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源 (人本教育基金會 人權與教育政策專門委員)
雙語課來了!孩子的學校要試辦,身為家長的我一開始想的是「多接觸英文很好啊」。等他回來講起,最愛的體育變成「全英語」,大家都聽不懂(除了兩三個從幼稚園就開始學英文的同學),我的心立刻涼了半截。
如果只是平常的指令改成英文,例如跑幾趟折返等等(這我們一般人會嗎?),小孩雖然是鴨子聽雷,但跟著做還行。當老師講到課堂重點,例如拍球練習時手腕要怎麼轉等等,小孩都聽不懂怎麼辦?重複用中文講一遍?那練習時間和好玩的感覺,不就被英文排擠了?想著想著,擔心越來越多。
與其擔心,不如去瞭解老師們如何上雙語課,國家的政策方向是什麼。網路上「教育部國中小部分領域課程雙語教學實施計劃」,這是官方委託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推動的計畫(從106學年至今),上面有許多「推薦教學範例」──這當然最適合用來解惑。
不看則已,一看嚇呆,那些範例真的著重在「全英語」的授課!現在的老師用中文教學時會講究互動,會營造討論的氛圍;那在「全英語」之後呢?
全英語卡住課堂討論
舉一節音樂課來看,老師要教學生欣賞小史特勞斯的「維也納森林的故事」,先說說春天帶來的感受:
About spring,to review 一下,回想一下:
What is you see?What is your smell?What is you feel?
(接著用中文講一遍)
Anyone can answer me in English or in Chinese?
英文好的家長看到這樣的基本錯誤,或暴跳如雷,或訕笑不已。可憐師生都要用陌生的語言來溝通,這被影響的豈止英文弄錯呢?原本要引發的美感也全沒了。
在另一個範例中,老師非常頻繁地在句子後面加上”OK?”, ”Right?”,比如當猜出畫面上的動物是「豬」時,他說:
”Let’s see, it is a pig, OK?”
“Yes, this is a pig. OK?”
這怎麼回事?我猜這透露出老師的不安:我英文都講對了嗎?學生都跟上了嗎?另外,老師發現學生會自動降低中文的使用,因此必須一直提醒可以講中文。在另一面,當學生認真地用英文來回答,會的也只是一些單字和Yes/ No/ OK等等,大大削減了課堂討論的豐富度。
官方推薦就必須負責
「腦內英文資料庫」太小的困窘,和文法上的種種錯誤,這些在各影片裡很容易看到,就不必標舉太多;連對於教學外行、英文程度普普的家長,也看得出問題很大,癥結就在於強求太高的英文比例!
我們無意責難任何一位老師,相反的,是更為之抱屈。罪魁禍首是主持那試辦計畫的教授們,以及教育部的官員;或許,他們會辯稱從沒要求「全英語」,那我們不禁要反問:為什麼把這些近乎全英語的影片掛在官方的網站上,方向不對又錯誤很多,竟然可以不附加說明?而既然稱之為「推薦教學範例」,不就是要大家效法的意思?!
只剩英語,不見學科
從那些示範影片,家長還可以看到,老師授課的焦點明顯被轉移!
舉一節健康課來看,課程主題是Seasonal Food。老師先問小孩喜歡吃的⽔果,講半天全班只湊出四種(因為只能用英語回答);接著再問喜歡的蔬菜,這就更難講了,在potatoes後好不容易出現onions(那小孩真喜歡洋蔥?),再等一陣子才又有學⽣說出mushroom,但全班都聽不懂,老師就畫圖讓小孩猜出是香菇,這時有人心領神會,模仿外國人的聲調說「享~故」──全班哈哈大笑,氣氛才頓時活絡起來。
接著老師繼續教四季的英文,再發下印滿蔬果的英文名稱的學習單,請孩子分組猜猜某個季節盛產什麼(大概亂猜一通);最後,眼看就要下課了,老師才稍微提一下怎麼判斷食物為當季所產──而且是回到中文才講得清楚!
這位老師恪守「全英語」的方針,每一步都走得很辛苦,但那些英文名稱相對於「當季食物」這健康概念,孰輕孰重呢?這樣的雙語教學,得不償失!
給老師有效的專業支持
說到各科的專門知識,老師用中文進行應該沒問題,但是要他用英文,光是正確表達就很困難,何況要重新設計教學,分出輕重來衡量怎麼把英文融入?顯然,這絕不該讓老師單打獨鬥;那麼,主持大局的教授們,是否組織了各領域的專家並有英語教學能力者,為這些走在試辦隊伍裡的老師,提供最實際的後援呢?很遺憾,從影片所見,我推想是「沒有」。
例如有位美術老師教做動物面具”When you make a rabbit, it has whiskers.” 以及”It’s a little bit pop-up, because I want make it 3D.”老師沒辦法說得對,我們家長能體諒,但不能放任事情如此發展。
如果老師在事先備課時,能先挑出重點,預料課堂上要用英文來表達「當你做一個兔子面具時,記得幫它畫上鬍子。」、「做豬鼻子時,要這樣拉開來一些,把它做成立體的。」可以利用網路和輔導團隊討論,有專家搭配他的教案,教他英文怎麼講,協助他精進設計,讓小孩能聽懂學會。
上述的領域專家「輔導團」,如果有的話,還應該陪老師回看實際教學的錄影,秉持「前進」的精神:不怕在哪個地方講錯,只要有機會再釐清;讓老師可以因為雙語受惠,與孩子一起成長。
全英語授課,賠上什麼?
就這方向來說,我特別要指出一個不太恰當的潛在課程:影片中有些老師一旦用英文授課,聲調就特別高揚,表情誇張,動作也大幅增加;但過程中他也有使用中文的片刻,態度及語氣是截然不同!這樣若非讓小孩誤會,以為英文要說成這樣,就是讓他們看著老師「演很大」,感覺老師不誠懇──我個人以為,輸掉人心,這比文法上出些紕漏還嚴重。
總之,看到「推薦範例」之中昭然若揭的「全英語」走向,我憂心:
如果帶頭老師的英文很好,會嚇跑其他老師;
如果帶頭老師的英文不好,就會嚇跑一般家長;
但不管老師的英語文好不好,都會嚇跑所有的學生!
可以預期,這樣的雙語課會是老師、家長、與學生三輸的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