歷了漫長的性侵虐待,他努力吶喊傷害曾經發生,大眾在意的卻是受害者原諒了沒,而不是加害者道歉了沒。

沒有人在意真相,沒有人在意誰該負責,經歷過的傷害就好像沒曾發生一樣。性侵的傷害不被承認,過去經歷的痛苦被否定,人會活得像鬼魂一樣。

性侵受害者應有的基本尊嚴

得到聆聽,痛苦被嚴肅對待,是每名受害者應得到的基本尊嚴。這份聆聽與信任,可以是來自家人、伴侶或是朋友,也可以是來自受害者身處的宗教組織、社區、機構、甚至是社會。

一名童年在機構經歷性侵的受害者表示:

「得到相關機構承認我經歷過的傷害,讓我覺得自己不再是一個骯髒的秘密。」(註一)

性侵從來不是受害者的責任,很多性侵受害者獨自背負羞恥、內疚與自責多年,但從來沒有任何人向受害者說過「這些傷害不應發生,很抱歉這些事情發生在你身上。」當有一天相關機構承認沒有保護孩子的錯失,對很多性侵受害者而言是莫大的釋懷與解脫。

承認虐待的發生、承認虐待對受害者的影響,也意味應給予受害者應有的道歉。這份道歉可以是來自加害者,也可以是來自那些未能保護他們的相關人士及機構。道歉若是由機構的權威人士親身道歉,例如由教會教宗、國家總理或機構管理高層,會加深道歉的意義。
虛偽的道歉

不過現實對性侵受害者並沒那麼友善,大部分時候即使罪證確鑿,贏了法院訴訟,也不等於會得到一句道歉。有受害者更指出:加害者與要負責的機構因為輸了訴訟才道歉,其實一點意義都沒有。

當機構的道歉空洞無情,更會帶來二次傷害。

一名澳洲原住民童年時在學校遇到性侵害,她成年後收到機構寄來的道歉信時,感覺不到機構對她的經歷有任何理解:

「這一切代表了什麼?這對我一點意義都沒有。這根本不值得寫在紙上。這些人到底在抱歉什麼?他們從來不在我身邊,他們從來不知道我的經歷…他們從來沒有說出他們道歉背後的真實故事。」(註二)

英國諾丁漢市議會(Nottinghamshire City Council)於2018年發表的公開道歉,可說是空洞道歉的經典。超過350人申訴在當地育幼院及寄養家庭中遭受性虐待及暴力對待,侵害發生的時間橫跨1960至1990年代。受害的兒少遭到反覆的強暴,包括陰道、肛門和口腔的性侵犯。即使諾丁漢市議會已多次接獲兒童性侵申訴,並辦理多次調查,但五十年來沒有修正錯誤,讓更多孩子遭受性虐待。面對眾多性侵受害者的指控,諾丁漢市議會遲遲沒有道歉,直到英國「兒童性侵獨立調查」(Independent Inquiry into Child Sexual Abuse)舉辦聽證會前兩個星期,地方政府才第一次公開道歉:

「若我們有需要道歉的地方,我們會道歉。」 (註三)

這空洞的官話根本不是道歉,是對受害者的侮辱。性侵受害者即使身處在英國2018年這應該算是文明的時空,距離應得的社會公義還非常遙遠。
當道歉只是一場公關危機處理

有時候機構的公開道歉,只是一場為了維護機構形象,以及回應輿論壓力的虛偽行動,性侵受害者的處境、感受與救濟,從來不是機構的優先考慮。很多機構甚至是公開道歉時說一套,回應受害者的態度卻是敷衍、延宕、忽略、否認或是拒絕承認責任。

即使羅馬天主教教會對兒童遭受神職人員性侵作出公開道歉,但不同國家的教會機構普遍對性侵受害者的揭露沒有積極回應,讓受害者非常失望受挫。例如英國約克郡一所神學院的多名學生,指控學校的神職人員在1960至1970年代性侵他們,然而該教會組織一直拒絕跟受害者會面,甚至指控受害者「斂財」,並表示:

「如果你在等待道歉,你將要等待很久,而你的等待將會是徒勞。」(註四)

防禦式的詞彙,有條件的道歉

為了保護機構名譽,以及迴避法律責任和連帶的金錢賠償,機構往往運用防禦式的詞彙,刻意淡化受害者的傷害。

「非常抱歉你入住『河景』(Riverview)的經歷如此不愉快。」(註五)

