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英
雙語,正引起大家很多興趣、和疑慮;說是每一科都要雙語,那國語課呢?難道要用英文教中文?
這是因為大家有意無意地,都把雙語想成「用(或盡量多用)英語教學」,用英語教國語,當然就顯得荒謬。我猜,恐怕沒有幾個官員或學者願意正面回應這個問題,或能有一個明確的答案。不過,若我們認真地把雙語當做「雙」語,而不是「從華語過渡到英語」,也如實地把雙語當成「學科」的教學工具,而不是「利用學科來教英語」,那麼,問題就會變成:為什麼不能運用「雙語互用」的優勢,來教任何一科,包括所謂的「國語」(正式名稱應該是Mandarin)?
話是這麼說,但「口說無憑」;讓我舉一課國語來設想,設想可以怎麼用「雙語」教「國語」。因為這是大家從來沒有想過的,一開始會覺得驚疑不定是當然;那就容我提醒,既然滿心狐疑,那就表示,一定還有其他各種設想,等著大家去發揮。
這一課是翰林三下的第二課,課名叫做「明天再寫」。內容精簡如下:
有三天假期,媽媽叫小孩先寫功課,但小孩一直說「明天再寫」;拖到第二天,小孩想吃水蜜桃的時候,媽媽就說「水蜜桃明天再吃」。小孩說「水蜜桃都快放爛了」,媽媽說「我是跟你學的呀」。然後,小孩就紅著臉跑去寫功課了。(註)
面對這樣一篇課文,雙語給我們的第一個提示就是,是不是可以先不要把「國語」當「教訓」,單純把它當成一篇文章或故事來閱讀,或「欣賞」,正如英語國家的師生正常會做的那樣?這就是前文所說「雙語不等於教英語」的意思,它還為我們帶來兩種文化的認知和探索。
放下小孩不寫功課的罣礙,就可以看到這個故事有兩個要點:一是媽媽用了一個analogy (類比),二是小孩因而陷入了一個dilemma (窘境);還可以看到一個關鍵句:
I learned that from you.(我是跟你學的)。可以解釋一下,不把「小孩受教」當成一個要點,並不是為了躲開教訓,而是因為故事中的小孩並沒有真的學到什麼,只是從dilemma 中逃走而已;另外,不把「明天再寫」當關鍵句,不是因為最後小孩還是寫了功課,而是因為故事的重點並不在此。
這樣,我們便可以選定要引入的英文,即前段那兩個字和那句話。但把英文獨立出來先教,並不符合雙語的精神;如果是在教課的過程裡呈現,應該比較自然。
所以,可以先讓學生討論主角在「跑去寫功課」之前,心中感覺怎樣?當然是感覺不好意思(有臉紅為證),但為什麼不好意思呢?(應該和水蜜桃有關)。在這個討論的過程裡,如果學生能說出「左右為難」、「下不了台」等等詞語,老師便可趁機解釋,這在英文裡叫做 dilemma。
接下來,就可以不斷運用這個「新鮮」、「好玩」、「讓人充滿想像」的字,繼續討論這個議題。例如,出個選擇題:
主角之所以 faces a dilemma,是因為:1.想吃水蜜桃;2.不肯做功課;3.把事情拖到明天;4.自己的兩個要求相抵觸。
或者,讓小孩另編一個情節,也給媽媽佈一個dilemma。依我們的經驗,對於為難大人的事情,學生總是能力高強;例如,他們可能會說這樣的故事:
小孩故意把牙刷放在餐桌上,等媽媽來碎唸的時候,就說「我是跟爸爸學的,因為他老是把襪子丟在地板上」。
這個時候,老師就可以順便說出那個關鍵句:I learned that from Dad.,正如課文中媽媽說的:I learned that from you.,讓小孩在討論中盡量使用這個句子。
充分討論了dilemma之後,老師便可以轉入新話題:把功課,寫,明天,水蜜桃,吃,爛掉,等詞打亂寫在黑板上,讓小孩把它們「兩個兩個對起來」,同時說明:
媽媽佈那個dilemma,是透過把兩件事情「對照」來看,現在就是請你找出黑板上的哪個詞,是和哪個詞「對照」的。
然後老師便可以說,用「對照」的方法,表達自己本來想說的話,就叫做「類比法」,英文是 analogy 。
有人會懷疑教小孩dilemma, analogy這種字,會不會太難?生活上根本用不到?其實,會感覺難,是過去用中文教單字的經驗,現在放在課文討論的情境中,討論一課才學兩個字,就不難了。另外,雙語之所以要落實在各科目,就是為了平衡傳統英文課只教「生活英文」,不教學科英文的缺失:dilemma, analogy 這兩個字,都是「語文學科」裡的通俗字,正如國語課也會強調明喻,隱喻,將來都可以同時用 simile和metaphor 來講。
接下來,便討論課文中媽媽用的analogy似乎有一個問題,即:水蜜桃的爛掉,不知要對照功課的什麼?這是整個討論的關鍵,因為,照理說,功課放到明天並不會壞掉而「不能寫」。媽媽認為功課應該每天寫一點,或提前寫完,自有她的理由;可是,她自己的analogy,剛好把她應該表述的理由抹掉了,結果,她是靠著讓小孩掉入一個dilemma而獲勝的,也正因為如此,在這個故事中,dilemma真的是事情的要點。
最後,當然地,也要請學生編幾個analogy 來「實用」一下;可以想像課堂上的討論會多熱烈,但我們期待學生可以有這樣的「創作」:
主角faced a dilemma。苦思半天,就跟媽媽說,那我今天就不吃水蜜桃好了;等媽媽只能說「好」之後,便可以跟媽媽說:
那功課我就明天再寫囉── I learned this from you!
以上,是「雙語教國語」的一個例子,諸君以為如何?(如果有人還在想把課文翻成英文來教,容我提醒,那就會變成「把部份的國語課變成英文課」、「讓英文課侵佔國語課」,而不符合雙語的精神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