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昀修
翻開五月號《人本教育札記》看到一篇關於作家李喬的文章(註),寫道李喬「政治上與「權力者」相對、創作上則是堅持走在「雞蛋那一邊」的孤獨小徑。」不由得抬起頭對旁人嘴賤道:「那國民黨呢?是堅持走在喊缺蛋的那一邊嗎?」
原本正經的氛圍被我這樣一打岔,大家先是愣了一下,隨即爆出陣陣笑聲。當然,我自己也覺得這句話蠻好笑的,但看到大家笑成這樣後,我反倒開始有點不安,畢竟這句話也就嘴上說著好笑好笑而已。喊缺蛋的人,當然也認為自己是受剝奪者,是站在雞蛋的那一邊的反抗者。
想到這裡,不由得有點心灰意冷。
我當然是知道這句話的出處的。
那是村上春樹於2009年到以色列領取耶路撒冷文學獎的得獎演說。那時,以色列政府在加薩地帶展開空襲,備受國際社會譴責。
村上春樹在爭議的氛圍中,依然前往以色列受獎,而他在頒獎台上說的,正是
「假如這裡有堅固的高牆和撞牆破碎的雞蛋,我總是站在雞蛋一邊。
是的,無論高牆多麼正確和雞蛋多麼錯誤,我也還是站在雞蛋一邊。」
頒獎典禮的台下,正坐著以色列總統佩雷斯,村上春樹公開批判以色列的軍事行動,訴說著一個個雞蛋般脆弱的靈魂如何相連、抵抗高牆般冰冷體制的模樣,無疑貫徹了他「站在雞蛋的那一邊」的宣言。
然而有太多人藉著這樣的比喻混水摸魚了。只要能夠找出一點似是而非的理由,人人都願意讓自己成為雞蛋的那一邊,來增加自己行為的正當性,卻搞錯了站在雞蛋那一邊的意義,並不是把自己當成雞蛋。
這句比喻裡其實還有個隱形的第三角色,也就是雞蛋、高牆,以及站在兩者之間的「你」
做為比喻中的那個「你」,村上春樹替加薩地帶的平民發聲的方式,不是跑去變成平民一起被以色列的飛彈炸,而是跑去以色列直言不諱,為此,他必須有勇氣承擔全以色列國民可能的怒火。
然而以近期的缺蛋來說吧。許多人只認為自己是缺蛋的人,是受剝奪者,於是哇哇大叫「我缺蛋喔,我好可憐,你們快點給我想想辦法!」,被動地等待缺蛋問題被解決,這是把自己當成雞蛋。而國民黨似乎自喻為站在雞蛋的那一邊,卻只是加入一起喊「我缺蛋喔,我好可憐,你們快點給我想想辦法!」,也只是把自己當成雞蛋。
他們都未能成為站出來的那個有勇氣承擔的「你」。
更甚者,中國每天都有小粉紅到各國叫囂,一邊偷取各國的技術一邊喊著誰誰誰又「辱華」而玻璃心碎滿地。明明是欺壓弱勢者的高牆,卻也想把自己偽裝成雞蛋。這種有意的詐欺比起搞不清楚狀況的人更加的惡劣。
唯有如同村上春樹那樣直面壓迫,並在壓迫下依然出言反抗,捍衛人類靈魂尊嚴的人,才有資格說自己「站在了雞蛋的那一邊」。
回望李喬的創作理念也有相似之處,他說:人因反抗而存在。對內反抗個人的懦弱與貪婪,對外反抗人間的痛苦與不平。
兩個不同國籍、不同經歷,卻同樣聲稱自己站在雞蛋那一邊的作家,諭示了相似的價值觀──反抗壓迫、彰顯尊嚴、對抗不義。
如果心中沒有胸懷這樣的價值觀,就會誤判高牆與雞蛋的所在。而這樣的事情正在不斷發生──把高牆誤以為是雞蛋為其說項, 協助壓迫者、貶抑人性尊嚴。這樣的人存在於中國與俄羅斯也就算了,最令人困擾的是,他們也同樣存在於民主社會,並且用假裝民主語言動搖著民主的根基。
但我想,也正是因為如此,村上春樹與李喬的發言才會如此重要。因為他們的抵抗,才使得「站在雞蛋的那一邊」的發言有了力量。沒有抵抗,這句話就只是一個漂亮的比喻。而這句話的靈魂,永遠只會存在於反抗壓迫者身上。
註:出自人本教育札記405期 《台灣文學的山泉水:李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