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侵受害者的公平正義在哪裡?

性侵受害者的公平正義在哪裡?
圖片來源/canva
note.detail.update
2023-04-27
note.detail.writer
徐思寧、陳潔晧

◎徐思寧、陳潔晧  

我第一次跟爸爸吵架,是因為我發現他說謊了。我很生氣,很認真地說出說謊不對,指責他不應該說謊。我覺得自己表達很清楚,但換來是爸爸的恥笑。到現在我還記得他的表情和笑聲。他覺得我很好笑,我不理解他為什麼聽不懂,我焦急到哭了出來。由生氣到哭,只是一剎那的事情。年紀小小的我,不懂為何說出不對的事情,卻無力把事情弄對。是非那麼明顯,但對錯卻像是一個笑話。

這份感覺在我接觸越多的性侵受害者後,更是感慨。很多性侵受害者遭受侵犯後,有很深的無力感,因為怎麼做都沒辦法把事情弄對。性侵受害者想要得到正義,想要做錯事的人彌補錯誤,其實很難。

當然,我們要先理解每一位性侵受害者所期待的正義並不一樣。

有些受害者想要加害者受到司法審判並得到懲罰。

有些受害者想要學校或機構承認過失,承擔沒有好好保護孩子的責任。

有些受害者希望可以得到聆聽和信任,希望受到傷害的經歷得到承認,可以公開真相而不會受到譴責。

有些受害者希望永遠不要再看到加害人,永遠不要再提起這段痛苦。

有些受害者希望機構可以修正錯誤,給予道歉,並確保往後孩子都得到適當的保護,沒有人會再經歷這些傷害。

有些受害者希望得到支持,希望生活可以回復正軌,可以平靜讀書工作,好好生活。

每個人期待的正義或許不一,但唯一不變的是你沒辦法叫醒裝睡的人,你多大力吶喊也沒有用。即使性侵受害者所期待的正義多麼的合理,但如果要付責任的人本身沒有承認錯誤的想法,或是沒有就曾經犯下的過錯付諸行動,所有的彌補與承擔責任就根本不會發生。

很多人或許會提出司法應該可以帶給性侵受害正義吧。不過,向性侵加害者提告,真的那麼容易嗎?

以我們自身的經驗做例子,潔晧說出小時候被褓姆一家性侵的時候,已經過了性侵案件的刑事追訴期,想透過司法制度來爭取一點正義,已經沒有可能。


各國的兒童性侵案件追訴期

台灣:二十年
英國:自受害人成年後三年(即二十一歲)
澳洲:不設追訴期限


即使性侵案件還在追溯期間,提告性侵加害者容易嗎?我們來看一下台灣的數據:

台灣 2021年的性侵害案件通報數為16,029件,地方檢察署辦理性侵害案件偵查終結數共4691件並起訴1723件,即報案的10.7%會正式進入司法程序。而這些兒童性侵害的起訴案中,最後法院判定罪為1406件。這樣算一算,兒童性侵訴訟的定罪比率,是報案數字的8.7%。

其他國家也是這樣嗎?


偏低的起訴與成案率──說出來,然後呢?

英國警方在2021年接獲67,675件13歲以下的兒童性侵害案件,而檢察官對當中的6943件案件提出起訴,即報案的10.2%會正式進入司法程序,而這些兒童性侵害的起訴案中,有4649案的加害人被定罪。英國的兒童性侵定罪比率,是報案數字的6.8%,

英國的性侵報案數罪成比率較台灣略低,可能是因為英國的數據是針對13歲以下兒童性侵害案件,台灣的數據則是成人及兒童性侵害案件的加總。兒童的語言能力與司法資源相對有限,所以兒童性侵的定罪率比成人性侵可能會更低。每個國家的兒童性侵害案件的起訴與成案比例略有差異,但都離不開起訴率與成案率偏低的現實。

大部分的兒童性侵案件發生在隱密的空間,難有目擊證人,難保有性侵的直接證據。即使受害者說出受害經歷,在法律上依然難有絕對勝算,畢竟法官需要依靠客觀的證據作判決。

過往輿論一直只強調性侵受害者要勇敢說出來,但受害者在司法制度中的經歷則容易被忽略。

若台灣的8.7%或英國的6.8%代表了透過司法取得公道的性侵受害者,那他們在這段司法歷程裡經歷了什麼,又同時失去了什麼?

