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打造雙語國家 不能只靠全英授課

想打造雙語國家 不能只靠全英授課
圖片來源:photo AC
note.detail.update
2023-04-27
note.detail.writer
洪聖斐

2017年賴清德擔任行政院長時,推出2030雙語國家政策,以100億經費,追求在2030年達成雙語國家目標。然而,繼任的蘇貞昌院長在2022年說,台灣並沒有要推動成為「雙語國家」。國發會刪除原始公告中的第一句話——「奉院長指示」,並將「雙語國家」命題改為「雙語政策」。

一個嚴重影響教育資源分配與學生受教方式的重大政策,若只是「奉院長指示」而無紮實的政策研究為基礎,豈不淪為「寡人」之治,不符民主國家的施政原則?雖然國發會在網站上調整了說明,增加全國學生英語能力的調查數據,但仍未面對政策最核心的謬失。

政府強調台灣以經貿立國,必須強化英語的第二語言位置,以促進國際競爭力。這個論述本身把教育當作職訓,把受教者工具化,忽略語言學習在文化和思想上的重要性,是第一個必須被質疑之處。第二,台灣學生早已從小學到大學都必須學習英語,政策中卻迴避檢討為何成效不彰。第三,堅持全英語授課造成學生理解困難,可謂罔顧現實,一意孤行。

本期札記邀請高雄大學洪聖斐老師和台大研究生助教涂峻清撰文分享在政策壓力下,全英語授課的教育現場實況。( 馮賢賢/[時事與觀點] 主編)

◎洪聖斐 / 專科主修英語、副修德語,大學後專攻政治學。曾在波昂歌德學院高級班進修。現為媒體外電工作者及大學教師。

 

在「2030雙語國家政策」的制度誘因下,各大學校院紛紛要求各系所中心推出一定比例的全英授課課程。我剛好是第一批負責開課的教師。

事實上,早在40年前我就曾經接受過全英授課,並且在將近20年前就參與過相關的計畫。

 

想要把英語當第二語言需要先營造環境

我十五歲主修英語、副修德語,學校的政策是外語課程一進教室就全程只講外語,不講中文。老師們用英語解釋英語,用德語解釋德語。經過一兩個月鴨子聽雷後,突然能脫口就是整段外語,自己也嚇一大跳。然而在九學分的英語和九學分的德語之外,其他共同課程(歷史、地理、公民、四書、軍訓、體育等)則仍是以中文進行。當時一些非外文系畢業或沒有外國生活經驗的老師如果開口說英語(或是其他歐洲語言),往往遭到同學們挑剔發音和文法不正確。

本世紀初結束國外進修返台後,第一個工作也是回母校服務。當時學校為擴大英語學習環境,鼓勵各行政單位都使用英文,當然也期待更多非語言課程也都以英語授課。然而同學們面對英語能力不強的教職員工時,很快就放棄。當時禮聘來台的顧問走訪各教室後,發現非語言課程的老師們普遍有基本文法錯誤(單數主詞用了複數動詞、搞錯時態等),甚至稱不上流利,就更不要期待發音正確。非語言學系的同學在以全英語學習專業課程方面則面臨英語能力欠佳,專業領域也不懂的雙重窘境。有時會出現好像有在上課,但事實上授課者表達能力有限,學習者茫然不知所措的情形。即便是一所以外語為主的學校,也不容易營造全英環境。

當時我負責國際交流,曾經寫計畫爭取到一筆經費,篩選全校前1%的學生集訓,以英語學習全球關懷議題,讓他們自己準備舉辦一場國際研討會,以及會後的參訪行程。由於這群學生本身英語能力就是全校最佳的,學習動機也強,在帶他們接受各種社會科學相關領域的訓練時並沒有遇到太多困難。

 

並非每門課程都適合全英授課

十幾年前到公立大學擔任通識課程教師後,各校也開始醞釀推動全英授課。我在媒體識讀、台灣政治經濟、全球化等課程都曾試著切換成英文講述。結果大部分的同學紛紛表示沒有自信。也因此,我後來選擇配合學校和國家政策開授的全英課程,主要選擇台灣史相關內容,原因是本地同學已經有基本概念,外籍交換學生也比較感興趣。也較不會遭遇選課人數不足,課開不成的窘境。

學生們在匿名的Dcard上出現過一段有趣對話。甲生留言問:「請問台灣與全球化(洪聖斐)會很難聽懂嗎?」乙生回答:「老師講的沒有很快,但我還是聽不懂,給你參考一下。」丙生則回覆說:「上課內容其實也是我們學過的東西再加廣一點跟變成英文而已,學妹加油~。」由此可見,學生們對於一門課程的內容如果能有基礎先備知識,用全英語授課的障礙不大;反之,可能一下子就跟不上進度。詢問學生在EMI課程遭遇到的困難,不少人反映出在認識的詞彙不夠。如果老師沒有將專有名詞寫在黑板、略作解釋,學生很容易還在思考老師前一句話到底在說什麼,老師就已經講到下一頁PPT去了。挫折感很容易讓學生放空,甚至乾脆看其他科目或玩起手機。

學生大多能按照要求,每周以英文撰寫Memo並回應討論主題。然而許多人依舊使用著中文與組員進行對話。上台報告時,絕大部分的同學只敢照著PPT逐字唸;不用逐字稿,看著圖形或關鍵字就能發揮者少之又少。

