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對涉入霸凌角色的理解,都聚焦於霸凌者、受凌者、旁觀者等。但,有一類相當特殊的角色:雙重角色者(bully-victims),也就是兼為霸凌/受凌者,亦相當值得大眾關注。文獻中顯示大約4—5%左右的學生是雙重角色者,比單純霸凌者或單純受凌者的比例都來得低。然而,雙重角色者所要面臨的身心困境,卻遠比其他角色來得嚴重。
若談雙重角色者,相信讀者都相當陌生,但若說是「白目不長眼」的小孩,則大眾應比較容易想像。這類型的學生,通常會有易激怒人的言行,常挑釁他人,或言語攻擊他人,其激怒人的言行包括:愛跳到他人身上勒脖子、愛拿他人物品而跑給人追、會吐口水噴人、拿垃圾丟人、言語霸凌弱小族群…等。然後,因為太不長眼,而被同學討厭或被老師數落,卻依然故我,屢勸不聽,而落得被言語攻擊及被排擠的下場。這就是由霸凌者變為受凌者的雙重角色者發展歷程。
筆者於2018年的研究顯示,雙重角色者的發展會經歷三個階段:單一角色階段(霸凌者或受凌者)、雙重角色階段(兼為霸凌/受凌者)、角色反轉或終結階段(回歸單一角色或無角色)。在單一角色階段,學生因為各種潛在因素的影響成為受凌者或霸凌者,當受凌者或霸凌者因為霸凌效果的持續累積(如受凌者被霸凌後的憂鬱、霸凌者被同儕疏遠),加上為了滿足內在需求的緣故,就可能會成為雙重角色者。如受凌者因為觀察模仿、為了提升自尊、緩解負向情緒、試圖引導讓原霸凌者轉為攻擊他人等,而選擇去攻擊更為弱勢的學生,於是由受凌者轉成為雙重角角色者。霸凌者因為自身易怒、不易控制情緒、霸凌經驗累積而來的自大形象等,易與其他同學起衝突,漸漸地被同學疏遠或排擠,於是由霸凌者轉成為雙重角角色者。
在角色反轉或終結階段,雙重角色者的霸凌行為會因為下列原因而停止,例如因為自身的經驗而同理起弱勢受凌者、同儕或師長的介入而反省自身行為的適切性、思維及行為變得更加成熟等,於是會選擇停止攻擊更弱勢的受凌者。雙重角色者的受凌情況會因為下列原因而停止,如:原霸凌者也被排擠、同儕或師長的介入、霸凌者轉移目標改盯上他人、轉班或轉校、被教導要以果敢而不挑釁的方式來與原霸凌者溝通等,這會使得自身受凌的頻率降低或改善。
由上述的簡述,可以得到下列幾點教育啟示:
1. 涉入霸凌的角色會變動,非固定不變:單一角色的霸凌者或受凌者,可能會變為雙重角色者,也可能會反轉回單一角色或終結。
2. 要試圖了解涉入霸凌學生的內在需求:在單一角色階段,可能為了滿足內在需求,而轉為雙重角色者,例如受凌者為了提升自尊、緩解負向情緒,霸凌者為了追求友誼而騷擾他人,這突顯出受凌者有提升自我價值及緩解情緒的需求,霸凌者有改善人際關係的需求。教育者或家長宜重視霸凌者及受凌者的情緒及人際需求,協助改善其情緒及人際技巧,這將有助於避免他們進一步惡化為雙重角色者。
3. 激發雙重角色者的同理心有助停止其霸凌行為:因為雙重角色者有被霸凌的經驗,由此可教導他們: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沒有人願意被霸凌。由被霸凌的經驗切入,有助於激發其同理心,而弱化其霸凌行為。
4. 同儕或師長的介入相當重要:同儕或師長的介入有助於停止雙重角色者的霸凌行為,也有助於改善雙重角色者的受凌行為。我們不應天真地認為霸凌或受凌的角色總有一天會好轉,而應鼓勵學生同儕及師長及時介入協助。
5. 轉班轉校是下策,可能有效也可能無效:轉班轉校後的人際網絡改變,的確可能會終止涉入霸凌的情況。但,若形成受凌者或霸凌者的各種潛在因素(如溝通技巧、情緒管理技巧等)未改善的話,轉班轉校後可能會再淪為霸凌者或受凌者。
6. 強化社會與情緒學習(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SEL】): SEL在提升學生的情緒管理及人際技巧,教導社會與情緒學習將有助於降低學生間的衝突,有助於改善校園霸凌的情況。內文中提到各點,皆要以果敢而不挑釁的方式溝通,就是果敢溝通策略,此即社會與情緒學習中的一個策略。
*本專欄至此結束。如欲多了解如何分析校園霸凌的內涵與防治策略,歡迎您訂購作者新書《認識校園霸凌及其防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