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日她從頂樓跳了下去──崇明國中跳樓事件(下)

那一日她從頂樓跳了下去──崇明國中跳樓事件(下)
note.detail.update
2022-05-01
note.detail.writer

◎ 張萍

前情提要

彩虹,一個從小就讀國樂班,甫得全國中阮特優第三名的女孩,在國三上的某日,他寫下自白書後離開學務處,從五樓墜落。事後,教育局將此事定調為自我傷害。

 

奇貨可居

彩虹跳樓後的頭十八天,媽媽簡直像行屍走肉般只牽掛孩子是否能保住性命,一直很低調,卻被肉搜出來。

為什麼是被害者被肉搜?因為太好用了。每個人都想藉著他人的生命來喊出自己的主張。

利用媽媽想探求真相的心情,議員開了陣容龐大的記者會,攻擊學校霸凌、歧視新住民配偶。媽媽直到記者會現場,才知道有上百位中國配偶、頭綁著反歧視布條,拿著一些反霸凌標語。她連忙請她們拿掉,但整個事件的焦點,已經被模糊成對新住民的霸凌。媽媽雖然一再對記者澄清:這不是霸凌,她要的是真相。但終究還是成了政治鬥爭的工具。

某報載「中國國民黨總統參選人朱立倫今天前往台南,探望女兒跳樓的單親陸配,承諾會全力協助。他也說,台灣社會要面對、理解如何接受新住民。」其實,朱立倫包了一萬元紅包、待了十分鐘,後續也沒有提供任何協助。

家長志工開始跟媽媽劃清界線,還投書市長信箱指控媽媽;學校也停止了募捐。連加護病房的護理師都說:「這小孩的媽媽是要老師死的!」

一場意外,只因為發生在大選期間,悲劇變成工具,或許值得慶幸的是彩虹還躺在床上,意識不到這一切的荒唐。

 

孤單的醫療、復健與討公道之路

11月中,我和人本副執行長謝淑美去護理之家探視母女倆。

孩子眼睛閉著緊抱香蕉布偶躺在床上,非常沒有安全感,容易驚恐;媽媽無力請看護,疼孫的外婆連忙從中國東北趕來,陪在身邊輪班照顧。

媽媽說:「醫院本來在第二天要裝葉克膜,能救回來是奇蹟。」

從診斷證明看起來,孩子至少動了三次手術:「1. 創傷性雙側肺部挫傷。2. 創傷性右遠端肱骨髁上粉碎性骨折。3. 不穩定型骨盆腔骨折併出血性休克及右腓神經受損。4. 創傷性左脛腓骨骨折。5. 發燒,疑似肺炎。需要專人看護三個月,復健一年。」醫師告訴媽媽:「右手開刀時,一打開皮肉,骨頭就劈啪劈啪的掉下來…。」以後或許可以坐,但可能無法站立或行走,已領了重大傷病卡。(註1)

媽媽提到,導師康德音是一般音樂老師、不是國樂老師。國一時,曾有家長向學校抗議,不滿導師非主科老師。媽媽說:當時自己是縮頭烏龜,覺得自己孩子可以度過三年就好,並沒有加入其他家長的抗議行動,沒想到卻發生這樣的事情,如今只希望校園安全能加強,不要再有孩子付出代價了。

但這個樸素的願望卻也沒能實現,而更大的傷害還在後面。

 

二度傷害——不想看到真相的官方調查報告

事發不到一個月,台南市政府在沒有訪談彩虹下,就急著發布「針對崇明國中國三學生攻擊老師進而自我傷害事件調查結果說明」,從這個標題就可以知道學校不會有責任、老師們不會有責任,一切都是孩子的錯!

報告對衝突的源起避而不談,關於5樓的部分,官方宣稱:「依據C師表示,當時係要返回所負責的班級,看學生午休狀況,途中看見案生坐在花台上,當下即前去詢問案生,並以為其在撿東西,及叮囑其外面很危險快點回來,案生對C師微笑著說我馬上回來。C師不疑有他,因急著要回到自己班級,而繼續往班上走。」

孩子則說:「我跨過去的時候,有幾個小朋友從我身後走過,看我幾眼,之後有個男老師找我說話,我那個時候太生氣了,我忘記他跟我說了什麼。〈問:那妳那個時候是哭的還是笑的?〉我當然是哭的,因為我真的很生氣。」

沒有受害學生的說法,對於重要事實也避而不談。整篇僅呈現學校、教師片面說法的調查報告,甚至在調查過程上也有違正當程序,社會大眾就接受了這樣的報告嗎?

幸好沒有,台北大學社工系老師陳祖輝投書媒體,指出這份報告「欠缺同理心與保護主義式的撇清責任關係」「調查報告結果卻強調,導師輔導沒有不當,難認定行政疏失,此語明顯是在保護導師本人,實際上學生卻是在沒有被保護的機制下跳樓,就這部分更凸顯報告官腔化與不夠同理心。」「就悔過書所透露的訊息,調查報告並未深入調查,也沒有解釋學生為何會想跳樓?這些關鍵卻啟人疑竇的問題沒有被解開,既無法對受傷學生家屬發揮療癒與撫平傷痛的效果?又感受不到教育局想將真相好好透明化處理的決心」…(註2)

 

沒有違反,沒有因果──法院與公道有多遠?

