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文老師
多年以前,我就很喜歡亞榮隆‧撒可努的作品,一如他的演講風格:時而自嘲,時而感性;以自己的生命經歷,展現對排灣族文化的驕傲,和對土地的敬重。在《山豬‧飛鼠‧撒可努》這本著作裡,那深沉的獵人哲學,從他父親與大山豬搏鬥後所說的話語,可略知一二:
「我對山豬說我們獵人家族對大自然循環感謝的話。兒子,」父親說著:「有一天你也會成為一名好獵人,有一天當你要結束你獲取的獵物生命時,請讓牠聽到你說的話,要感謝大自然和祖先,給你智慧和一雙很會跑的雙腳,讓你所獵取的動物走得安心。」
多年以後,又有機會教高年級,在康軒版五下第十三課〈山豬學校,飛鼠大學〉與撒可努重逢,內心難掩興奮,我想著:可得好好教,讓學生也能領略原住民的生活智慧。
然而,短短八百字的課文,看得我心裡滿是疙瘩,很想讓學生讀一讀原文──兩篇長達四千五百多字,選幾個重要段落即可。不過,教學上最大的挑戰是:怎樣才能兼顧課文,又讓小孩對原文產生好奇?在那閱讀的過程中,他們得是自主的、享受的才行!
一個引發小孩好奇的問題
猶記得上到這一課的那天,班上籠罩在隨時會停課的低氣壓中,全班在讀課文時,非常專注且安靜。
確定全班都讀完,我問:「作者的父親是否很在意『小孩要好好上學』這件事情?」
原文驚心動魄的打獵過程、與父親動人心弦的獵人哲學,在課文中消失了,留下的多是父子針對山豬、飛鼠有沒有好好上學的討論;備課時,我對照好幾次課文與原文,這問題便在心中慢慢浮現。
個性衝動的阿晉說:「一定在意啊,大人會在意這個。」
我順著他的話說: 「阿晉,謝謝你總是先回應,不過我問的不是個人的看法,而是問作者的父親是否在意,請從課文中找出證據。」
我期待孩子能在查找答案的過程中,發現課文隱隱強調的價值。
平時寡言的孩子發表了
坐在第一排的阿良說:「第二段,每到假日前一天,父親就會叫撒可努明天陪他去巡視陷阱,父親看起來很在意上學。」
我請他再說清楚些,阿良緩緩地說:「他爸爸沒叫他上課的時候去巡視陷阱,放假了才去呀!」
阿晉接口: 「對耶!這樣不會影響到小孩上學。」
阿良閱讀有困難,平時很少發表,雖然這句話不算直接證據,但他的說明有點道理。我讚許的對他說:「阿良今天做了很棒的開場,其他人還有新發現嗎?」
也許是受到阿良的刺激,平時也很少說話的宥子搶著說:「第五段第一行,父親抓到山豬時說山豬不喜歡上學,所以沒聽到山豬學校老師的提醒。其實父親是想跟小孩說要好好上學,不要像這隻不上學的山豬。」
很有主見的小宣說:「那只是父親在開玩笑吧?又不是真的要叫小孩好好上學。」
一旁的小齊略為激動的說:「這個句子就是有那個意思,你能說完全沒有嗎?」
反覆尋找課文裡的證據
我替小齊緩頰說明:「宥子的說明,滿有道理的吧?如果不同意,就要在課文中找出證據反駁。還有人要說嗎?」
腦筋動很快的兔圖馬上說:「宥子找到的證據沒有明說,所以暗示也算嗎?如果暗示也算,那第七段父親自我解嘲那一段,都在暗示小孩要好好上學。」
小宣模仿我的語氣說:「請你再說清楚一點。」
兔圖看了小宣一眼,不正經的回應:「趕快付費加入深度會員,我就會告訴你喔!」全班笑成一片,兔圖清一清喉嚨,才說:「答案很簡單,父親抓不到飛鼠,就說飛鼠會這麼聰明,一定是天天都有上課,還考上大學了。這就是暗示小孩要好好上課,還要讀到大學,才會變聰明。」
此時,坐在最後一排的阿霖冷冷的說:「對!我阿公就是這樣,想說什麼都不直接說,說隔壁誰誰誰考多好,阿不就是要說我很爛?」
