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慧雯
以前很常聽我媽講生育的故事,例如生我(第四胎)的時候,羊水破了的當下人還在店裡洗碗,現在社會氛圍不一樣了,不是人人都工作到生產當天;而且,孕婦會被要求做任何事情前要盡可能的考慮到風險,就以爬山為例,林叨有沒有為了業配輕視寶寶的安全,當然是個值得討論的問題,也有很多人討論,所以,我想回到問題的原點——孕期到底能不能爬山?
以自然的觀點來看,孕婦(除了少數懷孕期間不適)當然可以爬山,只是要提前做好風險評估,畢竟懷孕期間女性身體構造可是轉變了不少。看了一些關於孕婦的衛教文章後我才瞭解,孕婦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的迷思可以透過科學來破。
舉例來說,懷孕期間做肌力訓練會受傷?事實上孕婦真的會比較容易受傷,因為孕期身體會分泌一種「鬆弛素」,「這個賀爾蒙的目的是為了讓孕妹們的韌帶、關節等等都變的較有彈性,讓身體得以因應新生命在我們的身體裡面慢慢長大」(註),但是從這些研究結果看來,孕婦不是不能運動或做肌力訓練,而是要提醒孕婦要掌握循序漸進的原則。但任何人做運動都得掌握到這樣的原則不是嗎?
如果有人認為孕婦爬山本身是社會的負擔,這就有些矯枉過正,爬山、健走、坐飛機...若風險已評估,剩下的就是無法預料到的意外,我們不應該用無法預料到的意外來限制孕婦的行動,畢竟不僅是孕婦一般人也無法事事都預料到!
從爬山發生意外再到被網友起底滑雪時把嬰兒背前面,輿論一面倒的譴責林叨,但我總覺得會有孕婦或媽媽想要知道,帶著肚子裡的寶寶(或揹著身上的寶寶)爬山時可以怎準備?安全判斷的依據有哪些?若媽媽長期有在重訓,懷孕時重訓要注意什麼?孕婦若要與寶寶一起運動可以怎麼做...讓孕婦能夠做想做的事,而不僅僅只是全然的犧牲與放棄,同時滿足孕婦與寶寶,一加一的幸福不是更幸福嗎?
媽媽不能漠視小孩的需求,但不代表小孩需要呵護時媽媽只能犠牲;我們應該想方設法朝著大人與小孩都可以被照顧到的方向前進,也祝福所有最強媽媽們母親節快樂!
註:健康遠見〈懷孕了以後還可以運動嗎(中):孕婦不能運動的迷思〉https://health.gvm.com.tw/article/62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