學校和市府既然已經無法期待,我們只能向監察院陳情,並提出國家賠償。監察院對崇明國中與台南市政府教育局提出了數點糾正,包含違反處罰之正當法律程序、將事實陳述書作為自白書使用、老師居然不將坐在欄杆外的學生勸回來就離開…(註3)

洋洋灑灑寫下的調查報告,卻被台南的法院認為,監察院的調查不足以當作有利原告認定的證據,也就是說,對於一個老師看到學生坐在五樓欄杆外的花台上、面朝外且雙腳懸空,法院不認為老師有責任把孩子勸進來或拉進來。

駁回國賠的理由,台南法院是這麼說的──

 

對康師:

無法舉證康師言語侮辱小孩和媽媽;康師有向小孩說明違反班規等,及要求做好值日生工作,是小孩不接受,還拿蘋果丟老師、抓其衣領、拳頭揍其腰。康師沒有違反相關規定。

 

對路過的黃師:

黃師有主動上前關心小孩、提醒她快離開,黃師已盡叮嚀提醒義務;黃師不知道小孩跟老師曾有爭執、寫陳述書等事,因此小孩坐在花臺的原因,不是黃師所能預判控管,且小孩看起來沒有異狀,實難期待黃師能預見她要跳樓進而採取防範措施;小孩已國三,有辨別是非危險的能力,她故意翻越欄杆坐在花臺上,如果黃師沒有經過、跟她交談,也不排除小孩會墜樓,因此黃師沒有力勸、確認小孩離開花臺之不作為,與小孩墜樓沒有相當因果關係。

 

對生教副組長許師:

叫小孩寫陳述書是合理管教;許師說小孩當時情緒平穩,且小孩也國三、無陪同上廁所之必要;他有關心小孩,還提醒小孩要寫具體詳細,沒有不聞不問未盡注意義務,雖在小孩去上廁所後,許師沒有看陳述書、未能即時發覺陳述書內容,也不能認有不作為怠於執行職務。

 

學校公設:

且花臺非輕易能踩踏而上,學校也將該處列為危險區段,有相關規定及公告,已為相當措施;依小孩當時智識程度,能知其行為危險,她自己跨過去而墜樓,無法國賠。

沒有違反,沒有因果,不能認有,無法國賠。

我們看見了法院與監察院的距離,比想像中更遠,討公道這條路也注定成為一場遠行──案子上訴台南高分院被駁回後,目前上訴最高法院中。

但2019年,台南永康另一所國中的一年級女生(班代)被老師羞辱後跳樓,而她沒有被救回來…

 

 

1. 三年後,我看到彩虹可以站起來走向我時,眼淚差點掉下來。媽媽和外婆的努力,創造了第二個奇蹟!

2. 陳祖輝教授的媒體投書。請掃QR code1。

3. 監察院調查報告。請掃QR code2。

QR code1
QR code2

note.detail.more

教育與文化的轉型正義
教育與文化的轉型正義

教育與文化的轉型正義是什麼?

編輯部 2025-07-01

上學,小孩該讀哪一本?——國中小教科書的轉型正義之路(上)
上學,小孩該讀哪一本?——國中小教科書的轉型正義之路(上)

過去的是事件,留下的卻是不能遺忘的議題

足三里 2025-07-01

體育班,與,轉型正義
體育班,與,轉型正義

突然丟出某個定義的時候往往就是說教的開始。

李昀修 2025-05-01

教育與文化的轉型正義
教育與文化的轉型正義

教育與文化的轉型正義是什麼?當有這個問題的時候…

編輯部 2025-03-01

教育的轉型正義在哪裡?以升學主義為例
教育的轉型正義在哪裡?以升學主義為例

本文的討論將從升學主義出發,爬梳其歷史背景

居禮乎人 2025-02-27

「你今天被記過了嗎?」──讓我們都記得座談會裡的學生心聲
「你今天被記過了嗎?」──讓我們都記得座談會裡的學生心聲

臺中市立豐原高中於去年(2023)2月發生學生輕生事件…

張睿銓 2024-09-01

體育選手心內話系列5──合球體育生:我無法視而不見。
體育選手心內話系列5──合球體育生:我無法視而不見。

我真的受不了了,所以我要說出來。

鄧嵐心 2024-07-01

為何不支持體育班?──一位體育教練的自我療傷之路
為何不支持體育班?──一位體育教練的自我療傷之路

出身體育班的她卻說:「以我個人而言,其實不支持體育班。」

李昀修 2024-07-01

體育選手心內話系列2──籃球體育生:我其實對被打無感了
體育選手心內話系列2──籃球體育生:我其實對被打無感了

採訪/李昀修 2024-04-30

體育選手心內話系列3──籃球體育生:我有說過她拿碼表甩我的頭嗎?
體育選手心內話系列3──籃球體育生:我有說過她拿碼表甩我的頭嗎?

採訪/廖佩汝 2024-04-30

體育選手心內話系列4──羽球體育生:大家都說,等上國二就可以好好發揮(管學弟)了
體育選手心內話系列4──羽球體育生:大家都說,等上國二就可以好好發揮(管學弟)了

採訪/李昀修 2024-04-30

那個被羈押的校長:三十年的小鎮狼跡
那個被羈押的校長:三十年的小鎮狼跡

三十年來,有位校長持續的性騷學生,那是他們的夢魘...

張睿銓 2023-10-27

體操選手的受訓環境,仍有待轉型正義
體操選手的受訓環境,仍有待轉型正義

抱著成為奧運體操選手的夢想,十歲起離家集訓。但等待她的卻是

廖浩翔(多倫多大學社會正義教育學系碩士生 2023-03-31

囝仔人有耳無嘴?
囝仔人有耳無嘴?

從人本校園問卷調查看校園兒童人權現況

編輯部 2022-12-01

從人本校園調查問卷看台灣兒少表意權的真相
從人本校園調查問卷看台灣兒少表意權的真相

2022年校園兒童人權調查結果與分析

江思妤 2022-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