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凃峻清 /曾任台大學生會長,長期關注教育政策與校園民主
2017年賴清德擔任行政院長時,推出2030雙語國家政策,以100億經費,追求在2030年達成雙語國家目標。然而,繼任的蘇貞昌院長在2022年說,台灣並沒有要推動成為「雙語國家」。國發會刪除原始公告中的第一句話——「奉院長指示」,並將「雙語國家」命題改為「雙語政策」。
一個嚴重影響教育資源分配與學生受教方式的重大政策,若只是「奉院長指示」而無紮實的政策研究為基礎,豈不淪為「寡人」之治,不符民主國家的施政原則?雖然國發會在網站上調整了說明,增加全國學生英語能力的調查數據,但仍未面對政策最核心的謬失。
政府強調台灣以經貿立國,必須強化英語的第二語言位置,以促進國際競爭力。這個論述本身把教育當作職訓,把受教者工具化,忽略語言學習在文化和思想上的重要性,是第一個必須被質疑之處。第二,台灣學生早已從小學到大學都必須學習英語,政策中卻迴避檢討為何成效不彰。第三,堅持全英語授課造成學生理解困難,可謂罔顧現實,一意孤行。
本期札記邀請高雄大學洪聖斐老師和台大研究生助教涂峻清撰文分享在政策壓力下,全英語授課的教育現場實況。( 馮賢賢/[時事與觀點] 主編)
2030雙語國家政策訴求「加速推動高等教育雙語化」,教育部選定台大、台師大、成大與中山等「重點培育學校」,還有其他數十個「重點培育學院」,以及其他「普及提升學校」,投入上億經費補助,要求獲補助院校在一定年限內,英文能力達一定級別之學生到達特定比例,以及全校一定數量的學生逐年提升修習英文授課之學分數。
台大為了推動此政策,成立了雙語教育中心,開始舉辦各種推廣活動或是發放補助,針對教師、學生與各院系所推動英語課程規劃與英語能力提升,並以鼓勵之名要求每個系都在大學部必修課開設兩堂以上的英語授課課程。
在我大學時台大已有少數系所開始「實驗」英語授課,但尚未大規模實施,在我升上研究所後,台大才正式被教育部「選中」,並要求各系開設英語授課必修課程。有許多系所的必修課程開始以英語授課,也增加不少英文授課的選修課程。本文從台大英文授課必修課的開設經驗為主,討論教學現場的實況與困境,並提出政策的建議。
英語授課影響必修課學習成效
我擔任大一必修的導論課程的討論課助教,這堂導論課沒有英文授課,但另一門大一必修的統計課是英文授課,我有時會關心他們的學習狀況,因此他們常分享面對英文授課時的困難。統計必修課是以應用知識為主的課程,需要實際操作練習,因此有安排實習課程讓學生練習。這門課程對於大一新生來說有一些門檻,以往中文授課時可能就有學生會在特定環節遭遇困難,轉以英文授課進行後,這樣的情況就變得更加嚴重。學生遭遇專業知識、專有名詞,以及英文溝通的多重夾擊,需要理解課程內容本身,同時應付許多新接觸的專有名詞,而這些內容還必須經過一層英文的轉譯。
在這樣的情況下,助教主持的實習課成為學生一定要抓住的浮木。助教需要在實習課用中文來為學生在英文授課的環境下沒有弄懂的觀念解惑,甚至重講一遍,壓縮實習課原本的目的──將教師在講演課教授的概念或理論性知識,帶著學生應用,或是操作軟體與程式。因此,助教本身也難以用英文來進行教授。
必修課程設計的目的,是培養一個科系的學生所需具備的基礎能力,並期待學生在擁有必修課程的先備知識後,再進行更深更廣的學習。然而英語授課導致四個不良後果,一、在教學上許多學生尚未熟悉學科的基本知識,還受到英文能力未必能跟上的限制,導致沒有足夠的學科基礎;二、學生難以就此精進英文能力,學生間的程度落差還循著英文能力的分界變得更大;三、教師也時常在沒有互動的情況下難以清楚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也可能因為學生缺少反應而意興闌珊;四、助教則需要付出更多心力,解決學生們在學科以及語言溝通的多重困難。
英語授課惡化資源分配失衡
在規模較大、人數較多的學系,有些必修課開設超過一班,而將其中一班改為英語授課,表面上似乎是讓學生依照自己的語言能力與需求自由選擇。然而這樣的課程安排,卻導致班級學生數失衡、教師和助教勞逸不均與資源分配不公的問題。
在一般情況下,根據開課時段、授課教師個人等因素,同一門課程不同班別的修課人數本就會有程度不一的落差,然而如果再加上英文授課的因素,這個失衡就變得更嚴重。
英語授課的班別,學生明顯會比中文班少,在英文班的教師與助教還有額外獎助的情況下,中文班大量的學生要共享少於英文班的資源,且英文能力較不足,因此僅能選擇中文班的學生,雖然仍有中文授課的選項,但因課程開設上通常是維持總班數不變,將其中幾班改成英文授課,這些學生能選擇的班別直接變少,也連帶影響其時間安排或其他生涯規劃;而中文班的老師或助教如果要維持相近的教學品質,則必須要付出更多的時間精力或資源,導致了學生的資源分配不均以及教師的勞逸不均,形成以授課語言為分界的課程階序。
有一種例外是,開設英文班的教師特別「甜、涼」(評分標準寬鬆、負擔輕),那麼學生不但不會較少,反而可能更多。許多擔心課程負擔,或是純粹對此科目較無興趣深入學習的學生,便會藉著英文班授課教師設定較低的課程要求來尋求比較容易或輕鬆通過的機會,導致學習的不確實。
拒絕被「英語授課越多越好」的迷思綁架
從教學現場的經驗來看,在必修課廣泛推行英語授課,最終不但難以達成期待的效果、加大師生彼此的負擔,還可能惡化資源分配。首先,我認為應該要就課程性質評估適合英語授課與否,例如高階專業課程,學生有基礎知識,也較有能力以英語進行學術討論,教師再搭配相關的課程安排,可能就可以達到期待的效果。再者,如果以KPI的管理方式,訂定多少學生要修習到多少比例的英語授課課程,最終帶來的是衝高課數,卻不問品質與成效的教育。而為了擴大學生接觸的機會,將必修課程轉以英文授課,更可能在學科知識與英文溝通上兩頭落空,甚至影響未來的學術訓練,並且使資源分配不均更加惡化。依據實際的課程需求審慎評估,而非追求廣泛而量多的英語授課,才是教育現場的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