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雲端相片資料庫,每天都會跳出幾張照片,提醒手機主人「歷史上的今天」。這兩天跳出來的照片是一張手寫詩的照片。手寫字體,歪七扭八,鉛筆痕跡力道不一,毫無疑問的不是我的字。再仔細端詳,原來是弟弟小時候的作品,因為詩的角落有個小小的落款,圖樣是一隻小老鼠的翹鬍子,這是他小學中年級最喜歡的自創落款。
《不要問》
為什麼,愛說「為什麼」?
為什麼,天空是藍色,雲是白色?
為什麼,小偷要偷東西?
為什麼,車子要靠右邊走?
為什麼,看完故事書就要寫閱讀報告?
為什麼,跑步一定要比「快」?
為什麼,吃冰淇淋不會長大?
為什麼,大人不要問為什麼?
我把作品拿給弟弟,他的表情開始扭曲,突然大笑說:「我小時候這麼文青哦?難怪現在這麼…」「我以前很愛寫詩啊,也很愛讀詩呀,還不都是媽媽放在架上的那些書,因為字少少的,說話也可以很直接,不過後來老師都不讓我寫在作文本子裡了⋯」
他沒再往下說了,轉頭回房繼續埋入老師為他建構的考卷世界。
在小學階段,我們經常一起讀詩集、童詩或是我喜愛的詩集,他都跟著讀,細嚼慢嚥、囫圇吞棗,狀態不一。再拿起架上的詩集,有幾本是到目前他都還會拿起來看的,像是《永無止境的現在》、《給孩子的詩》、《小野洋子的生命種子之歌》。讀詩,自然而然他也就開始寫詩。
國中,苦悶年少,詩文寫作成了他的出口。在每日聯絡簿上的札記寫作欄,只要老師沒有規定寫作主題,他總愛寫詩,但老師說這樣的習慣不好,因為會考不能寫詩⋯。我們討論過這個問題,「是因為不好給分嗎?」、「是因為詩是主觀的創作?」還是「因為一定要文以載道?這是我的國文老師說的。」
他又說:「這是考試的規格,如果不需要用會考的分數,就可以不管規定,寫詩、寫長文、寫散文,都可以吧?我有同學是美術班的,她說她可以用畫的!」
長大後的生活方向,一直是他很喜歡找我聊天的內容。尤其是在面對考卷城牆時,他更是經常以此做為起點。「老師經常分享很多人生成功故事的文章,像是原本是幾科不及格的魯蛇,或是被當幾次的大學生,結果人生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之後,就變成了人生勝利組。這種故事現在都寫的不難看啦,只是我總覺得怪怪的。」
他認為怪怪的原因在於,這些被寫成故事的主角,如果還一直是別人眼中的魯蛇,或是就過著一般人的日子,但是他們安分守己好好過著自己的生活,那這些人就不會變成文章主角了。因此不論是從什麼角度來看,關鍵還是要做成某一種成功的樣子,人生故事才得以變成文章素材,不斷被傳遞。但他認為,如果人人都是獨特且有價值的,那華麗轉身成為人生勝利組的人,和好好過日子的一般人,所有人的故事都應該被寫下來,認真看待。
「其實不是沒有人在寫一般人的故事,也或者人們可以寫自己的故事?」我問他。也跟他分享了陳柔縉的《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人人身上都是一個時代》,這兩本書分別從個人和生活方式切入,書寫台灣庶民生活的故事,有時代的味道,也有記憶的痕跡。我自己非常喜歡這兩本書,不僅是因為作者紮實的資料蒐集及匯編能力讓不同角度的台灣史有機會呈現,她的寫作筆法也讓人不覺得是本歷史科普書。
他回應我:「台灣真的還有很多事情是我們不知道的耶!我現在還可以跟你聊這些,實在是很難得的幸福!」他有此體悟,是因為中午吃飯時我們才一起看完烏俄衝突之戰的新聞報導,當然也跟他剛看完紀錄片《時代革命》有關。
紀錄片看完後,我們聊了許多。他認為香港大學生的行為真的不是暴民,也不是什麼年輕氣盛的衝動。他說:「最近輔導老師上課跟我們介紹了『自我主義中心』、『想像觀眾』、『個人神話』,老師說這是青少年的個性特徵,也是我們特有的,老師就說上街抗議的年輕人就是在滿足自己的這些⋯。但我真的不覺得是這樣耶,如果要問這群大學生為什麼要上街抗議,那應該先去問中國政府為什麼要實施國安法?如果說大學生是在滿足自我中心主義,那習大大不是才活在個人神話裡嗎?我覺得這實在不是青少年專有的耶⋯妳不覺得嗎?」
看著坐在床上繼續碎念的他,我突然說不出話了,如果這個世界還有許多未解的難題,那我們又怎麼能看輕未來的世代呢?更何況他們要面對的還是前幾個世代所遺留下來的麻煩呢!
附註:本文與孩子的對話寫成,都已經過孩子的同意。
本月推介
.永無止境的現在,黑眼睛文化,2018年
.給孩子的詩,漫遊者文化,2016年
.小野洋子的生命種子之歌,遠流文化,2016年
.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麥田文化,2011年
.人人身上都是一個時代,麥田文化,2016年
.紀錄片《時代革命》,202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