這並不是酒店客服的申訴回覆,而是澳洲救世軍回覆一名性侵受害者的道歉信。把受害者童年的性侵經歷,輕描淡化為不愉快的經歷。這種「道歉」完全沒有意義,並再次彰顯機構與受害者之間不對等的權力關係。

世界各地的機構大多極力避免作出道歉,主要是擔心道歉是否等同在民事訴訟中承認了責任,或是擔心保險公司會因此拒絕賠償。因此機構往往對性侵受害者作出「有條件的道歉」,例如「如果你受到虐待,那麼我們很抱歉。」這讓「道歉」成為形式化的公關文,缺乏誠意和實質內容。

真誠的道歉

道歉不應是讓加害者感覺良好的工具,而應是為了受害者福祉而作出的行動。道歉必須真誠才有意義。

道歉作為一種難以替代的補償形式,其重要性在於恢復一個人的尊嚴,並重置受害者與他人的關係。例如來自機構的道歉,某程度減少了個人與機構的權力差異。

真誠的道歉,必須承認虐待造成的傷害、承認虐待不應該發生,而且不應允許發生。

真誠的道歉,必須對錯誤和傷害表示遺憾、承擔責任、承諾避免重複過去發生的錯誤,並作出補償。

真誠的道歉,必須回應不同受害者個別的需求。每名受害者對道歉的期待與想法並不一樣,例如有些人希望得到公開道歉,有些人希望安排面對面道歉,有些人則希望得到書面道歉。道歉一方必須尊重受害者,並不可在與受害者的互動中展現控制與不對等權力關係。

真誠的道歉不能拖延。有性侵受害者在教會遇到神職人員性侵四十多年後,才收到當地主教寄來的道歉信。對該名受害者而言,這道歉是「又晚,又渺小」。很多性侵受害者更是等待了一輩子,直到過世也等不到機構的一句道歉或任何補償。(註六)

真誠的道歉不能陳腔濫調,不能是複製的形式和內容。一名紐西蘭機構性侵受害者這樣形容他收到的道歉信:

「這道歉真的很冷漠……感覺像是從Google的某個範本信中複製再貼上……這根本無法承載任何重量。彷彿他們根本不理解我所經歷的痛苦。」(註七)

真誠道歉的一方,必須花時間與生命去嘗試理解受害者的經歷,體會受害者的痛苦。這對性侵受害者帶來極大的意義。以下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住在英國伯明翰(Birmingham)的RC-A491,童年時被教會的神父性侵。大主教伯納德朗利(Archbishop Bernard Longley)得知他的經歷後,主動聯絡RC-A491,希望跟他會面。會談歷時四小時,大主教不急於離開,真誠聆聽他的經歷。大主教在會談中告訴RC-A491,他對所發生的事情感到非常抱歉,並在會面後寫了一封道歉信給這名受害者。

RC-A491認為「這機構曾嚴重地傷害了我,如今這機構的負責人,看著我的眼睛,承認我的痛苦,承認他們未能保護我,並請求我的原諒,這對我來說意義重大。」(註八)

如果相關機構的最高負責人,能夠花時間坐下來,誠意的傾聽受害者過去無法說出的受虐經歷,感受這份沉重的痛苦,這有可能帶來改變一切的療癒支持。因為受害者隱藏多年的痛苦,終於被看見、被相信,而且不用再背負這份本來就不屬於他們的責任。

道歉後的實際行動

對許多性侵受害者而言,道歉並不足夠,相關機構更應輔之以實際行動預防性侵的發生。機構應積極告知受害者現行的保護兒童措施,展示真正行動積極保護兒童,讓受害者可以安心。

更理想的做法,是機構邀請性侵受害者成為專家顧問,協助機構辨識安全漏洞,以更貼近受害者的方式預防性侵發生。英格蘭教會(Church of England)就此進行了很好的示範,他們成立了「全國倖存者委員會」(National Survivors Panel),由性侵倖存者擔任成員,就教會的性侵預防工作提供指引和建議。

道歉的重量

或許社會沒有任何一個制度,可以要求性侵加害者或相關機構作出「真誠」道歉,但真誠的道歉,可以改變受害者的生命,也可以就保護兒童帶來積極作用。

澳洲皇家調查委員會在2017年發表「機構對兒童性侵事件回應調查」 ,揭露了超過1萬7千多名兒童在機構遭受性侵害。這些數字讓大眾深刻認知兒童性侵廣泛的存在,而現存的體制明顯不足以預防及發現兒童性虐待的發生。澳洲總理史考特·莫里森(Scott Morrison)在2018年10月22日代表國家向機構兒童性侵受害者及家屬道歉。以下是澳洲總理當時發表的國家道歉全文:

