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青春養成記》看父母親的兩難選擇:人熊分離?還是人熊合一

從《青春養成記》看父母親的兩難選擇:人熊分離?還是人熊合一
截圖自迪士尼影業《青春養成記》預告片
note.detail.update
2022-05-01
note.detail.writer
吳東彥

◎吳東彥(諮商心理師)

許多以女性為主角的故事中,都會出現一段「紅色警戒」。例如:白雪公主吞下了紅色毒蘋果後,便昏死過去;睡美人則是被紡錘所扎,流下鮮紅色的血液後,就此陷入長眠,但是她們也因此遇見生命中那個對的人。看似,「紅色警戒」的到來,起先會給人帶來麻煩,但若能克服其中的難關,故事主角也將從中獲得新生。

《青春養成記》中的美玲似乎也是如此。她在某一天早晨,看見鏡中的自己突然搖身一變成為紅色熊貓,著急的她為了掩蓋真相,卻讓媽媽誤以為美玲的月經(紅色)已經到來。原本就相當關愛美玲的媽媽,此刻更是擔心美玲被外面的危險世界所誘騙,因而加倍努力地將美玲禁錮在幸福家庭的牢籠之中…。

 

紅色警戒

「紅色」會讓你想到什麼呢?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紅色有時候象徵強烈的情感,包含:憤怒或情慾等(註1、2、3)。  

當父母親看著原本天真、活潑又可愛的孩子,在進入青春期後,竟然開始出現以往所不曾出現的憤怒與叛逆,或是竟開始對欣賞的對象出現情慾時,這都很可能讓許多父母親開始煩惱,擔心孩子會受到這些情緒的影響而失去控制。此時,這些父母親便可能在焦慮不安的情況下,開始嚴加控管孩子的言行,避免孩子誤入歧途。就如同劇中的美玲,起先只要出現強烈的情緒,就會瞬間變為一頭紅色熊貓。為了不讓美玲露出「熊」腳,媽媽如履薄冰地看顧著美玲的成長,並且嚴加控管她與同儕、男性的互動。甚至,媽媽在美玲上學時,在校外緊盯著美玲的一舉一動。換句話說,當媽媽知覺到美玲心中開始出現叛逆的心態,或是萌生對男性的情慾時,媽媽心中開始亮起紅燈,並警戒地盯著美玲的一切生活。從這邊可以看見,對於許多父母親來說,他們會下意識地否認孩子已經進入青春期的事實,並期待孩子會永遠像以前一樣,持續扮演父母親心中的乖寶寶。

「紅色警戒」的到來,不僅給家長帶來挑戰,對子女而言,也是一件相當不容易的事情。在劇中,面對著媽媽的嚴加控管,美玲一方面雖想獨立自主,另一方面,她也擔心自己一旦不再對媽媽唯命是從,不再活於媽媽的期待之中,她是否仍舊是媽媽的心肝寶貝,她能否繼續獲得媽媽的愛?兩難的情況下,她也只能無奈地陽奉陰違。在媽媽面前,她繼續扮演一個乖女兒;但只要離開媽媽的視線,她卻可以恣意變成媽媽不想看見的「熊樣」。

因此,紅色警戒的出現,對親子雙方而言,都是挑戰。對父母親而言,孩子所出現的叛逆、憤怒,以及情慾,是父母親所害怕看見的;對孩子而言,在種種情緒與本能的催化下,他們開始想要脫離家庭生活,做著那些原先不為父母親所允許的勾當,但卻又同時擔心受罰,或是失去父母親的愛。

 

家庭與同儕的雙重歸屬,同等重要

當美玲第一次在學校不小心露出「熊」腳時,她慌張地逃回家中。其實,這是許多進入青春期孩子的寫照。

許多青春期的孩子雖然總是急於離開父母親,想到外面的世界玩耍,但當他們遭遇困難與挫折時,仍舊會回到家中求援、避難。然而,青春期孩子想要的,並不只是家庭這個避風港,他們同時也需要同儕之間的互相歸屬。