兒童性侵害是刑案,代表受害人向警方報案時,大多會經歷筆錄、驗傷、調查、檢察官訊問、法庭的交互詰問。因為受害經歷的重述,或是受害經歷被質疑,很多性侵受害者在訴訟歷程中都難免經歷二次創傷。

即使受害者撐過這些法院的攻防,法院向加害者作出性侵定罪判決,但如果受害者希望得到受害補償,他們這時要進入司法系統的另一個制度:民事索償。在台灣,受害者可以在檢察官提起公訴後,利用刑事訴訟程序附帶提起民事訴訟,請求侵權行為的損害賠償。

不過,性侵受害者的民事索償,可以是另一場殘酷的歷程。台灣媒體在2022年十二月時曾報導一件性侵案已經一審、二審罪成判刑八年,受害者求償一百五十萬,但民事庭的法官卻認為雙方是合意性交而不獲賠償。(註一)

除了訴訟結果難以預期,訴訟可以是另一場燃燒生命的歷程。英國一群1960至1980年代在聖艾丹(St Aidan’s)及聖文森(St Vincent’s)兒童之家遭受性侵的受害者,他們的民事賠償訴訟花了超過十年才結案。

英國兒童之家性侵受害者的訴訟歷程

英國警方在1994年展開在聖艾丹(St Aidan’s)及聖文森(St Vincent’s)兒童之家發生的性虐待調查。這兩所主要安置司法少年的兒童之家位於利物浦(Liverpool),由羅馬天主教教會的組織經營,分別在1982年及1989年關閉。

多名院生指控他們在入住兒童之家期間,受到舍監及多名老師性虐待。性虐待的形式包括撫摸身體、口交、肛交、手淫、以及其他形式的虐待。牽涉的性侵加害人高達二十人,當中舍監科林.迪克(Colin Dick)被判入獄四年,員工艾倫.朗肖(Alan Langshaw)被判入獄十年。部分刑事訴訟直至2019年還沒結束。(註二)
共120名院生就入住兒童之家期間遭受性侵害提出民事訴訟,訴訟持續了12至14年,直至2010年才結案。71人勝訴,其餘49人大多因為過了追訴期,而沒有成功取得賠償。AR-A87是其中一名持續到最後的受害者。(註三)

AR-A87在13、14歲時,因為偷東西和翹課,被司法部判安置在聖艾丹兒童之家。他在安置期間,被老師麥克維先生(Mr McEvoy)多次性侵。他對這段經歷感到非常羞愧,深深感到這是因為自己的過錯,他同時也很害怕說出來後會被看待為同性戀,所以他一直沒有跟任何人說,身邊的太太也從來不知道。直到1994年警方主動聯絡,他才第一次說出來。

警方後來表示,因證據不足無法提出起訴。AR-A87極度沮喪,警方建議他考慮提起民事訟訴。AR-A87當下覺得事情不用再躲藏了,太太已聽過他的證詞,他覺得是時候了。他決定找律師,看事情可以去到多遠。

兒童之家的負責機構,在訴訟早期提出以兩千元英鎊和解。AR-A87拒絕了。他感到機構只想透過金錢讓他閉嘴,而他希望得到的,是一個公道。「我只是想看到這些加害者被帶到法庭上,並因他們對我犯下的罪行而被定罪。」

訴訟持續了十多年,遠遠超出AR-A87的預期,但他從沒放棄,堅持到最後。他每天期許著出庭作證的一天,「我需要被相信,這是最重要的事。我想在法庭上面對虐待我的人,我希望法庭相信發生在我身上的事。我期待看著加害者並對他說,『我已經不再是小孩。』」

