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的7月3日,知名科幻小說作家倪匡於香港辭世。消息傳出後,除了引來書迷的惋惜之外,亦有人喟嘆:倪匡之死,宛如香港失去了一部分的靈魂。
不過,倪匡不是寫科幻小說的嗎?何以談得上香港的靈魂?難道只因他住在香港?
當然並非如此,昔年從中國偷渡來港的倪匡在訪問時曾說:「自己崇尚自由、嚮往個體的思想體系,但共產黨是個極權,沒辦法不憎恨,如同水火不容般。」
這種對於自由的強烈嚮往,是倪匡等一輩老港人自苦難中歷練出的精神。在近年因反送中事件受訪時,他更譏諷屢屢傷害示威者的香港警察:「對付示威者多勇武啊,需要他們的時候不見人影,不需要他們的時候大聲衝出來。」嘲笑中國的一國兩制是「西藏17條翻版」:「即是姑爺哄女人,哄的時候好話說盡,哄完之後賣了你去南洋做雞。」
共產黨承諾的一國兩制。在倪匡眼中並不比狗屁更香,因為香港曾被視為自由思想的避難所,但在近年的強力干預下,香港早已大大的變了樣。在倪匡這輩老港人眼中看來,想必滿是感歎。而香港的變貌亦令新生代社運人士感受甚深,社運工作者劉家儀便曾細數香港的抗爭史,處處可見港人與共產黨在記憶上的鬥爭軌跡,她說:「中國共產黨想把我們這一段時間的記憶擦走。」(見人本教育札記364期《可記憶之城與抵抗遺忘的世代──劉家儀記憶裡的一代港人》)
在這場記憶的鬥爭上,香港人奮鬥許久,但如今看來滿是敗退。黃之鋒、周庭等年輕的社運人士被關,劉家儀自己也曾感嘆過:「說真的,我們應該是沒有打贏過仗。」
但打不贏的仗,為何還要打?這句話或許也該問問倪匡,寫了也不會改變的故事,為何還要寫?
早在中英談判時期,倪匡便曾言自己香港回歸中國的未來表示不樂觀。但他依然創作了《追龍》,描寫一座未具名的大都市如何只剩一具空殼,被視為對香港未來的寓言。
“不必摧毀大城市的建築物,不必殺害大城市的任何一個居民,甚至在表面上看來,這個大城市和以前一樣,但只要令城市原來的優點消失,就可以令它毀滅死亡。而這樣做,可以只出自幾個人愚蠢的言語和行動。”
作為警言,倪匡早早寫下故事,而香港的命運仍一如預期的走向破敗,寫這故事似乎毫無意義。
但當人們一想到倪匡,就會提起這個故事時,我們不免再問:真的沒意義嗎?
倘若倪匡未曾留下這些文字,或許香港的優點就真的消失了。可是倪匡留下了文字,讓「消失」本身被記錄下來。於是,共產黨終究擦不去倪匡的、香港的靈魂,即便它能斬碎了香港的自由、將抗議者丟進大牢,也永遠無法抹去它如何使香港「消失」的這段歷史。
倪匡雖然再也不說話了,可他的作品或明示、或暗喻的,為未來留下了那個時代。
香港失去的靈魂,倪匡已為我們寄放在書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