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小學對「玩的教育學」的思考

森林小學對「玩的教育學」的思考
note.detail.update
2022-09-01
note.detail.writer
林青蘭

◎林青蘭

1991年2月,森林小學在台灣創辦,當時媒體形容,是一響春雷,時令符合,精神上,也是。關於教育的各種想像,含苞吐蕊。

當時,有一種想像是「森林小學的孩子,只要在森林裡跑來跑去就好,不用上課,所以,也不需要教室」。說的是,玩,就可以了,童年,開心就足夠了,至於上課,能免則免。

真是這樣?!人們想像不到的「實情」是,打從創辦的第一天開始,森小的孩子,都是要上課的,而且,是照表操課。

不是要拆掉學習加諸在孩子身上的桎梏?怎麼,森小還是照表操課?那多無趣?!

回答這一問,要回到關於兒童心智的理解:人,是愛學習的,甚至,是渴望學習的;反過來說,對於「不會」或「無知」,人,是存在著焦慮的。

理想的教育,讓人免於無知的恐懼。

意思是,讓孩子們開心,我們舉雙手同意。不過,孩子的開心,不是逃學式的開心(遠離教室),而是,能學得開心(特別是在教室裡能學得開心)。
因此,森小不是人們誤以為的反對學習,而是反對那種把孩子的胃口打壞、讓孩子誤以為學習很無聊而排斥學習的,那種學習。也就是說,森小所反對的,是把人和知識疏離開來的那種反智的學習方式。簡單說,森小的教學是反反智。

因此,打從創辦初始,森小教師群就討論過了,「好玩」有兩種:一種,較表層的;另一種,關乎人內在的思維與感受,是深層涉及啟發人的心智的。森小並不捨這求那,兩者可以並存。不過,關於課堂上的學習,教師群一直以來追求的,是第二種的好好玩的愛智。

不是從遊戲中學習,不是好玩的學習,不只是由玩中學習。玩,是心態、體驗、投入,是對知識的推敲、對未知/未解的發現的玩心。

傳統上對立的概念(玩;學習),
真的可以無違和地放在一起?

理想是這麼前進著,但,還有另一種「實情」是,我們經常「踢到鐵板」。

不只是來自孩子的挑戰(孩子從來不會乖乖地坐在那裡,讓我們「填鴨」);還有,來自老師本身的限制(通過體制充份洗禮過的人,如何玩得起來?);還有,那無所不在的體制,每每來檢視:真的有比較好嗎?我們也經常自問:森小要的方向?⋯

朱朱校長常說:當時,我想的是五年後的森小。回想,32年前,走在各種尖銳問題不曾隱沒的時日裡,日子不太好過,但,人的心,卻不曾屈服於外來的干擾,森小教師團隊形成一個特別的質地:想玩、求變、從孩子的立場想。
以旅遊教學為例,朱朱形容旅遊教學是一門「無中生有」的課程,因為,創校的第一學期,孩子們待不住教室,朱朱的形容是「幾乎要把屋頂給拆了」,怎麼辦?「誰說,學習一定要在教室裡發生?」朱朱這麼想,就決定,到大自然裡去吧!

咦~自打臉了,不是喲,莫急⋯

在自然裡,孩子追問種種,那好動的、坐不住的,個個都渴求知識。當時,朱朱想的不是「果然,不在教室裡是對的」,而是「對的教學手法,才能吸引到孩子」。

果然,你必須信奉這個:
課堂,如果不是有什麼有意思的事情正在發生,
孩子,為什麼要讓渡他的自由?

旅遊教學要能進行得好,還是根植於課堂上的學習與準備。

例如,有一學期,到陽明山進行旅遊教學,家住台北的孩子初聞,內心火山爆發,小小個頭三年級的他,怒斥:「我每個星期和我阿公阿嬤到陽明山爬山,旅遊教學還到陽明山?!」(他想像的是,要遠離台北,最好是去離島)。

不過,經過五天的行前課,再加上五天的陽明山現場課,這孩子得到的心得是「我從來不知道陽明山這麼好玩!」

這趟陽明山教學,教師群決定「等高線地形圖」是全校孩子(一到六年級)共同的學習目標(之一),要能理解等高線,還要分年級用保麗龍板製作出立體模型。一大塊、一大塊90cm×90cm的立體模型,具體而微呈現出陽明山山勢,九大塊,就搬到現場,每天早晨,小組出發前要到這模組前看一看,辨識方位,且標誌出昨天走在哪裡、今天,要往哪裡去⋯

這教學,孩子們時而巨大(登草山而小天下),時而渺小(走進山谷,不識草山真面目),五天下來,山林的洗禮、腦子裡知識的探索、身體的自然體驗,並進。可以充份共感這三年級孩子的喜悅,因為,與孩子們同在的老師們,也沈浸其間。

老師們要蛻去過往被教的經驗,和孩子們一同學習、一同感受知識在腦子裡羽化的過程⋯也感覺到:陽明山,好玩極了!

好的教學,促成師生都感覺到「好好玩」,這是森小教師群共同的心得,因而,教案研討、跨學科的教學討論,成為森小教師群的日常。

這樣,學期復學期,森小的教師群討論這個、推究那個,有時,要召喚過往的不如意的經驗,有時,搜索枯腸,想不明白自己是如何學會的,而眼前的孩子,又是卡關在哪裡?我們常彼此詰問:孩子們可能有的那種最素樸的提問⋯

不只國語、數學、自然、人文,且美術、體育、戲劇⋯,課堂上師與生的對話,編織出一幅又一幅好景緻。這樣,時日,忽焉來到第65學期。我們遇到了哈佛「玩的教學法」。

好似、彷彿「玩的教學法」呼應著森小的教學

每二週一次跨海的線上討論,晨昏顛倒了幾個星期,我們整理出幾個當期教學內容,試著用「玩的教學法」爬梳⋯

PoP (Pedagogy of Play, 玩的教育學)研究員Yvonne恆常這麼追問教學:
看起來像什麼?
感覺像什麼?