出庭作證的經歷為他帶來重大意義:「審判結束時,法官轉身向我說,他相信我所說的每一個字。對我而言,這是一個小勝利,因為法官相信我。我從來不是為了錢,不是為了賠償,而是因為我可以在法庭上說出我的故事,得到法官相信,並讓加害者判有罪。」

很可惜,AR-A87的案件因為過了追訴期而結案。「我只是想要正義,但這讓我與家人支離破碎。」從警方調查到審訊結束的漫長歲月,AR-A87經歷了一審、兩次上訴、申請刑事傷害賠償失敗、上訴然後再次失敗。為了確保回到法庭時一切都是正確,他去大學讀法律、每天查資料和研讀證詞,家裡客廳地板佈滿各種文件。多年來多次重複陳述性侵經歷,再加上法庭審訊的壓力,讓他病倒,好一段時間需要看醫生和服用藥物來緩和焦慮與憂鬱。

最後,兒童之家的營運機構從沒對AR-A87經歷的傷害道歉,沒有提供任何醫療支持與協助,也沒有承擔任何責任。

「如果再給我一次機會,我不會再這樣做了。我花了十二到十三年的時間,才結束法院程序。十二年來,我唯一得到的,是十英鎊。這是我出庭為另一名受害者作證的油費補助。這就是我得到的全部。審判結束時,一切也結束。我剩下自己一人,沒人關心,也沒有其他幫助。像是合上一本書,然後讀下一本。現在,政府仍在要求受害者挺身而出,提出虐待的指控。我會建議他們不要這樣做,因為他們將經歷我所經歷的地獄。一切結束時,他們這本書也只是會被合起來。」(註四)


不要只是合上書本──讓司法之外也能實踐正義

性侵受害者的人生就是想遠離傷害,這是普遍的願望。受害者的童年已經被加害者奪走,但為了追討公道,不得已觸碰過去的傷害,並再次把自己的未來深陷在更多的危險與不安中。一般人不容易理解處理性侵與虐待的回憶有多痛苦,而且這些法庭訴訟的拉扯,付出的代價可以是另一個十年的人生。然而,人生有多少個十年。不少性侵受害者因為訴訟歷程過於折騰,為了能好好過生活,即使感到委屈也只能選擇接受低額的和解金,或是結束提告。

身為性侵受害者與受害者家屬,我們持續在思考著:如果我們今天走上司法的路,人生會是什麼樣子?再花十年追求一個正義,我們會得到什麼?而這是我們人生所追求的嗎?如此的困惑,相信都在許多受害者人生中揮之不去。

刑事與民事制度當然是性侵案件中,扮演重要角色。司法制度能保護受害者離開持續的侵害,也能讓加害者得到應有的懲罰,營造更安全的社會。然而,現實是每個制度都有其限制,若我們過於強調司法制度是性侵受害者的唯一出路,反而給予受害者不必要的壓力,也壓縮了受害者選擇的空間。

公平正義的實踐,不應只限縮在司法制度。

一個重視公平正義的社會,應能積極開拓不同的救濟與補償途徑進行彌補,務求能更彈性的回應不同受害者的需求和期待。不論是全國補償計畫、傷害索償機制、支持復原的服務、金錢賠償、申訴機制、調查制度、道歉、預防兒童性侵的措施等等,一切都是文明社會對未能保護孩子應該給予的彌補。

 

註一:聯合報(2022年12月10日)教授性侵校花判8年、民事竟認合意判免賠,勵馨說話了。https://udn.com/news/story/7321/6851846
註二:Independent Inquiry Child Sexual Abuse (IICSA). IICSA Public Hearing: Accountability (Day 9), Darren Martland, 6 December 2018, 11/13‐12/1. 
https://webarchive.nationalarchives.gov.uk/ukgwa/20221215033310/https://www.iicsa.org.uk/key-documents/8376/view/public-hearing-transcript-6-december-2018.pdf
註三:Independent Inquiry Child Sexual Abuse (IICSA) Inquiry Panel. (2019). Accountability and Reparations: Investigation Report. IICSA. pp. 17-19.
註四:Independent Inquiry Child Sexual Abuse (IICSA). IICSA Public Hearing: Accountability (Day 8), AR‐A87, 5 December 2018, 101/19‐102/8. https://webarchive.nationalarchives.gov.uk/ukgwa/20221215040256/https://www.iicsa.org.uk/key-documents/8362/view/preliminary-hearing-transcript-5-december-2018.pdf
 

