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貞(人本430國際不打小孩日主視覺設計)
咦?要從哪裡說起呢…
多年前我在森小試讀梯遇到一個活潑的小二女孩和她的哥哥,他們聽說這邊的老師不打小孩,眼睛發亮的跑來問我:「老師!真的嗎?怎麼這麼好!」女孩指著牆角的竹掃把說,她以前有被用掃把打過唉!哥哥在一旁點頭補充,老師有時候用掃把頭,有時候用棍子這邊…。我一直記得那個晴朗的午後,知曉小小身體承擔過的,以及他們發現「原來有這樣不一樣的大人!」的驚喜。
第一屆台灣國際不打小孩日嘉年華遊行時,我還是人本札記的編輯,遊行分成好幾個隊伍,例如「不打小孩打電話」、「不打小孩打棒球」。那時我是「不打小孩打招呼」的隊員,我們在大購物車上架了彩繪的大牌子,戴著五彩頭巾,在臉上畫著彩繪、貼上不打貼紙,開心的走在新生南路上。回想起來,後來做的430圖像,帶著嘉年華的感覺,就是來自首屆活動的歡樂印象吧!
一直以來我都很愛塗鴉,中年離職徬徨進修,寫過一篇台灣體罰新聞中的兒童論述的碩論,後來才去學習童書插畫創作,所以我也常常想著,可以怎麼透過圖像,傳達不打的理念呢?最終我以設計者的身分,與「不打小孩」一起前行。
幾年來,印象最深的,是基金會夥伴們的堅定與創意,踏實的扎根與連結。從國際研討會、嘉年華遊行、跳蚤市場、募資徽章、影展、文創小物、做出寫滿「打造愛的家,我不打小孩」的紙膠帶給大家貼在聯絡簿上,還有不打公車、ATM廣告、在不同場所看到「不打基地」標章的驚喜…。能夠透過圖像出一份力,真的十分開心!
每個人的情況與機緣都不一樣,所以我非常喜歡不打小孩日的溫柔邀請:「試試看,至少一天不打小孩,也許你會發現接下來的每一天,你都不需要打孩子了。」「不需要」並不是說,小孩變得「完美」或是大人變得「很會」,而是一個把主權拿回身上、不以暴力作為方法的轉念,願意開啟更多的可能,與孩子、與自己,建立新的關係。希望透過畫中的小人兒們,為大家加油,打氣,不打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