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家」「護妻」?──從奧斯卡巴掌事件談起

「顧家」「護妻」?──從奧斯卡巴掌事件談起
note.detail.update
2022-05-01
note.detail.writer
朱慧雯

◎ 朱慧雯

前陣子備受熱議的奧斯卡巴掌事件(註),有些人覺得威爾.史密斯(Will Smith)的一巴掌是為家人出氣,有些人覺得無論如何暴力都不對,但似乎沒有人問當事人Jada(Jada Pinkett Smith,史密斯妻)的感受是什麼?

這事件台灣與美國吹著不同的風向,台灣媒體多數將史密斯的行為詮釋為「照顧老婆」、「真男人」的展現;相反的,美國輿論多是不滿史密斯「公然施暴」,美國影藝學院更在事後祭出罰則,未來十年內,史密斯都不能再參加奧斯卡頒獎典禮。

家,可以這樣顧?

史密斯說自己是愛妻心切所以出手。當「顧家」成為暴力的「理由」,代表家庭的價值是「只要是為了這個家,做任何事情都可以」,甚至能得到社會的讚賞。

但有人指出,那一巴掌,剛好證實Jada其實很在乎掉髮這件事,愛妻之意反而成了人們笑話老婆的把柄,這樣的結果可以說是「顧家」嗎?我也相信Jada本人不會因為史密斯「為她出頭」,沖淡了被開玩笑的不愉快;倒是她事後的發言有些曖昧空間”This is a season for healing and I'm here for it.”(這是療癒的季節,而我準備好了。)需要被療癒的傷痕究竟是Chris Rock踩人底線的玩笑,還是史密斯不過問她而強出頭的暴力行為?

美國主張什麼家庭價值?

事發當天,有位網友在Jaden(史密斯兒)的推特上留言”Console your father and teach him to hold his temper. Mommy can take care of herself.”(安撫你的父親,教他控制自己的脾氣。你媽媽可以照顧好自己。)網友留言點出了另一個價值觀: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主持人開Jada玩笑,Jada可以用她自己的方式表達不滿,史密斯不應該介入。

但家人的事情怎麼可能與自己無關?家人被嘲笑,自己真的能以一個「獨立的個體」置身事外嗎?

所以史密斯到底該怎麼做?

符合比例原則下,當下可以在台下抗議這個玩笑,或在記者會發表反對意見,譴責主持人或主辦單位用疾病作為話題,但最重要的是「先過問妻子的意見」,不是因為「老婆最大」,而是因為她是你最重要的人,所以應該先問她的意見,瞭解她的感受,而且,她也就坐在你身邊。

若史密斯當下多問一句Jada的感受,知道Jada當下在意什麼、考慮什麼,二人之間可以因此更靠近,更親密,說不定會有更好的回應方式,讓影藝學院、主持人以及社會重視演藝圈消費人、消費疾病的問題,而不是只停留在暴力的討論上。史密斯的沒有問,等於放棄和太太同舟共濟的機會,獨自一人上場,讓人不得不猜想,他或許是為自己發聲(覺得自己被羞辱了),所以才上台打人。

二種輿論風向,可以帶給我們什麼思考?

小孩不是父母的資產,你的另一半當然也不是,家裡的成員每一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也都有感受與意見。在《恨意清單》或《夢想之地》裡,我們也可以很清楚的看到這樣的父母:花時間接送女兒上下學,卻一點都不想知道女兒有沒有被同學排擠;每天叮寧心臟有狀況的小孩不要跑,聽到醫生說小孩身體好轉時卻沒有開心…故事裡父母為孩子付出許多,但從來不問孩子,這是你需要的嗎?或許,所有的「我是為你好」從一開始,就是藉口。

如果史密斯對太太說:「欺負我妻子就等於欺負我」,就如同夢想之地的阿嬤跟孫子發出豪語說「我一定不會讓你死。」語言背後的情感,讓家人覺得被同理、被接納。也就是說,這種把家人和自己視為一體的話或思考,它的價值是在家人間情感的交流,不是為了把外人擋在牆外,更不代表「所以我要去揍那個欺負我妻子的人」——這是打著保護名義,讓別人認為自己是一個顧家、守護老婆的人,而非真正在乎老婆。