教學評量中,絕大部分同學認為:「全英語的教學方式對我專業英文能力之提升有所幫助。」也有人寫道:「使用全英文上課也是一種新奇的體驗,老師的用字也不會過於艱深,讓我也精進了英文能力。還有實地走訪領事館的課程也使我印象深刻。這堂課的內容和老師的教學,我覺得真的非常棒。」

 

請分清楚EMI與EFL/ESL之間的差異

值得注意的是許多主事者和學生,將EMI的本質「英語作為一種教學的工具/教學的語言」(English as a Medium of Instruction),與用來精進外語能力的「英語作為外語」(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EFL)和「英語作為第二語言」(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ESL)混淆了。EMI固然應該在內容的傳遞、師生互動、學習及學術支持教材、學習成果展示與評量100%使用英語,但著重的不應該是字彙的累積、文法正確、發音標準、口語表達流利,以及對文章的翻譯,而是鼓勵同學使用不那麼完美的英語,勇敢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換言之,EMI和EFL/ESL的教學宗旨不同,任務也不同。教育界應該釐清這兩類課程的基本差異,以EFL/ESL幫助學生累積並精進英語能力,另以EMI幫助學生使用英語去掌握更多知識。畢竟,在未來進修或職場上,EMI的訓練可能更實用。

 

下課後誰跟你說英語?

任何政策要想順利推動,首先要注意的是環境能否相容。語言學習需要的不只是上課那幾十分鐘,而是下課後周遭環境是否使用這個語言。不少人耗費多年學習第二外語,在台灣沒有使用的機會,久了也就幾乎忘光。而英語又何嘗不是如此?

「2030雙語國家政策」想要落實,重點不是每大學開了多少比例的全英教學課程,而是下了課誰跟你說英語。重點也不是讓學生講多標準的英語,而是讓學生在自覺英語程度不怎麼樣時就開口講。如此,才有可能打造一個「大家說英語」的環境,「雙語國家」也才有機會成真。

note.detail.more

支語入侵的現象學.之二──書同文,生同種?
支語入侵的現象學.之二──書同文,生同種?

上期〈支語入侵的現象學〉探討了支語(中國用語)所夾帶的…

石牧民 2025-03-01

《重探戰後台灣政治史──美國、國民黨政府與台灣社會的三方角力》新書介紹
《重探戰後台灣政治史──美國、國民黨政府與台灣社會的三方角力》新書介紹

戰後台灣長期在威權體制下,統治當局控制輿論,禁止人們接收…

陳翠蓮 2024-01-01

【時事與觀點】主編的話
【時事與觀點】主編的話

數位匯流對傳統媒體造成毀滅性的衝擊,廣告收入已無法支撐營運…

馮賢賢 2023-11-01

【時事與觀點】為什麼民進黨執政八年,台灣面對認知作戰仍然不堪一擊?
【時事與觀點】為什麼民進黨執政八年,台灣面對認知作戰仍然不堪一擊?

許多在台灣採訪大選的外媒,都點出了「假新聞」和「不實資訊」…

李志德 2023-11-01

#MeToo運動與集體協作
#MeToo運動與集體協作

在這波MeToo運動中,現身控訴性騷擾的性/別主體遠比過往人

陳美華 2023-08-29

我在國防改革前夕,入伍當四個月的新兵
我在國防改革前夕,入伍當四個月的新兵

通常一講到我入伍服役,旁人首個疑問便是:能不能適應軍中生活?

江旻諺 2023-08-29

共同的底線
共同的底線

這種觀點彷彿認為,透過視而不見和聽而不聞,人們可以拋下過往

葉虹靈 2023-06-21

《克里姆林宮的餐桌》背後──那個曾經無法和父親說話的波蘭作家
《克里姆林宮的餐桌》背後──那個曾經無法和父親說話的波蘭作家

習慣被控制的人們,被放到充滿不確定性的新環境中...

張惠菁 2023-06-21

想打造雙語國家 不能只靠全英授課
想打造雙語國家 不能只靠全英授課

EMI和EFL/ESL的教學宗旨不同,任務也不同

洪聖斐 2023-04-27

英語授課越多越好嗎?兩頭落空與資源失衡的危機
英語授課越多越好嗎?兩頭落空與資源失衡的危機

從台大英文授課必修課的開設經驗,討論教學現場的實況與困境……

凃峻清 2023-04-27

那些烏克蘭教我們的事—— 社會與經濟篇
那些烏克蘭教我們的事—— 社會與經濟篇

俄烏戰爭本是強弱懸殊,烏克蘭是如何提昇戰爭風險承擔能力?

何澄輝 2023-04-27

那些烏克蘭教給我們的事~軍事改革篇
那些烏克蘭教給我們的事~軍事改革篇

俄烏戰爭迄今尚未終結,烏克蘭軍隊做了什麼?怎麼做到!

何澄輝 2023-03-01

部長教授的最後一堂國家安全課
部長教授的最後一堂國家安全課

台灣成為「如何領導國家安全事業」課堂主角,為什麼?

陳為廷 2023-03-01

為黨國鞠躬盡瘁的蔣經國
為黨國鞠躬盡瘁的蔣經國

蔣經國極力護持父親留下的黨國,但終究力不從心。

陳翠蓮 2023-01-09

大便寫的詩
大便寫的詩

有崇拜,就有大便。銅像的存在是為了讓大便在上面寫詩。

胡淑雯 2023-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