今天,澳洲政府和本屆議會代表所有澳洲人民,由衷地向機構兒童性虐待的受害者和倖存者道歉。

這麼多年來,我們的眼和心對兒童告訴我們的真相視而不見。 

這麼多年來,政府和機構拒絕承認存在於我們社會中的黑暗。

今天,我們面對過去,並承諾保護現在和未來的兒童。

今天,我們為受害者和倖存者在童年時遭受的痛苦、苦難和創傷,以及其深遠和持續的影響,深表歉意。

作為兒童,您應該得到照顧和保護。相反,本應被託付照顧您的人和機構卻辜負了您。您遭受令人震驚的身心虐待,並忍受了可怕的性犯罪。

作為澳洲人,我們對這種信任被嚴重背叛,以及對這些擁有對兒童行使權力的機構——學校、宗教組織、政府、孤兒院、體育和社團組織、以及慈善機構——沒有受到稽查,深表歉意。

今天,我們對不起。對不起,您沒有受到保護。對不起,您沒有得到傾聽。對不起,我們拒絕相信兒童的話,對不起,我們沒有相信您。
我們對不起,同時我們相信您。發生的事情不是您的錯。

我們對不起,施虐者被調職和得到掩護而不是被追究責任。他們的記錄被隱瞞和銷毀,不用承擔責任。

我們對不起,本應保護您的司法和兒童福利系統,卻對您施行了更多的不公義。

我們對您的健康、人際關係、以及活出生命最大潛能的能力,因爲虐待而受到長遠影響,深表歉意。

我們也同時向您的孩子、您的父母、手足、家人、朋友及支持者致歉。他們分擔了您經歷的重擔,並協助爭取問責。

我們很遺憾虐待的長遠影響,改變了您孩子的生活,撕裂了您們的關係。

我們聽到父母的憤怒、絕望和受到的傷害,他們與您投放的信任一起遭受背叛。

我們承認我們未能保護社會中最脆弱的人們免受濫用權力的人侵害。我們的社會過去選擇相信那些不值得我們信任的人和機構,而不是相信值得我們信任的孩子。

由於我們的不作為,太多的受害者已經無法和我們一起聽到這個道歉。他們沒有活著看到他們應得的正義。但今天我們緬懷他們,向他們的家人、朋友和支持者致以歉意和誠懇的弔慰。

當我們說對不起時,我們尊敬倖存者和倡議者的勇氣。您們付出巨大的個人代價以公開揭露我們機構中的性虐待。您們的發聲拯救了生命。您們的勇敢使我們能夠揭開我們國家中黑暗的篇章,讓我們了解現在必須做什麼來保護兒童。