note.detail.more

兒童工作者安全稽查制度(一)修補現有兒童安全缺口
兒童工作者安全稽查制度(一)修補現有兒童安全缺口

為了縫補類似的兒童安全漏洞,不少國家設有兒童工作者安全稽查制

徐思寧 2024-11-01

信任的考驗:國家補償計畫的審核標準
信任的考驗:國家補償計畫的審核標準

性侵受害者的每次揭露,都是一場冒險。即使是最親的家人朋友…

徐思寧 2024-09-01

國家兒童性侵補償計畫:誰來支付?
國家兒童性侵補償計畫:誰來支付?

兒童性侵害造成龐大的傷害,而這些補償的金額由誰來支付?是個.

徐思寧 2024-07-01

澳洲兒童性侵補償計畫:補償準則的爭議
澳洲兒童性侵補償計畫:補償準則的爭議

多個國家近年推出機構兒童性侵補償計畫,正視過去的缺失及盡可能

◎徐思寧、陳潔晧 2024-04-30

因國家決策而遭受性侵的孩子
因國家決策而遭受性侵的孩子

看似是正義來臨的時刻,已經是傷害發生的三十多年後......

徐思寧、陳潔晧 2024-01-01

被藥物控制的孩子
被藥物控制的孩子

住在愛麗絲湖醫院的青年,常被強迫在「電療」或注射「三聚乙醛」

徐思寧、陳潔晧 2023-08-30

虛假的道歉,比不道歉更可惡
虛假的道歉,比不道歉更可惡

性侵從來不是受害者的責任,很多性侵受害者獨自背負羞恥...

徐思寧、陳潔晧 2023-07-01

性侵受害者的公平正義在哪裡?
性侵受害者的公平正義在哪裡?

英國兒童之家的性侵被害者,走過了一段漫長的訴訟歷程...

徐思寧、陳潔晧 2023-04-27

繪本中的苦難:溫柔種下孩子面對困境的希望與韌性
繪本中的苦難:溫柔種下孩子面對困境的希望與韌性

大學創作課時,老師告訴我們,藝術其中一個主要的母題,就是苦難

陳潔晧、徐思寧 2023-03-31

當性侵倖存者對國家調查失去信任:談英國兒童性侵獨立調查
當性侵倖存者對國家調查失去信任:談英國兒童性侵獨立調查

徐思寧、陳潔晧 2023-02-01

英國「兒童性侵獨立調查」:機構和政治人物將自身聲譽置於兒童福祉之上
英國「兒童性侵獨立調查」:機構和政治人物將自身聲譽置於兒童福祉之上

2022年10月英國「兒童性侵獨立調查」發表了最終報告

徐思寧、陳潔晧 2023-01-09

我們遇見的快樂王子 ——紀念幸佳慧
我們遇見的快樂王子 ——紀念幸佳慧

創作是美好的,跟幸佳慧一起創作,更是天堂般的體驗。

徐思寧、陳潔皓 2022-11-01

傷害將我們與所有人連結
傷害將我們與所有人連結

直到我公開說出自己的童年性侵經歷時,我已經三十四歲了

陳潔晧、徐思寧 2022-09-01

與朵朵相遇:覺察與同理並行的兒童性侵防治教育
與朵朵相遇:覺察與同理並行的兒童性侵防治教育

在推廣兒童性侵害防治的分享裡,每一次我都會講自己小時候的經驗

陳潔晧、徐思寧 2022-08-01

遠方的悲劇──我們與創傷的距離及相對位
遠方的悲劇──我們與創傷的距離及相對位

創傷事件如同核爆,在爆發點以同心圓的形狀向外帶來影響。

徐思寧、陳潔晧 2022-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