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培瑜
「不要做出嚇人的事情,也不要亂說話嚇人,被嚇到的人可能會就此出了什麼意外,你能負擔的起嗎?」類似的耳提面命很常出現。成人認為兒童不論是故意還是無心的嚇到了人,造成了對方感受上的問題或是日常行為的困擾,不只是兒童之間相處的難題,更會造成大人之間彼此的困擾。
嚇人,乍看之下,確實是惱人的教養議題。但如果說兒童是怎麼學會「嚇人」的,又從這項行為中有了什麼收穫,或許要抬起頭來看看身旁的大人。
沒錯,我說的正是那些老是習慣以威脅和恐嚇的言語對待兒童的大人。
「不要再哭了,不然叫警察來把你抓走…」、「趕快上床睡覺了,不然虎姑婆會來吃掉不睡覺的壞小孩…」、「你再不聽話,我就把你送進垃圾車,丟進垃圾堆裡,再也找不到爸爸媽媽囉…」、「你們兩個不要再吵架了,不然我就要離家出走了,讓你們變成沒有媽媽的小孩…」
「嚇人」,大人之所以覺得好用,是因為他們希望形塑出來的氛圍能使兒童感到恐懼,進而在心裡築起一道無形的牆,面對未知,不再探索。一旦兒童停止了對於新鮮事物的探索及追問,大人就能方便管教。此外,恐懼與不安在心裡成形,如雲霧繚繞不見清朗陽光,兒童便會因為恐懼而壓抑自己,乖乖聽話,以免再度落入恐懼之中。
日復一日,兒童心中到底會長出什麼樣的應對姿態?
我聽過許多「被嚇大」的故事。有人說:「上小學之後,我甚至不敢自己去丟垃圾,我總覺得垃圾筒會吃掉小孩,我說的是教室裡的小垃圾筒喔,那都會讓我崩潰!」還有人說虎姑婆的故事真的嚇到他了,讓他不敢自己一個人睡覺,長大之後,住進大學旁的自租套房,不得不一個人入眠的每個夜晚,他只好把燈開的「無敵爆炸亮」,才能安心睡覺,但是他很清楚開燈睡覺對健康有害。
所以這些嚇人的教養語彙到底教會了兒童什麼?與恐、懼的力量對比,難道沒有別的豐沛能量和引導方法,使人學習,也使人增能?
畢竟天生好動,對萬事萬物感到好奇,往未知的地方前進,是生命成長的動力來源,也是每一個物種之所以能夠綿延不斷的重要因素。試想若沒了好奇心,也沒有探索的動力,一旦淪入坐困愁城的情境,生命豈不斷絕?
《虎姑婆》是著名的台灣民俗傳說。故事中大快朵頤,吃的盡興的虎姑婆成為所有不睡覺孩子的最大惡夢,帶著恐懼入眠,別說美夢成真,連做個美夢都成為奢求。2020年出版的《虎姑婆》,作者幸佳慧和潘佳欣創造了許多小動物玩伴,讓面對虎姑婆威脅時的女孩有了互相支持的伙伴,如同組隊打怪,看見身邊的力量和溫暖的支持,再難的關卡,我們總有信心自己能安然度過。
不論跑跳,往前移動時,兒童如果看得見、聽得到也感受得到大人的支持和協助,長出來的不僅是成就好事的能力,更默默的蘊釀了對自己的信心,日後面對挫折和困頓時,這些累積便成了最重要的力量來源。以我自己來說,家裡的二個男孩,即將升上高二和升八年級的青少年,目前看起來更像是漫長的生命旅程中,與我同行的好旅伴。
《怪獸電力公司》裡的Boo(阿布)不也是用呵呵笑聲為怪獸城市提供了充足的電力?嚇到小孩尖叫連連,是過時的觀點,更別說提供充足的能源供怪獸城市使用。至於毛怪和大眼仔和所有的怪獸們,從此以後能在兒童的笑聲中工作,還能不斷互相激盪發想幽默好笑的事情,這樣的工作,豈不令人羡慕?
《龍貓》中被妹妹意外發現的龍貓一族,爸爸說那不是妖怪,是森林的主人,是幸運的人們才能看見的,還帶著姐妹倆向大樹鞠躬致意,謝謝森林的照顧,讓初來乍到的他們有此見聞。村子裡幫忙照看房子的婆婆也說:「看到黑媒蟲,對他們大笑幾聲就好啦!」
看起來,很多事情真的能用笑聲解決呢!
笑不出來?被孩子的行為和態度氣到都說不出話來了?那麼學學《龍貓》裡的小梅姐姐,難過時就大哭一場,不要假裝,也不要遷怒,這是眼淚的力量,只要分辨明白,眼淚和笑容都能為人帶來力量。
至於面對那些覺得管不動的愛嚇人的孩子,我們或許也有了不同的眼光和方法,那就是先問問自己:「他們到底從大人身上學到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