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成為最厲害,但要成為無法取代──台灣溜溜球達人楊元慶的yoyo旅程

不用成為最厲害,但要成為無法取代──台灣溜溜球達人楊元慶的yoyo旅程
note.detail.update
2022-09-01
note.detail.writer
李昀修

◎李昀修

2016年的世界溜溜球大賽,一位台灣人以醫師的白袍打扮站上了舞台。那與他作為街頭藝人時輕巧且雀躍的演出風格迥異,也與人們印象中的溜溜球演出毫不相似──沒有歡快的音樂、沒有疾風驟雨般的炫技。

在滴滴答答的電子音中,他的溜溜球於黑暗中發出綠色螢光,一上一下的震顫畫出心電圖的模樣。然後燈光打亮,隨著像是心跳的碰碰聲,他以疑惑的表情掏出懷中的紅色溜溜球,卻在下個瞬間被那顆溜溜球跳動的節奏牽引似的往前踉蹌幾步。

幾乎沒有稱得上華麗的技巧,可是在那短短數分鐘的演出間,溜溜球是跳動的心臟、是心電圖上的波形、是象徵時間流逝的鐘擺。

他名叫楊元慶,在世界的舞台,將溜溜球以近乎實驗劇場的方式展演了出來。

說起那次的回憶,楊元慶笑著,聲音裡卻有些惋惜:「那是我最接近世界冠軍的一次。」

與溜溜球相遇,人生的初暴走

今年四月底,在人本教育基金會與民進黨客家事務部合辦的「430國際不打小孩日兒童人權母語派對」上,楊元慶第一次在總統蔡英文面前表演,而除了總統的注目外,還伴隨台下一雙雙孩子的閃亮眼睛。

輸入「溜溜球」、「台灣」當關鍵字,楊元慶毫不意外的將包辦大半版面。他曾獲台灣溜溜球大賽冠軍、溜溜球項目雙金氏世界紀錄保持人,也是2015年世界溜溜球大賽的地球自轉項目冠軍。憑著手上的溜溜球,他與各國的高手切磋技藝,並且作為一個街頭藝人成功的存活了下來。

他以溜溜球締造出斐然成績,但如果說人生曾有規劃的話,楊元慶最先被安排好的規劃是成為一名醫生。

擔任校長的父親早為他計畫停妥──先上一中,再念醫科,接著當上醫生通往人生的康莊大道。而楊元慶也不負眾望,維持好成績的同時也是班上的模範生。只是太過筆直的人生未必適合每一個人,他碰上了溜溜球,從此找到專屬於他的道路。
「我覺得生命中都要有一個家裡很有錢的同學。」他笑說,因為比較有錢也願意跟流行的家庭才會有最新的玩具。而自己正是因此與溜溜球相遇。

當時,小二的楊元慶正要午休,有錢同學的哥哥站在同學推的手推車上隆隆前行,經過楊元慶眼前時,他突然一聲大喝「地球自轉!」後拋出手上的溜溜球,嗡嗡旋轉的溜溜球讓幼小的楊元慶看傻了眼──太帥了吧!這是什麼?

楊元慶說起當天的情境,都像是歷歷在目。當時,小學生間還流行戰鬥陀螺、遊戲王、四驅車,但楊元慶偏偏對溜溜球情有獨鍾:「你會知道戰鬥陀螺跟四驅車很多東西是假的。陀螺不會真的有聖獸。但溜溜球可以練,我就會有招式,就很中二的感覺。」

中二夢的延續,嚴峻的現實

中二的夢想,一般就終結在國中二年級的年歲,楊元慶也本該如此,但在他的溜溜球還停滯在動畫中的招式無從進步時,同學恰好傳了一個日本溜溜球大賽的影片,拓展了他腦中的溜溜球世界觀。

短短的影片,當年的撥接網路卻得花上八小時下載。但他多麼慶幸電腦沒有中途當機,因為看著影片中與自己年紀相仿的日本選手們,楊元慶大受震撼:「我第一次看見溜溜球還可以這樣,我就想說,為什麼我要唸書呢?如果我沒有唸書的話,我一定跟這些人一樣強。」