慌張逃回家中的美玲,久久無法恢復人類的樣貌。但是,因為幾位好友的接納,她又再度變回原本的人樣。在那之後,每當美玲產生情緒波動時,她只要回想著自己與好友之間的快樂回憶,她就能夠讓自己再度恢復平靜,不再失去控制,變成紅色熊貓。因此,比起父母親的禁錮,同儕所給予的情感支持,有時似乎更能遏止美玲的失控。

相當有趣的是,當美玲在學校變身成為紅色熊貓時,她的「熊樣」非但沒有嚇壞同學,反而藉此賺來一大筆零用錢。我想,編劇在這邊所要傳達的,或許是:對於青春期的孩子來說,同儕的接納有時是比任何東西都還來得重要的財富吧!

只是,若父母親此時遲遲不願放手,甚至想要讓自己成為青春期孩子的唯一避風港,並且在不自覺的情況下,開始跟孩子的同儕們競爭比較誰比較重要,或是試圖阻斷青春期孩子與同儕之間的友誼,有時,這樣的舉動反而會更把孩子推向同儕。並且,孩子心中的那頭紅色熊貓並不會就此消失。反之,青春期的孩子很可能就如同美玲一樣,在他們偽裝的乖寶寶面具底下,心中的那頭熊貓可能會在同儕群體當中,不斷受到鼓舞而壯大。

 

先歷經失望,才能達到圓滿

面對青春期孩子的成長,親子關係若要有所蛻變,親子雙方對彼此的「失望」,或許是必然的路程。

媽媽必須接受自己對美玲的失望,接受美玲不再唯命是從,接受美玲也會對愛慕的對象出現情慾,或是接受美玲也有叛逆、說謊的一面。這對媽媽來說,又談何容易呢?當媽媽發現美玲原來一直都在背地裡搞鬼,為了與好友參加演唱會而忤逆自己時,憤怒至極的媽媽搖身一變,成為巨大的母熊,開始斥責美玲的不是。但是,對於青春期孩子的父母親來說,如何在對孩子失望後,仍能有效安撫並管理自己的情緒,不因此而惡意攻擊孩子,是至關重要的。

與此同時,美玲也必須接受自己對媽媽的失望。美玲慢慢發現:那個一直深深愛著自己的媽媽,原來在自己的成長路途上,並不會百分之百支持自己的所有選擇,因此,她開始對媽媽感到失望與憤怒。然而,美玲卻又同時擔心這些情緒的出現會摧毀原本完好的親子關係,於是,她選擇壓抑自己的情緒。換句話說,對青春期的孩子而言,如何在經歷一番抗爭後,成為自己,以及持續當個父母親眼中的乖寶寶之間,總是難解的衝突。

但是,也正是透過親子雙方對彼此的失望,他們逐漸能看見,並且學習接納對方「真實的樣貌」,而非把親子關係建立在天真且不切實際的幻想上。

 

人熊合一

被紅色熊貓附身,是這個家族中的女性,無法逃脫的宿命。這些女性選擇用來救贖自己的方式,是將熊貓的詛咒禁錮在法器當中,不再讓祂繼續出現。有趣的是,縱使進行了禁錮儀式,這樣的宿命卻依舊持續傳承到下一代,而沒有就此截斷。這或許象徵著:這個家族所世代流傳的,是母女關係的代代複製。美玲的媽媽盼望美玲能夠一直當個乖寶寶,正猶如媽媽在年幼時,也希望自己不要讓美玲的外婆失望,但是這種迎合母親,卻犧牲自我的選擇,雖然換來了母女關係的表面和平,但同時也換來了彼此之間的疏遠距離。

美玲則是勇敢地做出不同的選擇。她決定留下靈魂深處的那頭紅色熊貓。

美玲的人生有因此失去控制嗎?看似沒有。反之,她達到了「人熊合一」的境界。她可以隨心所欲的幻化為熊,或是變身為人類。這個決定不只替她贏來許多財富,也同時贏得了家人與同儕的接納。