我們的社會,存在著兩種家庭的價值,其一是家人是一體的,你有事全家都會來幫忙,隱私與尊重不重要;其二是就算是家人,每個都是獨立的,自己要有能力照顧自己。這二個價值,並不必然對立,或只能二選一。只要我們願意在行動之前,問一句:需要我幫忙嗎?我可以幫忙嗎?家人間的連結,不在於我為你做了什麼,或你不可以侵犯我的主權,而是我們一起經歷了什麼,問一句,就能開展新的經歷。

當家裡所有人的聲音都充分被聆聽、被理解、充分發揮,不需要區分一體還是獨立,家,就能成為相互扶持的地方。

 

註:第94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上,威爾.史密斯因不滿頒獎人Chris Rock開妻子Jada的玩笑,當場走上台對Chris Rock打巴掌。

note.detail.more

支語入侵的現象學.之二──書同文,生同種?
支語入侵的現象學.之二──書同文,生同種?

上期〈支語入侵的現象學〉探討了支語(中國用語)所夾帶的…

石牧民 2025-03-01

《重探戰後台灣政治史──美國、國民黨政府與台灣社會的三方角力》新書介紹
《重探戰後台灣政治史──美國、國民黨政府與台灣社會的三方角力》新書介紹

戰後台灣長期在威權體制下,統治當局控制輿論,禁止人們接收…

陳翠蓮 2024-01-01

【時事與觀點】主編的話
【時事與觀點】主編的話

數位匯流對傳統媒體造成毀滅性的衝擊,廣告收入已無法支撐營運…

馮賢賢 2023-11-01

【時事與觀點】為什麼民進黨執政八年,台灣面對認知作戰仍然不堪一擊?
【時事與觀點】為什麼民進黨執政八年,台灣面對認知作戰仍然不堪一擊?

許多在台灣採訪大選的外媒,都點出了「假新聞」和「不實資訊」…

李志德 2023-11-01

#MeToo運動與集體協作
#MeToo運動與集體協作

在這波MeToo運動中,現身控訴性騷擾的性/別主體遠比過往人

陳美華 2023-08-29

我在國防改革前夕,入伍當四個月的新兵
我在國防改革前夕,入伍當四個月的新兵

通常一講到我入伍服役,旁人首個疑問便是:能不能適應軍中生活?

江旻諺 2023-08-29

共同的底線
共同的底線

這種觀點彷彿認為,透過視而不見和聽而不聞,人們可以拋下過往

葉虹靈 2023-06-21

《克里姆林宮的餐桌》背後──那個曾經無法和父親說話的波蘭作家
《克里姆林宮的餐桌》背後──那個曾經無法和父親說話的波蘭作家

習慣被控制的人們,被放到充滿不確定性的新環境中...

張惠菁 2023-06-21

想打造雙語國家 不能只靠全英授課
想打造雙語國家 不能只靠全英授課

EMI和EFL/ESL的教學宗旨不同,任務也不同

洪聖斐 2023-04-27

英語授課越多越好嗎?兩頭落空與資源失衡的危機
英語授課越多越好嗎?兩頭落空與資源失衡的危機

從台大英文授課必修課的開設經驗,討論教學現場的實況與困境……

凃峻清 2023-04-27

那些烏克蘭教我們的事—— 社會與經濟篇
那些烏克蘭教我們的事—— 社會與經濟篇

俄烏戰爭本是強弱懸殊,烏克蘭是如何提昇戰爭風險承擔能力?

何澄輝 2023-04-27

那些烏克蘭教給我們的事~軍事改革篇
那些烏克蘭教給我們的事~軍事改革篇

俄烏戰爭迄今尚未終結,烏克蘭軍隊做了什麼?怎麼做到!

何澄輝 2023-03-01

部長教授的最後一堂國家安全課
部長教授的最後一堂國家安全課

台灣成為「如何領導國家安全事業」課堂主角,為什麼?

陳為廷 2023-03-01

為黨國鞠躬盡瘁的蔣經國
為黨國鞠躬盡瘁的蔣經國

蔣經國極力護持父親留下的黨國,但終究力不從心。

陳翠蓮 2023-01-09

大便寫的詩
大便寫的詩

有崇拜,就有大便。銅像的存在是為了讓大便在上面寫詩。

胡淑雯 2023-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