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韻如(中原大學心理系助理教授。專長:發展心理學、兒童臨床心理)
Q:鄰居阿姨說:「我兒子當年也是到三、四歲才開口講話啦,現在還不是在美國唸書、工作!」這會不會是人家說的「大器晚成」──小孩只是小時候發展比較慢而已,長大就自然好了?
A:發展確實存在著個別差異。有些發展遲緩的現象,會隨著孩子大腦發展的成熟,而逐漸改善,甚至追上發展,也就是所謂「追趕式的成長」(catch up growth)。
然而,我們永遠無法確知每個發展遲緩的孩子是否都是大器晚成。至於鄰居阿姨那位在美國求學、工作的兒子,我們也不知道他是否有在特定發展階段中,排除某個不利的條件,或適時獲得某個有利發展的刺激與機會,才導致這樣的追趕式的成長。
要是家長只是等待,最後真的「等到」孩子大器晚成了,可真是皆大歡喜;但如果等待的結果不盡理想,那麼時光也無法倒轉,孩子就失去了治療的黃金時機。所以應該把握早期療育介入的時機,儘早為發展遲緩的孩子提供成長與改變的開端!
Q:聽社區裡幾個國小特教班學生的家長聊天,都說曾經因為自己的小孩發展落後,帶著他們做過早期療育,但為什麼這些小孩還是進了特教班?如果小孩現在發展慢,那以後呢,是不是會影響一輩子?
A:進入特教班的孩子,確實很可能在學齡前期就出現發展遲緩的問題,也因此接受過早療。然而,許多早療的成效在於改善、減緩發展遲緩的程度,讓孩子有機會從嚴重發展遲緩,改善至中度發展遲緩,或者讓遲緩的程度不致於更嚴重。因此,即使接受早療的孩子到國小時,仍進入特教班,也不代表之前做的早期療育沒有成效。
此外,可以看看有多少發展遲緩、接受早期療育的孩子,後來進了國小普通班。這些孩子或許經由早療的介入,逐漸在智能及整體發展上不致於落後太多,甚至可以跟得上多數同齡孩子,並且發揮潛能,展現自己的優勢。
Q:賣豆花的阿公說:「我的孫子很聰明,跟他講什麼都嘛聽得懂,他只是不喜歡講話,不想要我們一直問問題、跟他聊天,他都是直接玩玩具、做東西給我們看的!」所以如果小孩只是講話慢而已,應該還好吧?
A:正如前面所說,兒童發展具個別差異,語言發展也具性別差異。例如,同樣是一歲半的兩個孩子,小女孩可能已經會用簡單詞語表達需求,而小男孩或許連開口叫人的情況都還不太穩定;因此,一般家長似乎對於語言發展落後的包容度會稍高。
然而,就兒童發展而言,各面向的發展會隨著時間,產生環環相扣的影響。像是:口腔動作發展可能影響語言構音,而語言與認知發展又交互影響,語言發展也會進一步影響社會互動發展。因此,即使是語言發展遲緩,長久下來,也可能造成其他面向的發展落後,所以仍應高度重視。
此外,這個不喜歡講話的孫子,似乎不儘然只是語言表達發展的問題而已,他對於人際互動似乎沒那麼感興趣,對於玩具的關注度,比對於人的關注還多,就此現象來說,應特別注意是否有其他社會情緒發展遲緩的問題。
Q:人家說發展落後是因為刺激太少,那如果給小孩多點刺激,多學一些,是不是就不會輸在起跑點,甚至可以比其他同齡小孩超前發展多一些?
A:事實上,如果孩子有輕微的、暫時的發展遲緩,家長不需過度擔憂或緊張,但如果孩子有持續性或多面向的發展遲緩、未達到發展里程碑,家長及主要照顧者便應該積極尋求醫療協助。
然而,發展遲緩的可能原因有很多,從預防的角度來看,過於單一、貧乏的環境刺激確實是不利發展的因子,但無法斷定這就是造成小孩發展遲緩的禍首。當然也不是刺激越豐富的環境,就保證不會有發展遲緩的問題。
此外,就發展的理論與現象來說,發展是先天與後天的交互影響,後天的環境刺激確實可以促成發展,但也需要先天條件的配合,也就是各項發展有其成熟的時機。想像一下,我們為一個三歲孩子提供九九乘法表,即使他會背,不見得就能懂得其中概念,更別說還可能因為大人的強迫學習,導致這個三歲孩子討厭數學。
收錄於人本教育札記4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