但這份熊熊燃起的執著與家中的盼望太過衝突,於是國三那年,楊元慶離家出走了兩次。

問他為什麼?他回答:「因為讀書壓力太大了,我都沒辦法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且我也有念書啊為什麼一直說我不夠努力?」

他刻意挑選了考完基測的隔天出走,無處可去只好睡在路旁的卡車上,還幻想著司機把車開走的話自己就要跳車…結果克難的度過三晚之後沒錢了只好回家。但第二次基測時,楊元慶又離家出走了。

「那一次比較聰明喔,預謀好了,存了一筆錢。我就睡在那種很便宜的飯店,一晚五六百,而且還挑禮拜六,因為禮拜六是台北溜溜球聚會,我坐了客運去參加聚會再回來台南。」

兩次離家,讓父親明白楊元慶雖然不會正面衝突,卻可能用離開來表示抗議,而楊元慶也開始思考如何保持與家人的平衡。新的道路上他走得拉扯,許多質疑一直追趕著他,讓他總感覺自己必須證明什麼。

於是他一路苦練,高二時拿下台灣溜溜球大賽的冠軍,大學時便離開故鄉來到台北。雖然與家中的期許背道而馳,但在台北有了自己的生活,還可以輕易去到西門町、信義區以及華山文創園區等地點尋找更多演出機會。他決定要用行動來證明,自己可以靠溜溜球活下去。

證明再證明,從台灣,到世界

說來,靠溜溜球活下去雖不容易,但也有幾種可以簡單想得到的方式。當才藝老師、開設溜溜球專賣店…但楊元慶選擇成為街頭藝人,除了本身技藝足以獲獎,更大的原因或許是他對「理想的溜溜球」有屬於自己的憧憬。

在拿下台灣的溜溜球大賽冠軍後,楊元慶依然持續參賽,殊不料隔年就被另一位選手盧彥霖幹掉。他那捨棄表演分並專注於以高難度動作衝高技術分的風格,與關注表演分的楊元慶全然不同,但這位技術流高手連續三年拿下了冠軍。

「真的就是為了跟他拚了。」楊元慶苦笑,因為直到五年後他才終於突破這堵高牆。那年,盧彥霖拿下第三名,而拿下第二名的楊元慶繞場歡呼,比拿了第一還開心。因為比起第一名,楊元慶更想證明的是「溜溜球要能夠打動人心。」
許多溜溜球選手專注於技術精煉,能夠以非常快的速度完成繁複的技巧,但那樣的溜溜球就像是一種極限運動,是選手對於自我的挑戰。這樣的溜溜球與觀眾距離太遠。

楊元慶提起一名拿下四屆溜溜球大賽世界冠軍,名叫鈴木裕之的選手:「他的表演就不是單純炫技,會加很多音樂跟走位、對觀眾要掌聲的設計等等,讓我覺得溜溜球超酷的。你一個人在那邊弄溜溜球苦幹瞎幹,我覺得不會讓人感動…如果我未來想成為世界冠軍,我想要是那樣的冠軍。」

他以這樣的心態不斷挑戰世界溜溜球大賽的表演藝術組,卻往往鎩羽而歸。

「2016年那次會穿白袍演出,第一個想到是阿嬤小時候希望我當醫生,但遇過好幾個醫生說『好險你沒當醫生,不然世界上沒那麼好看的溜溜球』,就蠻受鼓舞的。然後有一個韓國的街頭藝人說:『醫生可治療病人的病,可是表演者可以治癒人們的心』他說,這也是一種醫生啊!那你就抱著這個心態穿上醫生的服裝,站上溜溜球大賽,成為溜溜球圈子的醫生。」

意外的,他發現許多溜溜球選手很喜歡這次的表演:「以前都覺得『喔,表演嘛,好棒棒』,可是這次真的有走進他們心裡面。連選手都說,欸這次yoyo yang有機會,結果宣布名次時,世界冠軍從缺。所有人都傻眼喔。」