我們也了解許多受害者和倖存者沒有說出他們遭受的虐待。您的痛苦不會因沉默而減少。

作為政府、議會和社區,我們各自發揮不同角色,共同保護兒童免受虐待。我們必須承擔我們的責任,張開我們的眼睛和耳朵,並大聲挺身確保兒童的安全。

我們必須傾聽兒童的聲音,相信他們告訴我們的話。

兒童性虐待是嚴重罪行,違反澳洲法律。加害者必須被追究責任。

今天,我們承諾採取行動,在我們的社區建立意識並加強我們的系統,以促進澳洲兒童的安全。我們承諾確保我們所有機構都是兒童安全的機構。

我們知道,我們必須並且要做得更好,以保護澳洲所有兒童免受虐待。我們的行動會為這次道歉賦予真實和實際的意義。

我們的兒童值得擁有的一點也不能少。

註一:Independent Inquiry Child Sexual Abuse (2020). Victims and Survivors Forum Consultation on Redress: Summary Report. p.13, para 21.
註二:Royal Commission into Institutional Responses to Child Sexual Abuse (2015). Redress and Civil Litigation Report. p. 142.
註三:Independent Inquiry Child Sexual Abuse (2022). The Report of the Independent Inquiry into Child Sexual Abuse. p. 283.
註四:Independent Inquiry Child Sexual Abuse (2020). The Roman Catholic Church Investigation Report: Safeguarding in the Roman Catholic Church in England and Wales. Part H.2 paras 16-19.
註五:Royal Commission into Institutional Responses to Child Sexual Abuse (2015). Redress and Civil Litigation Report. p. 143.
註六:Independent Inquiry Child Sexual Abuse (2022). The Report of the Independent Inquiry into Child Sexual Abuse. p. 283.
註七:Royal Commission of Inquiry into Historical Abuse in State Care in the Care of Faith-Based Institutions (2020). Abuse in Care: Royal Commission of Inquiry. Interim Report. Volume One. p. 124. 
註八:Independent Inquiry Child Sexual Abuse (2020). The Roman Catholic Church Investigation Report. Part H.2 paras 23-25. 
註九:The Hon Scott Morrison MP Prime Minister (22 October 2018). National Apology to Victims and Survivors. https://www.childabuseroyalcommissionresponse.gov.au/national-apology/html
 

note.detail.more

兒童工作者安全稽查制度(一)修補現有兒童安全缺口
兒童工作者安全稽查制度(一)修補現有兒童安全缺口

為了縫補類似的兒童安全漏洞,不少國家設有兒童工作者安全稽查制

徐思寧 2024-11-01

信任的考驗:國家補償計畫的審核標準
信任的考驗:國家補償計畫的審核標準

性侵受害者的每次揭露,都是一場冒險。即使是最親的家人朋友…

徐思寧 2024-09-01

國家兒童性侵補償計畫:誰來支付?
國家兒童性侵補償計畫:誰來支付?

兒童性侵害造成龐大的傷害,而這些補償的金額由誰來支付?是個.

徐思寧 2024-07-01

澳洲兒童性侵補償計畫:補償準則的爭議
澳洲兒童性侵補償計畫:補償準則的爭議

多個國家近年推出機構兒童性侵補償計畫,正視過去的缺失及盡可能

◎徐思寧、陳潔晧 2024-04-30

因國家決策而遭受性侵的孩子
因國家決策而遭受性侵的孩子

看似是正義來臨的時刻,已經是傷害發生的三十多年後......

徐思寧、陳潔晧 2024-01-01

被藥物控制的孩子
被藥物控制的孩子

住在愛麗絲湖醫院的青年,常被強迫在「電療」或注射「三聚乙醛」

徐思寧、陳潔晧 2023-08-30

虛假的道歉,比不道歉更可惡
虛假的道歉,比不道歉更可惡

性侵從來不是受害者的責任,很多性侵受害者獨自背負羞恥...

徐思寧、陳潔晧 2023-07-01

性侵受害者的公平正義在哪裡?
性侵受害者的公平正義在哪裡?

英國兒童之家的性侵被害者,走過了一段漫長的訴訟歷程...

徐思寧、陳潔晧 2023-04-27

繪本中的苦難:溫柔種下孩子面對困境的希望與韌性
繪本中的苦難:溫柔種下孩子面對困境的希望與韌性

大學創作課時,老師告訴我們,藝術其中一個主要的母題,就是苦難

陳潔晧、徐思寧 2023-03-31

當性侵倖存者對國家調查失去信任:談英國兒童性侵獨立調查
當性侵倖存者對國家調查失去信任:談英國兒童性侵獨立調查

徐思寧、陳潔晧 2023-02-01

英國「兒童性侵獨立調查」:機構和政治人物將自身聲譽置於兒童福祉之上
英國「兒童性侵獨立調查」:機構和政治人物將自身聲譽置於兒童福祉之上

2022年10月英國「兒童性侵獨立調查」發表了最終報告

徐思寧、陳潔晧 2023-01-09

我們遇見的快樂王子 ——紀念幸佳慧
我們遇見的快樂王子 ——紀念幸佳慧

創作是美好的,跟幸佳慧一起創作,更是天堂般的體驗。

徐思寧、陳潔皓 2022-11-01

傷害將我們與所有人連結
傷害將我們與所有人連結

直到我公開說出自己的童年性侵經歷時,我已經三十四歲了

陳潔晧、徐思寧 2022-09-01

與朵朵相遇:覺察與同理並行的兒童性侵防治教育
與朵朵相遇:覺察與同理並行的兒童性侵防治教育

在推廣兒童性侵害防治的分享裡,每一次我都會講自己小時候的經驗

陳潔晧、徐思寧 2022-08-01

遠方的悲劇──我們與創傷的距離及相對位
遠方的悲劇──我們與創傷的距離及相對位

創傷事件如同核爆,在爆發點以同心圓的形狀向外帶來影響。

徐思寧、陳潔晧 2022-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