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小文老師很喜歡撒可努的作品,但看到改編後的課文,心裡滿是疙瘩。拿原文來對比是必要的,而教學的挑戰是,要讓學生對原文先產生好奇,並能享受閱讀。所以,第一堂課她用一個問題「作者的父親是否很在意『小孩要好好上學 』?」引發學生的熱烈討論,從課文裡尋找證據,進而發現:是課本更改了原文,才讓意思走樣。當時學生提出的想法,也成為這第二堂課的開頭。
⊚小文老師
隔天一上課,我都還沒說話,阿晉搶先說:「我有看一小段原文喔,果然沒有那兩句話!(註1)我還發現撒可努很調皮,這點和我一樣。他常常不乖,所以放假日他爸才會抓他去獵場。他上課日可以翹課,放假可以去打獵,好好喔!」
我順著他的話問:「你也想翹課嗎?那可不行,我的課沒有助教你在,會很困擾的。」
阿晉有些靦腆的說:「好吧!不要讓你們太困擾,我留下來吧!」
阿晉有讀寫障礙,五上學期剛開始,上國語課幾乎沒打開過課本;不過,他有優異的聽覺理解能力,常是班上第一個聽出關鍵點的人,甚至有時會提出耐人尋味的見解。某一天上課中,我順勢稱他為「助教」,全班似乎都認同,也跟著這麼稱呼他。這稱呼到五下,越來越名實相符。
我轉而對全班說:「助教已經幫這堂課開了頭,他解決了自己昨天提出的疑問,現在,我們剩下一個問題要釐清。小彤,為何昨天你會覺得獵人哲學是『要好好上學』?」
先自己想,獵人哲學可能是…
昨天帶領全班討論:作者的父親是否很在意「小孩要好好上學」這件事情,討論到最後,小彤提到我想問的下一個問題:課文最後一段提到的獵人哲學,具體來說是什麼呢?
小彤認真的說:「因為課文寫了抓山豬和飛鼠。山豬的段落,就是介紹山豬學校,而被抓到的山豬不喜歡上學;飛鼠的段落,大部分都在說沒被抓到的飛鼠已經上大學了。所以我感覺作者的父親想要小孩好好上學。」
看到幾個孩子默默的點頭,我請全班蓋上課本,接著問:「先不要管課文,如果你是獵人父親,你會傳遞什麼樣的獵人哲學給孩子呢?」
我想教學生閱讀任何作品前,保有主體性;若能回到事情的本質去思考,就不容易隨著看見的、聽見的訊息起舞。
熱愛閱讀的阿嘉說: 「我會教小孩在山上要打開五官,專注看,仔細聽。」我請他多說一點理由,他補充說:「如果沒有專心,可能完全看不到獵物,不然就是沒發現山豬都衝過來了!」
喜歡美食的阿亮說:「不能浪費獵物,要全部吃完。」
助教阿晉先是大笑,下一秒說:「我懂阿亮,我來解釋。老天爺賞給獵人獵物,獵人要知道感恩;獵物的每一個部位,都要珍惜。對吧,阿亮?」
阿亮滿意的點頭,全班對助教精準的翻譯報以熱烈的掌聲。
在課文找,獵人哲學似乎是…
再讓大家說一陣子後,我請學生打開課本,並說:「大家談到的獵人哲學,都與『打獵』這件事直接相關,課文中有沒有類似的獵人哲學呢?」(註2)
阿良率先舉手說:「父親的獵人哲學,讓我刻骨銘心。是這句嗎?」
聽起來阿良以為我們在找「獵人哲學」這四個字,我重新說明問題:「阿良說的這句,出現在最後一段。當作者在最後一段總結這句話,我們自然會想問父親的獵人哲學是什麼......。」
小瑀打斷我說:「可是前面幾段看起來都在講和上學有關的事情,課文裡面沒有說獵人哲學是什麼吧?」
我請學生降低標準,找出有沾到邊的敘述即可。
小宣說:「那就是這個,第六段一、二行,父親總是把動物世界想像成跟我們人類世界一樣,不僅有山豬學校,還有飛鼠大學。父親把動物看成人,這是獵人哲學。」
