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花蓮名產多不勝屬,但四十年前,花蓮名產只有二樣:花蓮薯與液香扁食。液香扁食因為蔣經國七度光臨成為花蓮名店,老店第三代傳人還是蔣經國的民間友人,見證蔣經國在店裡和民眾聊天,請民眾安心享用,吃完再走,蔣經國還曾搭機返回台北前數度特地去吃扁食。
台灣各地都有蔣經國的民間友人,但我年輕時一直很好奇:蔣經國的親民的形象,是不是演出來的?我知道很多人說那是一種政治手段、是高明的政治表演,但我不是很願意這樣武斷,因為,要進入一個人的內心是困難的。
這一次,有機會看到陳翠蓮老師的文章「(蔣經國)日記中有許多他與底層大眾接觸的記載,他關心農村的生活改善,不捨榮民弟兄困苦…親近底層大眾並不是「演」出來的…」﹤為黨國鞠躬盡瘁的蔣經國﹥——我心裡的疑惑被喚醒,真的是這樣嗎?只是根據日記中有許多他與底層大眾接觸的記載,陳老師就推論出蔣經國「接近底層不是演出來的」,但日記也是一種「表演」啊,我更困惑了。
一邊困惑一邊反覆看文章,才發現,文章中引述了美國大使館1970年的報告,報告上說蔣經國「樂於與底層大眾接觸,與工農一起生活」,並預測「蔣經國掌權後將從事經濟發展,但同時會更嚴密控制台灣社會」。你不得不佩服美國大使的預測,還真是準。
這麼一來,除了蔣經國本人日記,還有美國大使館的報告,陳翠蓮老師「不是演出來」的結論,跟一般的政治表演論不一樣,多了許多可信度。
但我想陳老師還是欠我們一個解釋——如果不是演的,蔣經國為什麼願意那樣做?明明國事如麻,家事也操煩,他為什麼還要專程去和民眾相處?我想著想著,腦袋有點迷茫時,忽然看到,陳翠蓮老師在文章裡說:親近底層「反而是(蔣經國)繁重公務下僅有的快樂時光。」——原來如此!
如果有人懷疑希特勒為什麼喜歡狗,不要忘記,生而為人,即使是惡人,他也無法脫離人的本性,他需要溫暖,關懷,心靈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