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思妤
前一陣子,朋友常要我推薦週末可以帶小孩去玩的地方,回答了幾次後我忍不住問,為什麼要一直找新的去處?「整天和小孩關在家裡,我會瘋掉。」朋友說,我故意反問「和小孩關在外面就不會瘋掉?」「其實…也會啦,小孩覺得去過的地方不想再去,我也覺得好像要去新的地方才有動力…不然為什麼要一直找新的地方?」原來,重點不是哪那裡好玩,重要的是,和孩子在一起時可以做什麼?除了顧吃顧喝顧安全。
「你要不要試試和小孩一起過愛智的生活?」我提議。朋友說:「我已經聽你的話不打小孩了,現在還要我過愛智的生活?!可以愛吃就好了嗎?」好在我們不是普通的朋友,我馬上說「也可以一邊愛吃一邊愛智,吃冬粉時和小孩討論綠豆是怎麼變冬粉的?發明粉絲的人是怎麼想到的?」朋友結束通話前說:「你們為什麼有那麼多話想跟小孩說?」
朋友說錯了一個字,不是跟小孩「說」,是跟小孩「討論」。愛智,這二個字從philosophy來,愛好智慧、追求智慧,對世上事物好奇,想要找到事物背後的邏輯…愛智的生活,不是要在生活上多做什麼,而是調整眼光,調整生活中和小孩互動的目標:和孩子講到話、討論到問題、大人小孩都發表自己的看法。
怎麼做?可以從以下三種問句開始。
要不要試試看…
和孩子一起研究一個什麼,並不是要進行嚴謹、論證的研究,只要不急著提供解決的方法,而是想著「不然,和孩子一起研究看看」就可以達到。
阿文有一次帶三歲小女兒去公園玩,女兒被蝴蝶吸引, 要媽媽抓給她。阿文不會抓,又不想拒絕小孩,她就把自己不會抓蝴蝶的事講給女兒聽:「我小的時候也很想抓蝴蝶,但我一直抓不到,我覺得蝴蝶的背後好像有長眼睛,我手輕輕一動,它就飛走了,你看,就是這樣,你要不要試試看…」女兒被媽媽的話吸引,二個人一起研究抓蝴蝶的方法。
最後母女二人還是沒有抓到蝴蝶,但小女兒學會了慢慢伸出手的方法,而且他們那次沒有因為排隊等溜滑梯而煩躁生氣,反而因為在花草間玩沒有被人打擾有一段難忘的愉快時光。
或許有家長以為,懂得很多的爸媽才有能力經營愛智的生活,其實,愛智的要點是陪孩子嘗試,不是非要帶領孩子找到正確的答案。孩子還小時對世界充滿好奇,很願意試試看或跟大人討論研究一個什麼,因為我們是他第一個詢問、互動的對象。本來孩子對世界的好奇應該隨著年齡能力增長越來越多,但事實卻相反,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我們習慣給孩子標準答案,也習慣只有一個標準答案。我們總是跟孩子講是什麼,如:吃飯前要洗手,但不跟孩子討論為什麼。有一位爸爸說「因為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我不知道答案,要怎麼跟孩子說?」,但,不知道,正是和孩子一起討論最好的機會。
父母不太會時,反而更能為孩子創造嘗試的機會,同時也更能在嘗試的過程中發展出意想不到的思考或能力。
你猜,為什麼…
大人不太會時,可以和孩子一起研究看看,大人很會時,更可以陪孩子一起研究,開拓孩子的眼界。
三重青少年基地有位孩子學騎單車時,只要抓後座的人放手他就跳下車,在場陪騎的人紛紛提供自己的經驗,學車的孩子忽然就說不要學了。基地的助教陪著學車的孩子,除了安慰他,還跟他說你知道最早的腳踏車長什麼樣子嗎?孩子看到沒有鏈條的車子,笑了出來。二個人從「為什麼要發明這麼沒用的腳踏車?」談到「為什麼想要學騎車?」再談到「為什麼抓的人一放手就跳下車」,孩子才說了實情——因為他會推一下,他一推我就害怕,每個人都來講可以怎麼做,但我就是做不到…最後孩子要求學騎車時,後面的人放手時不要推,不要喊,不要讓他知道。
為什麼要跟孩子聊最早的腳踏車?助教說,我覺得不會騎車的人會以為是自己的問題。跟他保證不是你的問題也沒有用,所以就帶他去看腳踏車一開始的樣子,讓他不要去想我很爛;一起研究腳踏車發明的過程,可以呼應他學騎車時的擔心或疑惑。其實,我本來還想跟他討論為什麼速度快比較不會晃,為什麼人和車子的重心可以合一…但他後來心情精神都好了,這個話題只能等下次。
在孩子情緒波動緩和之後,開啟心智的討論,不是為了逃避面對情緒,相反的,是透過相關的討論,調動認知、思考的機制,回應情緒,讓孩子有能力自己找到解方。
我覺得…,那你呢?
在人本青少年父母班,家長常問的問題之一是,小孩不跟我說話,要怎麼溝通?講師問爸媽平常會跟小孩說什麼,「玩手機時間到了」「考試考幾分?」「趕快去洗澡」…爸媽講完,大家都明白了,接著有人說:「如果連這個都不能講,那真的都講不到話了。」他說對了一半,不是不能講什麼,是如何多講一些。
我有一次在台北車站遇到高中生為社團成果發表會募款,我覺得這樣做不太對,回家特意講給唸高中的外甥女聽。外甥女問我:「為什麼社團成果發表會不能募款?畢業旅行都可以義賣或募款了。他們上街拉不到贊助就沒辦法舉辦成發,你們大人怎麼這麼小氣?」難得聽到外甥女說這麼多想法,我自動忽略被罵小氣的部份,說:「原來社團要辦一個成果發表會這麼困難,我都不知道。」話題打開來,我們談了社團成發的意義,學長姐成發可以要求學弟妹負責募款嗎?發起募款的人有什麼責任,捐款的人有什麼責任…最終我們沒有達成共識,外甥女覺得社團成果發表會上街募款是合理的,募不到錢社團自己會去想其它辦法;我覺得學校或社團老師有教育的責任,不應任由學生上街募款。重要的是,一起討論的當下,我們的確是思想上的對手,而不是阿姨與外甥女。
或許有人覺得,花時間和孩子討論事情,怎麼可以沒有達成共識或結論。但不要忘了,討論不會只有一次,也不應該只有一次。沒有達成共識,問題縈繞腦海時,生活反而比較不無聊——我和外甥女之後又因為其它事,開啟這個社團募款的話題。
愛好智慧的生活,人的生活
愛好智慧的生活,其實就是人的生活。
不只孩子對事物會好奇、想研究,想與人討論或分享,大人也是。過去大人只和大人互動,小孩也只能跟小孩討論,同一個事大人小孩的想法不同又沒機會了解,常常帶來誤解或對立,比如:小孩想弄清楚電風扇怎麼轉,卻被誤以為在亂玩。把「試試看」、「為什麼」、「我覺得,那你呢?」這三句話放進和孩子的生活裡,讓世界事物成為生活的話題,這樣一來,不管是去新的地方還是舊地方,親子之間都有話題可以互動,而且可以互相為師,愛好智慧的生活,可以過很久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