專屬於自己的「玩的學習指標」
真正的教學方法,充滿了玩的哲學

與台灣(森林小學、數學想想)互動前,PoP團隊已在美國、南非、丹麥等幾個國家進行過(對象從幼稚園到高中),我們,就循章辦理就好了?

卻不是,森小及數想的老師們自己設想「自己的」玩的教學:

1.課前構思,預期這樣教符合自己覺得playful嗎?
2.然後實際教,記錄文字或影音,看小孩的反應;並直接問小孩(內心感受)。
3.在形成指標階段,老師已從教學沉澱下來,回到初始的設計,反思自己的想法。抽出哪些成份、哪些要素(marks)是玩的哲學。
4.形成指標(indicators)時,先有自己的闡述,才去看別人的指標,和自己的有什麼異同。
5.共同參與討論的其他教師,對教學、記錄,及孩子的反應,也提出看法或解讀。
6.綜合教學的共同marks,析理出專屬於人本的「玩的學習指標」。

這個工作方法學,承繼著森小32年來累積的:想玩、求變、從孩子的立場想。

所以,先不看別人、別處做的「玩的教學的模型」,而是各自做一個整理,然後,再看別人的。我們想,這就像「揭開謎底」,才會有playful的感覺。

一直以來,森小教師團隊的心得是:真正的教學方法,充滿了玩的哲學,
是思想層面的,在腦袋裡可以轉來轉去地一直想的那種玩

因為,「通過知識,人可以獲得解放」,這是心智的解放,是人能獲得的最大的自由,這個自由,才能帶來真正的開心。喜悅其間的,不只有孩子,且有老師。

我們很開心,踽踽獨行在這個奧祕的人類心智的探索之徑,遇到了友伴。

謝謝哈佛PoP (Pedagogy of Play, 玩的教育學)團隊,這學期的互動,提醒我們再多一點、更多一點,從孩子的感受出發。這個方向的探索,是森小創校的初衷,沒有止境。
 

note.detail.more

可不可以帶一顆石頭回家?
可不可以帶一顆石頭回家?

上個學期,我們帶小孩旅遊教學到恆春,安排了去阿朗壹古道。

朱台翔 2024-12-02

天堂與地獄
天堂與地獄

事情是這樣的,我們有一個「破解地獄梗教案」......

史英 2023-09-12

【旅遊教學】森小旅遊教學DAY2:再會布袋,在故事裡,我們前進菊島
【旅遊教學】森小旅遊教學DAY2:再會布袋,在故事裡,我們前進菊島

終於,要前進澎湖了。但,且慢,離開布袋前,要先打掃!

林青蘭、旅遊教學小組 2023-06-08

【旅遊教學】森小旅遊教學DAY1:來去布袋買海鮮 ,以及,處理牠
【旅遊教學】森小旅遊教學DAY1:來去布袋買海鮮 ,以及,處理牠

到嘉義布袋介紹環境後,進行第一個教學活動:到布袋漁港買海鮮!

戴菀萱、李軒、旅遊教學小組 2023-05-24

【旅遊教學】行前課之必要─3:來學澎湖台語
【旅遊教學】行前課之必要─3:來學澎湖台語

晚餐時間,一面學澎湖台語,一面還搭配澎湖風味餐......

◎林青蘭 2023-05-16

【旅遊教學】行前課之必要─2:遇見移工
【旅遊教學】行前課之必要─2:遇見移工

為準備旅遊教學,前往澎湖探路的老師遇見了在船上工作的印尼移工

◎陳信佑.、劉佳怡、旅遊教學小組 2023-05-10

【旅遊教學】行前課之必要─1:健行
【旅遊教學】行前課之必要─1:健行

構思森小的旅遊教學時,老師們心中存在著許多關於孩子的未來想像

林青蘭 2023-05-02

森小的一堂國語課—〈一桿秤仔〉(下)
森小的一堂國語課—〈一桿秤仔〉(下)

一桿秤仔裡,民警互動裡的矛盾令小孩印象深刻,但賴和究竟要說?

小何老師(森林小學教師) 2023-03-31

自然課,用思想實驗來玩!
自然課,用思想實驗來玩!

這些問題是自己沒想過的、是違反直覺的,所以好玩、有意思。

陳信佑 2022-12-01

國語課怎麼「玩」? 以康軒版二下〈黃狗生蛋〉為例
國語課怎麼「玩」? 以康軒版二下〈黃狗生蛋〉為例

不是設計有獎徵答或遊戲比賽,而是,怎麼讀會好玩?

江承芳 2022-11-01

英文課怎麼玩──「玩的教育學」之森小流!
英文課怎麼玩──「玩的教育學」之森小流!

怎麼教英文,才能讓學生覺得「好玩」?有感,語言才有生命。

巫婉瑜 2022-11-01

森小的一堂國語課—〈一桿秤仔〉(上)
森小的一堂國語課—〈一桿秤仔〉(上)

原來以為〈一桿秤仔〉是我很熟悉的教材。沒想到一備課,我心虛了

小何老師(森林小學教師) 2022-09-01

森林小學對「玩的教育學」的思考
森林小學對「玩的教育學」的思考

打從創辦初始,森小教師群就討論過了,「好玩」有兩種

林青蘭 2022-09-01