評審給出的理由是:想法與創意很棒沒錯,但技術還沒有達到我們認可你給予世界冠軍的能力。

表演藝術組畢竟仍是溜溜球大賽下的一項組別,重視技術這點也是莫可奈何。但楊元慶不想把這當作理所當然的道理:「我每年都在挑戰這件事。我還是會去參加,會以最低的技術去報這組別,因為我想要挑戰的是,有時你不知道想一個新的創意可能比練一個技術更難,而且當你想的東西可以走進觀眾心裡的時候,我覺得溜溜球才可能被推廣起來啊!」

年年參賽,卻仍然未拿下藝術表演組的獎項,他乾笑兩聲:「我覺得這東西可能兩三年沒效果但五年十年會出現…陪榜也是可以陪出一個傳奇的。」

從失敗中站起

不知是否該慶幸的是,楊元慶對失敗並不陌生。至今他的臉書上撥放數最高的,就是他表演手拋鈴失敗的影片。
片中他將手拋鈴拋高,卻數次漏接。最後成功時,他向觀眾說──不要害怕失敗,因為在故事裡面會被鼓掌的,往往不是那最完美的人,而是那個跌倒過、又站起來的人。

這番話引來如雷掌聲。可事實上,他並非一開始就能坦然面對失敗,而手拋鈴的拋接更曾是他心頭陰霾,因為當年他參加中國達人秀時,正是栽在這裡。拋接失敗而慘遭淘汰的後果,讓他在往後數年間只要表演失誤,失敗感便不斷湧上心頭,甚至無法面對觀眾。

直到有次,他再次失誤,而這次失誤比以往都更加嚴重,手拋鈴直接砸到觀眾的頭。他趕忙停下演出關心傷者。當一切處理完畢,正想著觀眾應該都走掉時,一轉頭卻看見更多觀眾聚集到了他的眼前。

他鼓起勇氣問:「我可不可以再一次?」想不到觀眾們回以了比過往更大數倍的掌聲與歡呼,而當他終於成功時,有位媽媽帶著小孩對他說:「謝謝你教會我小朋友,什麼叫做不要害怕失敗。」

一場嚴重的失誤,卻讓楊元慶發現原來即便失敗,挑戰失敗的自己也能夠鼓舞觀眾,自此他不再害怕失敗:「其實失敗就是一個禮物,因為這場表演絕對會跟前一場不一樣,而且觀眾會更好奇的是,你怎麼去處理這件事情,所以當處理更好的時候,那反而會讓我們更加分。」

表演者的領悟

從選手轉變成表演者,楊元慶有一套自己的觀點。他認為如果表演者與觀眾沒有互動的話,那在網路上看就好了。
「在街頭表演,我覺得觀眾更想要得到的是『你怎麼跟他有所互動?』,即便只是做一個停頓然後掌聲,都讓觀眾覺得你們處於一個時空裡面。你必須告訴觀眾『我的表演可以讓你來參與』,今天是我們要一起完成這個表演。沒有你們加入,這表演不會成立。」

而參訪許多國外的藝術節,也讓他忍不住感嘆道:「在歐洲時,可能覺得『歐洲就是有這樣的文化』,但你看到韓國跟日本的表演都可以三十分鐘無冷場,然後大家都很開心,有歡笑、有淚水,甚至還有一些人生啟發,以前可能在劇場才能得到的東西,這些人在街頭就可以完成。」

外國對街頭表演發展的重視給了他很大的刺激,他與其他街頭藝人們組成街頭作品實驗室,邀請藝文界的老師們來幫街頭藝人上肢體表演課、服裝課等課程,除了讓街頭藝人提升自己的演出外,也藉此希望讓街頭藝人更常進入藝文界的眼光。逐漸的,慢慢有藝術節會邀請街頭藝人演出,也讓街頭藝人開始感覺自己能做的不只是在街頭生存,自己的演出可以是「創作」、能夠在藝術節佔有一席之地。

當一個無可取代的自己

從最早被質疑「能不能靠這吃飯?」,到現在會被問「如果連你都不行靠街頭藝人吃飯還有誰可以?」楊元慶走過一條漫長的道路,連父親也終於成為最忠實的粉絲。但他卻有點尷尬的笑說:不要太支持比較好。
不是因為討厭,而是楊元慶認為那是最適合彼此的距離。他哈哈笑說父子現在只要待在一起久了還是容易吵架:「只是從以前會說『你不可以做什麼』變成『你應該做什麼』。像是你頭髮以前比較高比較好看,或者你可以去上那個什麼節目啊。」

