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佳羚
上個月提到我如何以家長的身份陪伴孩子學習瑞典文,此篇我將分享瑞典這個國家如何照顧不會瑞典文的學生。
不能在教室裡成為局外人
我們剛到瑞典時,路比先參加暑期課後照顧班,主要活動都是玩。因此,雖然她無法用瑞典文溝通,但在情境中用猜的,加上肢體語言,也都能跟同學一起玩。
開學前,校長跟我說,孩子目前的瑞典文程度會讓她因為聽不懂而成為班上的局外人。然而,沒有人應該成為課堂裡的局外人。因此校長尋求教育資源中心的支援,讓孩子早上到專為外國小孩的瑞典文班上課、下午回到她的小學跟班上同學一起參加課後照顧,以利她未來可以在與同學熟識的基礎上,順利融入班級。
福利完善的瑞典文班
在隆德,許多大人小孩都騎單車上班上學,為了讓我接送方便,我們跟教育資源中心討論孩子在兩個不同學校間的交通接送,最後決定早上由我先陪小孩騎單車到她的小學,再由計程車送她到瑞典文班;中午則由計程車送她回學校,我下午再到小學接她。而衍生的計程車資則由市政府買單,無需由個別家庭負擔。
在瑞典文班,師生比是3:7,而且所有教材文具都不需自行準備,因為瑞典政府考慮到有些移民家庭剛到新的國家,經濟能力難以立刻達到一般的水平;或如2015年秋歐洲面臨敘利亞難民潮問題,許多難民小孩是隻身突破重重危險才來到瑞典,住在暫時的避護住宅裡,更需要學校的支持。這些難民小孩即便還沒拿到正式身份,也因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而在瑞典享有基本兒童人權,其中包括居住權、教育權及經濟權(難民小孩也可以領到兒童津貼)。
原本至少要在瑞典文班待半年到一年,小孩才能回到一般課堂,但瑞典文班讓路比只在那裡兩個月,以便把更多名額讓給難民小孩。
學校的協助措施
當路比從瑞典文班回到一般課堂時,學校認為她若在此時學英文,會對瑞典文學習造成干擾,因此彈性安排讓她不跟其它同學一起在小學三年級開始學英文。英文課時路比則跟另一位老師進行一對一的瑞典文學習。而瑞典學校提供給每個小孩每週的母語學習時數,則改為由母語老師用中文向她解釋瑞典文,讓她更澄清「以瑞典文學習瑞典文」時無法完全理解的疑惑。
而學校的語文教育則與兒童文學緊密結合,運用文學作品成為教材,讓小孩在閱讀中提升語言能力。老師選定圖書後,由學校圖書館提供給學生書。老師出的功課為一週讀一章,找出這章不懂的三個單字,在課堂小組討論時用自己的話來解釋這些單字。後來還有一週一次的剪報文章伴隨回答問題,有一次剪報還提到了台灣的颱風,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路比,老師特別找了與台灣相關的新聞讓孩子閱讀。
學校的語言教學也著重運用語言探討各類議題,並在文學閱讀中提升創作與文學鑑賞能力。例如老師選的是動物權益的書——故事描述小孩想養狗,他的哥哥幫他在網路上買的狗竟是走私的,而讓孩子思考寵物飼養過程中如何友善動物。
此外,老師也不會在考試時力求「完美」——在每學期末的「個別發展談話」 時,老師告訴我,當她看到路比某些拼字錯誤,不會全部指出來,因為她判斷路比可以用發音來拼字,而非一個字母一個字母地死記,所以某些拼字的小錯誤是正常的,不需要用「滿江紅」來扼殺孩子的自信。由此也可看出瑞典老師著重的是看孩子錯在哪裡、是否需要幫忙,這才是考試的重要意義。亦即,考試不只讓大人知道孩子會了什麼,也要從孩子「錯在哪裡」來了解她是怎麼想的、如何錯的,才能在重要的徵結點幫助她。
彌平社會差距、鼓勵融入的社會制度
一開學我曾問老師,先前用什麼教科書,我可以在家先讓路比補足沒念到的兩年課程。老師當時回答我,她們都讀兒童文學,因此我不需要幫孩子補足什麼。後來在老師的教學中,讓我見識到老師的語文教學如何結合兒童文學。同時,老師也清楚讓我知道:讓孩子學會學校使用的主流語言,是學校老師與社會的整體責任。
在台灣,常聽聞有些朋友的小孩從國外回來,中文基礎不好,以致數學、社會科考不好是因為中文不好的問題,但台灣的學校並沒有給予相應的協助,而讓小孩獨自承受「成績不好」的挫折。然而,從路比的經驗可以看到,這樣的協助需要整體社會福利制度的支持——例如以瑞典文班協助孩子,學校則透過排課減少第二外語的干擾,並善用母語教師的資源;而老師著重閱讀的語文教學、注重個別差異且用心了解小孩的教學更讓孩子有自信地學習,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借鏡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