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郁璇(台北辦公室校安暨秘書組祕書)
我在人本教育基金會工作至少五年了,一直負責校園申訴,處理校園中的不當對待、違法管教等。我常覺得,校園是個很特別的地方,只要進到這裡,時間似乎會過得特別的慢,然後人的判斷會變得不清楚,是非觀念也容易變模糊。很多時候和家長的交談,要做的不是釐清教育法規、申訴流程,而是要幫家長打「強心針」,告訴他們,學校這樣真的不對,老師不可以這樣對待孩子…。
我曾碰到一位家長,因為他的小孩比較散仙,常常被老師留下來補作業、補訂正,有時甚至過了午餐時間。老師便將自己沒吃完的便當,要孩子帶回家給家長清理,讓家長知道「老師為了管教你都沒時間吃飯」。這位家長還老老實實地幫老師洗了一個學期,才在和其他家長聊天時,察覺不對勁,最後寫聯絡簿告知老師:以後老師的便當盒請自己洗。
這樣的事情如果發生在工作場所,很可能構成職場霸凌。當事情發生在學校時,為什麼我們的警覺器會自動失靈?很多會讓我們氣憤、感到被羞辱的對待,家長卻還是客客氣氣地回應?甚至連投訴都不敢,似乎深怕引起對方的一絲不快。即使這位家長是科技公司主管,他仍無法如常反應。
我們的教育經驗裡,以「學習負責」為名而衍生出的各種不合理要求,幾乎是無限上綱,而我們習於服從。在這樣氛圍中成長,我們如果沒有重新檢視這些歷程,便不會發覺那些以成長為名的荒謬。例如:上課遲到為什麼要罰抄寫課文?寫不完的作業為什麼不能回家再補完,而是要被罰不准下課?可以因為我上課不專心,就把我的桌椅搬到教室外面上課嗎?為什麼染頭髮、穿耳環就代表不認真學習?
並不是長大成人,那些影響就如煙散去,當自己成為家長,碰到老師同樣無限上綱的要求,我們又再次變回那個不知所措的孩子──這就是為什麼我認為學校的時間過得特別慢。
所以,當我們對學校老師的作法感到頭痛,而小孩也很痛苦的時候,我們要意識到,這就是不當對待。如果我們被自己過去的經驗所侷限了,可以問問自己:曾經有受過/有看過這樣的要求或對待嗎?有的話,當時的感受是什麼?如果同樣的情節發生在學校以外的地方,還會覺得有道理嗎?
當我們充分消化自己在校園的受制約經驗,不只有助於了解自己,也有助於處理孩子在學校的事情;透過自我梳理的過程,得到了一個眼光,可以看到教育體制的侷限和不足,也才有機會在學校或老師提出跨越紅線的要求時,自動察覺。
這也是我對於人質現象的思考。希望這些思考有助於大家,不要再被綁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