眼看討論方向即將偏離,我趕緊說:「理解句子不能只看表面意思,還要深究背後意涵。阿良、宥子和兔圖找到的證據,都證明父親是在意『小孩要好好上學』這件事,有人找到反例嗎?」
發現課文的奇怪之處
小宣表情複雜,感覺憋了很久才說:「我想找反例,但是找不到。大家不覺得很怪嗎?作者爸爸帶他上山打獵,就是為了要叫他好好上學?」
我在心中為小宣喝采。如果學生閱讀課文,只是順著文字往下讀,真的會以為撒可努的父親想表達這件事;現在我問對問題,真的會讓他們更仔細閱讀,更快自己發現課本的重點,並產生好奇。
我問:「大家覺得呢?」
阿莉翻了翻課本說:「是有點奇怪,但是課本第三段到第七段,抓到山豬和飛鼠後,都在說牠們有上學,沒說別的。」
小彤恍然大悟的說:「最後一段(第八段)第一句『父親的獵人哲學,讓我刻骨銘心。』所以獵人哲學,會不會就是要好好上學?」
一直保持沉默的小瑀怯怯的說: 「那只是聊天吧?沒有說到獵人哲學吧?」
對照原文,撥開迷霧
居然有孩子提出這樣的質疑,我感動的說:「你們很厲害,已經談到我之後要問的下一個問題。」看著大家的嘴角微微上揚,我繼續說:「不過,我們先解決第一個問題。我來唸一段原文給大家聽。」
備課時,看著課文,我總感覺撒可努的思想消失了;當學生心中也有同感,看原文就有了意義。
我翻開《山豬‧飛鼠‧撒可努》,唸著:「每到星期六的時候,我就開始害怕,心裡想:『好不容易讓我等到了禮拜天,終於可以放肆玩樂』時,卻會被父親叫住:『明天星期天,你跟我去看陷阱。』有時走了大半天的路都沒得休息,走了一天還是到不了父親的獵場。」
小宣激動的說:「他們星期天才去!」
大家都摸不著頭緒,紛紛要他說清楚。小宣提高音量說:「父親的獵場走了一天還是到不了,他們星期天出去,星期一才會到獵場,那就不用上學了!」
阿晉急著問:「那又怎樣?」
小宣像發現寶藏一樣,開心的說:「那就代表父親不在意『要好好上學』這件事!」
小齊的反應很快,馬上說:「如果父親不在意,就不用星期天去,他大可以上課日去看陷阱。」
被這麼一反駁,小宣愣住,說不出話來。我幫忙說明:「至少和課本相比,原文的父親沒那麼在意『要好好上學』這件事,對嗎?」
留下疑惑,讓小孩自己先猜先看
阿晉像被打開什麼開關一樣,一開口就停不下來:「哇!課本把這一段改了,意思就變不太一樣,原文是不是很多段都被改了?你們看第二段『我們常常走了一天,還是到不了獵場, …….,我常一邊走,一邊聽父親說話。』最後兩句,獵人如果一直說話,獵物不就跑光光?這兩句是課文加的吧?」
我欽佩的看著阿晉說: 「這兩句我備課時沒注意到,你很敏銳喔!至於答案,大家可以自己翻原作找找看。今天沒討論到的獵人哲學,下次上課再繼續。」
那天課後,幾個孩子繼續討論著,教室內的陰霾一掃而空。課文裁掉獵人哲學的具體內涵,只擷取山豬學校和飛鼠大學的比喻,這不僅讓原文主旨難以辨識,也讓原住民智慧蕩然無存;雖然如此,透過一個好問題,學生有機會發現這些玄機,而我則再度驗證:「老師要先有感,教學就可以有感」。
收錄於人本教育札記405期
小文老師和小孩的討論還有續集,請看:父親的獵人哲學究竟是什麼?
《 山豬、飛鼠、撒可努》作者回應小文老師這堂課。請看:撒可努這樣說
看了撒可努的回應,小孩和小文老師這樣說:回應撒可努
關於這堂課,有人這樣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