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稚宜
日曆上有兒童節、母親節、父親節,鮮少人知道還有「國際家庭日」!
1994年起,聯合國將5月15日訂為「國際家庭日」 (International Day of Families)。因應全球社會變遷對家庭帶來的衝擊,呼籲世界各國關注家庭的重要性。
家庭的重要性?聯合國要鞏固傳統的家庭價值?正好相反,聯合國每年都會提出一個社會所關注的議題,以提醒各國政府們,透過政策積極回應家庭面臨的各項挑戰。隨著全球趨勢和人口變化,全世界的家庭在結構上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聯合國將家庭視為社會的基本單位。在這個前提下,國際家庭日的目的不只為了促進人們對家庭問題的認識,更深入暸解到家庭對社會、經濟、人口發展造成的影響。
國際家庭日的元年,聯合國就將主題訂為〈家庭:變化世界中的動力與責任〉,主要意義是「在社會的核心中建造最小的民主。」強調家庭成員的基本人權與自由,並促進家庭中的男女平等,充分實現家庭責任和就業機會。這個主題,除了提升女性長久以來受到歧視與壓迫的權利地位外,也打破了「法不入家門」的傳統框架。
從聯合國歷年的主題規劃可以看出整體社會對家庭觀念的轉變與進步,1998年〈家庭:人權的教育者和提供者〉人們提出,家庭是人權教育過程的核心,人權教育是社會轉變、融合與社會正義進步的必要條件;2008年〈父親與家庭:責任和挑戰〉與2009年〈母親和家庭:變化世界中的挑戰〉,分別探討了父親與母親在家庭中的性別角色對孩子的影響。社會對父母親一直有預設的性別劇本,男性就必須出外工作,女性必須犧牲自我的職業生涯在家育兒,這二年主題的探討不只挑戰了傳統價值中「男主外,女主內」的角色劇本,也有意地打破單一性別角色應該在家中負起的責任(例如男性可以做家事、照顧小孩),以促進家庭中的性別平等意識。
在人權與性別意識慢慢興起後,國際家庭日的主題也開始有些變化,像去年因為Covid-19的影響,聯合國將主題訂定為〈家庭與新科技〉(2021),由於疫情加速生活與工作型態轉變,有些人開始居家工作,有些人失業,因此國家需要關注科技對家庭福祉帶來的影響,發展以家庭為主的政策來為家庭充權。
今年的主題則是〈家庭與都市化〉(註),倡議永續性和家庭友善城市政策重要性的意識。永續性的發展目標包括「消除貧困」、「良好的健康和福祉」、「使城市和人類住區具有包容性、安全性、復原力和可持續發展性」與「減少國家內部和國家之間的不平等」。其中,和台灣發展比較相關的,應該就是家庭友善城市政策。
大家或許會好奇,國際家庭日,為什麼不是聚焦在家庭,而是要談這些看起來距離家庭很遙遠的社會議題?
聯合國制定國際家庭日,是將家庭視為促進社會進步的基礎,改變家庭問題也就可以改變社會。經過了這麼多年的努力,家庭中的人權與性別意識相對早期提升許多,例如:男女都可以主外,家務、育兒也需要分工與協調,企業或國家應該提供家庭更多資源以協助人的發展⋯不論是社會還是家庭,男女性別平等都有長足的改善與進步。
看到早在1998年聯合國就提出〈家庭:人權的教育者和提供者〉,相信並賦予家長維護兒童人權的使命,給我們很多的提示與鼓勵。除了立法禁止家庭體罰,要讓家庭成為人權的教育者和提供者,國家需提出更多的資源與協助,我們需要追趕的、可以為兒童做的事,還有很多。
聯合國提出國際家庭日,為家庭注入新的價值,讓家庭成為帶動改變的一環。我們也可以想想,要為自己的家庭翻新或注入什麼價值,讓家庭帶動社會的進步?
註:2022 International Day of Families on “Families and Urbanization”
https://reurl.cc/Er2Vj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