我覺得都是愛啦──他補上這麼一句:「但如果每天聽他說你上節目很讚啊什麼的,我就會覺得好像不用再進步。所以我甚至還跟爸爸說不要再支持我了,當初是你反對我才毅然決然證明給你看。我爸就傻眼:『蛤我不能支持你喔?』。」

說著,楊元慶自己也笑了起來。保持最適合的距離,因為那是最能讓自己成長的距離。如今的他雖已不須再為自己證明什麼,但懷中那最初接觸溜溜球的那團火焰仍在,所以要想追求的夢就更加龐大了──想靠溜溜球走遍世界各地、想讓對溜溜球有夢的孩子看見原來也有這樣的生存方式、想透過自己的演出讓人看見溜溜球可以不只是溜溜球…

值得追尋的夢太多了,於是如今的他無論是受支持也好、不受支持也罷、成功也好、失敗也罷,一切都是禮物,都是他前進的動力。

想成為那無法取代的自己。在全新的道路上,他持續奔跑著。

 

note.detail.more

看見我的需要,更看懂你的難
看見我的需要,更看懂你的難

從孩子來到這世界上起,我們亦步亦趨、小心翼翼地把孩子帶大

劉楚筠 2025-07-01

富饒的沙漠
富饒的沙漠

在學齡期,孩子開始走向社會,家庭不再是唯一的訊息或權威來源。

鄭谷苑 2025-07-01

讓自己「敢」和小孩說話
讓自己「敢」和小孩說話

所謂代溝,自古就有。

史英 2025-05-01

教室裡的「特殊」與「普通」
教室裡的「特殊」與「普通」

「你所謂的『特殊生』是什麼意思呢?」

鄧嵐心 2025-05-01

「停」!幸好,我沒打小孩
「停」!幸好,我沒打小孩

我跟體罰的「緣分很薄」,影響卻很大。

李慧貞 2025-05-01

英文文法也能幫到中文的閱讀理解
英文文法也能幫到中文的閱讀理解

請小孩先讀讀附錄的課文(見P.62),再試試以下的題目。

史英、武宜佳 2025-05-01

小樹到底說了什麼?—讓他用中文和英文都說說看!
小樹到底說了什麼?—讓他用中文和英文都說說看!

有了課文與原文對照,就容易看出兩種語言的差異,也就自然會…

史英、武宜佳 2025-03-01

海綿與章魚
海綿與章魚

在討論小孩的學習歷程時,常常會用海綿做比喻。但去年十二月…

鄭谷苑 2025-03-01

當小孩森氣氣
當小孩森氣氣

人們總說,有情緒是正常的、情緒不分好壞、要接納、要理解……

陳雅萍 2025-03-01

只是開玩笑而已?跟男生談性說性別
只是開玩笑而已?跟男生談性說性別

阿文看到建中校友會的菜單,覺得很噁心。她說:「以前都覺得

楊佳羚 2025-03-01

我們離那些影像中的孩子還有多遠?
我們離那些影像中的孩子還有多遠?

性影像犯罪,任誰聽了都會心頭一沉的五個字。究竟為什麼生發生?

鄧嵐心 2025-02-27

兒少照片外流事件,並不只是資安問題
兒少照片外流事件,並不只是資安問題

我們很難把這些事件的成因都歸咎於「兒少不懂資安問題的重要性」

李昀修 2025-02-27

照片外流的往後:傷害的停止,以及往後的故事
照片外流的往後:傷害的停止,以及往後的故事

「我每天都會到網路上搜尋自己的照片。」

李昀修 2025-02-27

爸媽的教戰手冊之七──網傳私照的問題
爸媽的教戰手冊之七──網傳私照的問題

網傳私照,絕對是所有爸媽都非常關心的問題。

史英 2025-02-27

小孩想當網紅──讓我們加入一點點教育
小孩想當網紅──讓我們加入一點點教育

幾年前,網紅還是罕見的職業,與其說不支持小孩想當網紅,事實更

鄧嵐心 2025-01-01

抗網保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