小齊接著說:「如果小宣說的算,第六段五、六行,只要把自己想成飛鼠,就能找到他們。這樣也算獵人哲學。」
我認為閱讀不只是找出正確答案,還要從中建立自己的品味,形塑自己的觀點。
我問:「在同一段的這兩句話,是一樣的獵人哲學嗎?」
討論發現:人跟動物的關係是要點
小宣不假思索的說:「兩句很明顯不一樣,我找到那句是把動物看成人,小齊找到那句是把自己當成動物。」
我追問:「這兩種想法,有高下之分嗎?或者說要實踐這兩種想法,有難易之分嗎?」
不知道是否與宥子讀過不少自然文學有關,安靜的她竟立刻回應:「我覺得把動物看成人比較簡單,把動物做的事情想成人類也會做,感覺很容易;但是要把自己想成飛鼠,我們沒當過飛鼠,要怎麼想?」
我把她的問題拿來問全班:「宥子說的對,人要怎麼把自己當成動物?」
阿晉信心滿滿的說:「這題我會!你就去了解動物,就可以當動物啊!第六段就有說晚上拿燈照飛鼠,飛鼠就不會動,這就是了解飛鼠。」
我稱許的看著阿晉說:「助教說得真好!那麼父親的獵人哲學,大家覺得如何?」
阿良說:「阿晉說完我就懂了。打獵前要了解動物,很有道理。」
小彤說:「把動物看成人,都在講上學的事情;把人看成動物,是為了抓到飛鼠。我覺得阿嘉、阿亮的獵人哲學還比較好。」
沉默了一陣子的小瑀問:「我覺得很奇怪,課文中的獵人哲學怎麼都集中在抓飛鼠那一段?抓山豬更難,應該會有更多哲學吧?」
閱讀領略:獵人哲學的智慧
阿晉馬上回應:「對啊!怎麼沒教怎麼抓山豬就抓到了?難道課文又把這一段改了?」
若不是反覆針對課文內容討論,學生是不容易發現課文的邏輯問題的;而當學生心中出現疑問,才會真的想學習。
我掩藏不住語氣中的興奮說:「你們是我的驕傲,我還以為今天唸不到原文呢!我來唸原文中抓山豬那一段的獵人哲學。」
我用沉穩的語氣唸著:「父親說:『我們是獵人家族,有獵人的規範,對生命尊重,祖先才會給你更多的獵物;如果你對大自然不敬,不依循著獵人對自然的法則,動物就不會再到你的獵場奔跑、跳躍、追逐。』很久了,我仍留著父親所獵獲的那隻大山豬的山豬牙,把他拿來作手臂上的臂環,以炫燿父親與我們獵人家族的戰功,和對生命的尊重。」
小瑀用甜甜的聲音說:「父親的獵人哲學,很有智慧。」
小彤緊接著說:「原文的獵人哲學比阿嘉、阿亮的好。」
阿嘉、阿亮齊聲抗議:「不要拿我們去比較!」
第二堂課在歡笑聲中結束,隔天就遇到停課了。
我曾想過課本編輯委員必須要刪改原文的理由,可能是要讓學生閱讀篇幅適中的作品,那麼為何不挑《山豬‧飛鼠‧撒可努》這本書的其中一篇就好?既然挑了《山豬學校》又挑了《飛鼠大學》,可能是對兩篇的「好」難以割捨,不就更該謹慎改寫?
還好透過這兩堂課的討論,學生有領略到原住民對待土地的智慧,逐漸理解到原作所想傳遞的想法,我心中的疙瘩也隨之消除。
註1:課文裡多出的兩句話是:我常一邊走,一邊聽父親說話。
註2:本課文詳見:康軒版五下第十三課〈山豬學校,飛鼠大學〉
小文老師和小孩的討論第一篇:亞榮隆‧撒可努的獵人哲學──要好好上學?
《 山豬、飛鼠、撒可努》作者回應小文老師這堂課。請看:撒可努這樣說
看了撒可努的回應,小孩和小文老師這樣說:回應撒可努
關於這堂課,有人這樣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