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初上國一時,班上有個從台北來的女同學,她的言行讓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妳月經來了嗎?妳有帶衛生棉嗎?」連我家附近有條「月津港」,我要說出口都稍嫌彆扭了,怎麼會有同學這麼大方自然地講出「月經」、「衛生棉」?女同學的大方自然,讓當時的我很震撼,但多數同學質疑她這樣直說好嗎?那複雜的感受,我至今難忘。
直到生兒育女後,隨著時代的演進,面對性的議題,我學習到與其讓孩子透過不適當的管道學習錯誤的性知識,不如開放坦承的孩子討論相關議題。現在性教育文本多元,有影響力的名人鼓勵父母多跟孩子談身體界線等議題。月經不再被避諱談論,生理期用品也早已從衛生棉進步到有月亮杯、棉條、月亮褲等多元選擇。
禁忌的性的議題都可以進展至此,還有什麼可以難倒我們的呢?沒想到,還真的有。
女兒升上國中後,要面對課業考試壓力與環境的轉變,有點辛苦。段考那幾天,常常碎念「好像當一隻小貓也不錯吼?只要賣萌,耍耍可愛,主人就會給它食物吃,多好!我好想當小貓喔!」認真過頭的爸媽,超理智的回應她:「當人才有自主權啊!也不是每隻貓都那麼幸運找到好人家,有很多貓都是流浪貓耶~」事後想想,國中生大概覺得,不過就是抱怨一下生活的苦悶,這麼認真幹嘛?
幾天後某個晚上,國中生的導師急著找我「XX有些想法蠻負面的,常常把死亡這件事掛在嘴邊,即便跟她開導,她還是滿固著在自己的想法裡!希望妳能多注意,以免小孩想不開,我會轉介她給輔導老師,你們也可以想想是不是要尋找外面的資源?」
雖然已經在人本父母班打滾了好幾年,身為小組長也陪伴開導過不少家長,但聽到這些,我有比較沉著嗎?一!點!都!沒!有!我嚇死了!第一個念頭,就是開始檢討自己是不是做了什麼?或是沒做好什麼讓孩子如此這般?!
那一刻真是彷彿天崩地裂,五雷轟頂!在驚慌失措的當下,我就像俗女養成記裡的嘉玲媽發現兒子是同志時,那般有智慧地打電話到人本教育基金會找我的「恩師們」諮詢。雅萍先是穩住我慌亂的心,告訴我:「妳已經努力的好到天涯海角了。當然我們都會想像也希望孩子能養成某個正面的樣貌…不是妳做不好什麼或沒做什麼…以前我們都會想孩子如果出了什麼差錯一定是父母的問題,但老實說,我後來對這樣的說法抱持著些存疑…」這番話先把我從自責的泥沼中拉了出來,不管如何「穩住自己最重要」。
恩師二號玉芬,則是讓我釐清內心的想法。這次的議題——死亡,我曾經無數次想過的事情,時而恐懼時而逃避。只是這次孩子的叩問讓我不得不直球面對,雖然我尚未有定論,但我想我仍然可以好好的跟孩子談談我對死亡的焦慮與恐懼,而不是因為恐懼避而不談。
河合隼雄在孩子與惡這本書提到「大人唯有凝視自己內在的惡,才有辦法面對孩子的惡」,我想,我也唯有凝視自己對死亡的種種想法,才有辦法與孩子好好談論死亡的議題。
情緒、思緒沉澱之後,接孩子放學回到家,吃了點心,休息夠了,試探性的問了一下「妳今天在學校…」開啟了我們的對談。
「我的腦袋就是會不自覺的想像死後的世界會怎樣啊?我會思考如果變成幽魂在旁邊看著這一切發生會是什麼感覺?」、「如果我死掉,這樣妳跟爸爸不就可以專心照顧妹妹就好了嗎?」、「這些都是我的想法,可是(最重要的可是出現了!)我從來沒有說過我要自殺啊!」、「媽媽~我連坐自由落體都嚇的要死了!妳覺得我有可能會去自殺嗎?」、「你們大人都很容易過度解讀小孩的話耶!」
聽到孩子這樣說,我這才放下心中的大石頭,鬆了好大一口氣!沒有真的想去自殺就好!真好!真好!從接到老師的電話後就緊揪的心,才緩緩地鬆開,同時眼淚也止不住,邊哭邊跟孩子說。
「我聽到老師那樣說,我真的嚇到魂都飛了!就想我是不是做錯了什麼?我真是不及格的媽媽,我都沒察覺妳這些心情?我真的很怕失去妳!光想像妳怎麼了,我就覺得天崩地裂,我超緊張的!」我把真實感受心聲說出來。後來,再跟她說,我年輕時失戀很痛苦時也想過結束生命,不過因為怕痛而作罷!前陣子剛滿四十歲的時候,也莫名的對生命的消逝感到焦慮,突然覺得自己生命都過了好大一半了,離死亡越來越近,真的蠻害怕的!
這是我第一次把內心較為脆弱的那面真實的呈現在孩子面前。以往,我總覺得不該讓孩子承擔大人過多的情緒,我以為這樣孩子們才會覺得我是可靠的大人,沒想到或許成了一道牆,阻礙了我跟孩子交心。
女兒聽完我的話後,接著提出「如果活了十二年,覺得人生就這樣辛苦,為何我還要多活五十年一樣的人生?」這個問題很難回答,但我覺得孩子並不是在問我要答案,而是用這個問題來跟我說,我們是一起的。生與死從來都不簡單,反射出我們每個當下最深的恐懼與脆弱。
在現實的生活中,我們早已學會靠僵化制式的娛樂、工作或生活,麻痺自己不去思考人生的意義。那些小腦袋瓜不自覺冒出的思考與疑問,正是一個自由活絡的靈魂對人生意義的叩問。
河合隼雄說「勇敢接納孩子天性裡的惡,並不意味縱容孩子胡作非為,而是要拿出更大的耐心傾聽,不過早論斷是非,才能幫助孩子找到突破成長瓶頸的門道。」聽到孩子冒出那些會引發我們焦慮與恐懼的話時,我想,不用馬上斷定她一定是要去做這件事,先穩住自己,覺察自己的焦慮與不安,接納自己的情緒,才有機會好好回應或陪伴孩子,面對生命中的重要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