 

接納心中的紅色熊貓

正如文章一開頭所說的,如果紅色熊貓象徵著每個青春期孩子心中那些被視為禁忌的情緒、愛慾、性慾等,許多父母親有時會基於保護子女的心態,期盼子女要壓抑、禁制自身的各種本能及慾望。但是,人生來本就有七情六慾,若這些舉動反而讓子女在父母親面前,不敢表現出真實的自己,此種父母親原先想要保護子女健康成長,卻反而在無形之中拉開了親子關係的距離,這豈不是相當不值得嗎?

因此,父母親或許可以思考:如何在保護孩子健康成長的前提下,同時也能維繫親子之間的情感。但這要怎麼做呢?

或許我們可以借鏡《青春養成記》帶給我們的啟示,當紅色警戒的燈號亮起,父母親若能夠允許孩子心中的種種情緒的存在,並同時引導、協助他們逐漸達到人熊合一的境界,亦即:讓他們有機會先深入認識各種情緒及慾望所代表的意義,進而學習如何與其共處,好讓他們能夠在不同的情境下,都能以最為恰當的方式來展現自己。

在這個歷程中,父母親也可以花些心思,覺察自己是否因為孩子進入青春期的發展階段而過度焦慮。此時,父母親可以先停下腳步,反思自己究竟在擔心什麼?害怕什麼?而在面對子女的青春期發展時,我們真正想要教給他們的是什麼?一旦父母親自身的焦慮降低了,不再將情緒與本能視為一種禁忌與罪惡時,或許我們也就能夠教導子女如何用健康的心態去面對與認識自己。

note.detail.more

《媽的多重宇宙》:當內在的分裂得以整合,關係中的矛盾便得以化解
《媽的多重宇宙》:當內在的分裂得以整合,關係中的矛盾便得以化解

唯有當秀蓮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才能看見並接受真正的Joy。

陳姝蓉 2023-03-31

《媽媽加我等於十》:母職是一種選擇,而母愛需要學習
《媽媽加我等於十》:母職是一種選擇,而母愛需要學習

兩位「不理想」的母親與他們的小孩,讓我們再次思考母職

陳姝容 2022-12-01

為父進行式》: 我們的社會,準備好讓男人當「奶爸」了嗎?
為父進行式》: 我們的社會,準備好讓男人當「奶爸」了嗎?

男人要成為父親,有時比女性要扮演母親,更加困難。

吳東諺 2022-11-01

《獵狼連線》:我既是,又不全是個「性侵害倖存者」
《獵狼連線》:我既是,又不全是個「性侵害倖存者」

安妮在網路上結識了16歲的查理。幽默風趣的查理很快地就擄獲…

吳東彥 (諮商心理師) 2022-09-01

《爸爸的便當是世界第一》:從日常中見證親子的愛與連結
《爸爸的便當是世界第一》:從日常中見證親子的愛與連結

高一時爸爸發現小綠營養不良,而決定開始幫女兒準備便當...

陳姝蓉(諮商心理師) 2022-08-01

《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解析:往內求的愛,才能真正療癒孤寂
《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解析:往內求的愛,才能真正療癒孤寂

「愛己」與「愛人」是並行不悖的。在把自己丟入愛情之前...

吳東彥(諮商心理師) 2022-07-01

一夜之間被沖走的青春——談「瀑布」中親子角色的反轉
一夜之間被沖走的青春——談「瀑布」中親子角色的反轉

沒有人是準備好,才成為思覺失調病患的照顧者…

陳姝蓉 2022-06-01

從《青春養成記》看父母親的兩難選擇:人熊分離?還是人熊合一
從《青春養成記》看父母親的兩難選擇:人熊分離?還是人熊合一

如何在保護孩子健康成長的前提下,同時也能維繫親子之間的情感?

吳東彥 2022-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